司汤达及其《红与黑》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54163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汤达及其《红与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学习提要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学习本节,了解司汤达的创作情况,文学地位。司汤达受拿破仑影响,追随拿坡仑。创作与拿坡仑相联系,在作品里歌颂拿坡仑。他采用传记手法创作小说,为普通人立传,重视心理描写,作品有突出的政治倾向。代表作红与黑。一司汤达的生平与创作司汤达(17831842)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名亨利贝尔。(一)家庭的影响司汤达的家乡是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隔阿尔卑斯山和意大利相邻。他的母亲祖籍是意大利人,能从原文读但丁和阿利奥斯托的作品,思想开明,深得儿子敬爱。由于母亲的关系,司汤达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在他为

2、自己题的碑文上自称“米兰人”。他的小说巴马修道院、法尼娜法尼尼都以意大利为背景,主人公都是意大利人。司汤达从小受到外祖父的培养,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爱好文学。他很早就阅读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作品,对卢梭特别崇敬,视为“思想最高尚、才能最伟大的人物”。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度过的,深受时代气氛的感染,同情法国大革命,拥护共和政体。他所相信的格言是:“不自由,毋宁死。”司汤达的父亲是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敌视法国大革命。他生性沉默寡言,对孩子非常冷淡和严厉。在司汤达的母亲死后,他把孩子交给了一个天主教神父的家庭教师教育,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司汤达

3、恨透了父亲的反动、顽固、自私和贪财,也恨透了那个神父,称他是暴君、伪君子。他对父亲的仇恨一生都未消失,在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中都有强烈的反映,构成了小说主人公的一个特征。(二)跟随拿破仑拿破仑(17691821)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19世纪欧洲非凡的传奇人物。他的战争艺术、博学多识受到世人的赞叹,他坚决打击反动王党复辟势力,鼓励一切有才华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受到广大青年的拥戴。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在岛上病逝。20年后,遗体运回巴黎安葬。司汤达梦想勇敢和冒险,希望追随拿破仑成就一番事业。1799年中学毕业,他在拿破仑的军事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司汤达的

4、命运就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转战整个欧洲,1812年随军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大火留给拿破仑一座空城,这是拿破仑失败的开始。1814年拿破仑失败,被放逐厄尔巴岛。司汤达脱离军队。(三)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定居意大利米兰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认识到:“像我这样一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的法国除了受屈辱外不会再有别的。”于是他离开巴黎,定居意大利米兰,在那里住了7年,正式从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1815)。1817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第一次使用了司汤达的笔名。这是一个普鲁士小镇的名字,是著名的德国艺术评论家温

5、克尔曼的家乡。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有精湛的研究。司汤达采用这个名字,表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四)返回巴黎1821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因与烧炭党人有来往而被奥地利警察驱逐出境。为此他离开米兰,回到巴黎。从1822年开始,司汤达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对法国政治社会要闻和思想文化动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抨击。1822年出版心理分析论著论爱情,1824年出版音乐家评传罗西尼的一生,1825年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30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红与黑,它标志着司汤达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此书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使司汤达

6、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五)驻外领事时期七月革命后,他被任命为法国驻意大利的领事,遭到奥地利政府拒绝。于是法国政府又改任他为一个滨海小城的领事,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此间,他的主要精力仍是写作。比较重要的小说是巴马修道院(1839),描写复辟时期的政治斗争,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揭露七月王朝社会现实,没有最后完成,死后发表。1842年3月22日,司汤达因中风去世。司汤达的遗体安葬在蒙马特尔公墓。墓碑按照司汤达生前遗嘱,刻着意大利文:“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二司汤达的性格认识他的创作,有必要了解他的性格。(一)精力过人,具有坚毅的独立精神,时时渴望干

7、一番大事业。司汤达精力过人,性格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毅的独立精神,时时渴望干一番大事业。他是一个独立的、独创的、性情热烈的人,把我行我素作为幸福的第一条件。早年,他把勇敢的行动和热烈的爱情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一个人为了忠于某种事业或某个人而甘冒生命危险的激情,由幸福的恋爱引起灵魂深处的战栗,在他看来都是人生的崇高时刻。他身上有两种热情,热爱战争和热爱女人,具体化为崇拜拿破仑(代表战争)和意大利女人。(二)怀疑人类他性格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害怕上当受骗,对人不信任,对人类怀疑。他除了惧怕受人欺骗,被人利用外,还惧怕欺骗自己。他养成了处处设防,经常自我检查,自我克制的习惯。他一生都喜欢掩掩藏藏,乔装

8、打扮,神秘莫测,喜欢把自己的经验和思想隐藏起来。他有170多个笔名就是因为喜欢隐瞒真相的癖好造成的。任何感情如果他不想承认属于他自己,任何轶事如果可能泄露他的私人生活,他就用这样那样的笔名。不仅公开发表的作品他用笔名,私人信件他也不签署自己的真名。他在作品中处处留下怀疑人的警告:不要轻信别人,只相信你亲眼所见的!不要赞美不能打动你心弦的事!永远认定你的邻人是受了报酬在向你撒谎!(三)双重人格由于非常害怕上当受骗,现实中的司汤达表现出双重人格:一方面爱好自然而然和坦率无隐,另一方面又深谋远虑,耍尽花招;既诚实又醉心于弄虚作假,痛恨虚伪又缺乏坦率正直。司汤达在自己这种双重人格中找到了赋予他的小说人

