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高考模拟语文参考答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31938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定高考模拟语文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保定高考模拟语文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保定高考模拟语文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保定高考模拟语文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保定高考模拟语文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定高考模拟语文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定高考模拟语文参考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4月保定高考模拟语文参考答案A卷一、现代文阅读1.C 【解析】偷换概念。被孔子看成“国之大事”的是祭祀和战争,不是清明祭扫活动;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态度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的是祭祖,不是清明祭扫活动;被看成是“国之大节”的,是“祀”(祭祀),不是清明祭扫活动。2.A 【解析】“一开始就作为节气出现”,错。“清明”一称虽然最早记载于周代,但到汉代才真正形成节气。3.D 【解析】“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不严谨,是宋元开始(宋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至明清基本淡出。

2、“继承”说法不妥,宋、元时寒食、上巳遭受重创或淡化,节俗内容当有所减少。且明清两朝时,不是由节气上升为节日(唐时已成节日),而是由三个节(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缩减为一个节。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C【解析】稽:延迟,拖延。5C【解析】表明皇帝对孙承宗的讲论感到满意;表明孙承宗不与魏忠贤同流合污;是孙承宗无奈的举动。6D【解析】“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错,应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7(10分)(1) 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重”,重视,加重;“节钺”,符节和斧钺,指权力;“用”,

3、凭借;“陵”,通“凌”,“陵其上”,省略结构,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一处1分,句意1分) (2)孙承宗再次(两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疏”上疏;“具”一五一十地,详细;“饬”:整顿;“竟”,最终。一处1分,句意1分)文言译文:孙承宗,高阳人。身材高大,相貌奇特,须髯张开如戟。跟人说话,声音震动墙壁。最初在边境郡县为县学的学生们讲授经文,他来往于飞狐、拒马之间,一直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隘,因此通晓边防事务。熹宗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经史,都说

4、:“心灵开悟。”所以对他的垂爱关注特别殷切。天启元年,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满朝喧扰不安。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让孙承宗代替他。朝臣也都以为孙承宗懂军事,于是推举他为兵部新增设的侍郎,主持东边的战局。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二次上疏都不同意。不久,大清兵进逼广宁,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过了几天,命令他以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孙承宗上疏说:“近年来军队大多没有经过训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对于边防战争的小胜小败,都不值得去过问。”于是分条献上安

5、抚西部、救济辽地难民、检阅京师部队、增设永平大帅、修筑蓟镇的堡垒、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几条对策。皇帝嘉许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宁远城工程竣工,关外守卫用的战具都已齐备。孙承宗谋划大规模行动,上奏说:“先头部队已设置在连山、大凌河,尽快给我二十四万两军饷,就可以立即取得战功。”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供给他。兵部和工部相互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会马上妄自行动,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靠公文往复来延缓他的行动。”孙承宗再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给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这个时候,魏忠贤更加擅权。因为孙承宗功劳高,想让他亲近依附自己,叫刘应坤等人去表明自己的意图。孙承宗不跟他说

6、一句话,魏忠贤因此极恨他。而后,魏忠贤的党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连上疏诋毁孙承宗,竟把他比作王敦、李怀光。孙承宗于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崇祯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在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人抵抗守卫。大清兵将要离开,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清军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第二天城池陷落,孙承宗被抓住。望着都城方向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谥号文忠。后追叙宁远战役的功绩,荫封儿子锦衣世袭千户。(二)古代诗歌阅读8想象。(1分)诗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1分)写出漫天大雪、雪花片片洁白飞

7、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1分)比喻。(1分)诗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1分)9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1分)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2分)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3)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1)(D3分,E2分,B1分;AC不得分。A对三个市井人物身份的交代,从侧面反映了

8、当时的社会环境。B“气愤”的说法言之过重。C老舍的自杀是保持自己尊严和气节的一种抗争方式,不是脆弱。)(2)老舍是一个在文革中遭毒打,受凌辱为了尊严和清正而以死抗争的知识分子(作家)形象:善良亲切:临去世前见到顾止庵依然打招呼。严谨认真:衣服穿得干干净净,人自杀了,上衣和手杖还整齐摆放。赤胆忠心:他爱自己的国家,爱党,爱社会主义。性情刚毅:有强烈的自尊心,可杀而不可辱。(概括形象2分,性格和分析每点2分,后者答上2点即可满分)(3)