9、物的性格特征,他的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就正是如此。(四)理性特质司汤达的心灵本质是理性。他的理性特质,使他对人类灵魂的作用过程明察秋毫,他像冷静的哲学家,企图把感情生活的每种现象分解成种种元素,并借助数、量、衡来说明问题,这使他的写作具有强烈的科学性,表现出现代思维的零度风格。他的充满理性的静观默察源于他对18世纪严格讲究理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继承,源于当时冷静务实的社会风气和他热爱数学的爱好。他本人的这种理性特质也赋予给他的小说人物,让他们也能理解自己灵魂里发生的一切,这就形成了他的小说的一大特点,出现连篇的人物独白,把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揭露无遗。(五)勤奋、自信的品格:他不把同时代人的毁誉

10、作为自我价值评判的标准: “我将会做一个在1935 年为人阅读的作家”。三主要创作成就司汤达一生写了10余部小说,重要小说是红与黑与巴马修道院,另外他写了三部人物传记,四篇游记和多篇论文。重要论文是拉辛和莎士比亚和论爱情。生前,司汤达的创作不被人注意,缺少知音。他的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出版后反应寂寥,小说红与黑出版后10年间只卖出2本。但他不把同时代人的毁誉作为自我价值评判的标准。司汤达生前见到的唯一一篇称赞他的作品的文章,只有巴尔扎克读了他的巴马修道院后发表的拜尔先生研究,这使他深受感动。他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他曾经说过:“到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1835年他给巴尔

11、扎克的信中说:“我中了彩票,号码是1935年,到那时候我会拥有读者。”司汤达的预言实现了,他不仅在1935年拥有读者,而且在21世纪仍然拥有读者,成为和巴尔扎克并肩而立的法国重要小说家。(一)阿尔芒斯(1827):司汤达的第一部小说,由于它在思想和艺术上与红与黑具有许多共同点,它被称为红与黑的“前奏曲”,在司汤达的创作上占有特殊地位。小说描写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奥克塔夫是一个贵族青年,他才貌超群,在上流社会是一个出色的人物,他即将继承二百万法郎的财产,人们对他刮目相看。奥克塔夫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只和表妹阿尔芒斯志趣相投。阿尔芒斯是个孤女,长期寄人篱下,被贵夫人收养,充当“

12、伴娘”角色。奥克塔夫和阿尔芒斯的婚事遭到贵族社会的反对,但他们最终还是结婚了。婚后不久,奥克塔夫听信了舅舅等人对阿尔芒斯的诽谤和挑拨,遂服毒自杀,阿尔芒斯进了修道院当修女,酿成了爱情悲剧。(二)法尼娜法尼尼(1829):著名的短篇小说,以意大利生活为主题,描写烧炭党人彼特罗和贵族小姐法尼尼的恋爱悲剧。这个短篇收在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1855)里。彼特罗越狱后与贵族小姐法尼娜法尼尼相遇,两人热恋起来。法尼尼愿意抛弃自己的门第和财产,与彼特罗结婚,彼特罗为了投身民族独立革命,毅然离开了她。法尼尼为了把彼特罗拉回到自己身边,出卖了彼特罗的同志,使他们遭到逮捕。彼特罗知道自己情人是出卖者后,十分愤

13、怒,遂和她彻底决裂。(三)巴马修道院(1839):司汤达生前唯一获得称赞的作品(出版后立即得到巴尔扎克的高度赞扬)。小说根据法尔耐斯望族创业史的手抄本故事改编。司汤达移花接木,把这个文艺复兴时期揭露贵族和天主教会的普通故事,改造成为一部反映近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小说以复辟时期意大利的生活为题材,叙述了吉娜和侄儿法布利斯各自的爱情遭遇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四)红与白(吕西安娄万):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写于1836年前后,以七月王朝时期生活为题材。作者逝世后,1894年出版。它的格局与巴马修道院类似。主人公吕西安是巴黎大银行家的儿子,青年时代曾因共和主义倾向被学校开除,在父亲安排下进了外省

14、军队。不久,离开军队返回巴黎,又根据父亲的意见,当上内政部长秘书。吕西安厌恶政界的腐败,最后远离法国,到卡佩尔大使馆担任二等秘书。四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分析(一)小说情节红与黑(1830)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小说根据一则新闻报道改编。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他的家乡发生的一件谋杀案。一个名叫贝尔德的青年家庭教师,成了这个家庭主妇的情人,事情败露后,由于怨恨和绝望,家庭教师杀死了那个主妇。司汤达根据这则报道,写成了长篇小说红与黑。小说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锯木厂主的儿子于连跟西朗神父学会了拉丁文,凭着他能够熟背拉丁文圣经的本领,他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

15、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市长却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恋情。事情败露后,他由西朗神父介绍,进了贝尚松神父学院学习。在神学院,他隐瞒自己热爱拿破仑的观点,以虚伪取得成功,得到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父的赏识。彼拉神父在神学院受到教会特务组织耶稣会的排挤,离开神学院时,把于连介绍给巴黎保皇党的重要人物,大贵族德那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于连在侯爵府办事勤勉,获得侯爵信任。他与侯爵的女儿玛特尔有了私情,玛特尔怀孕后,侯爵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准备给他一块地产使他成为贵族,并为他谋得骠骑兵中尉的军职。这时,德瑞那夫人由于忏悔牧师的阴谋破坏,写了一封告发信给侯爵,说于连是专门靠引诱良家妇女,猎取财产和地位的骗子。于连的野心破

16、灭了,气愤中他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被法院判处死刑。德瑞那夫人在他死后三天也死去。红与黑最初的书名叫于连,这表明小说是以于连的个人经历来安排情节。小说从于连初入社会,做家庭教师开始到进入上流社会当贵族秘书,被判死刑止,记录了他短暂的一生。他的生活阶段分为三个时期,维立叶尔小城做家庭教师,贝尚松省城入神学院,巴黎首都当秘书。(二)小说的书名和副标题。红与黑的书名充满政治象征。关于“红”与“黑”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一是“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二是“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表复辟时期。三是“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袍。四是“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五是红象征平民意识和自尊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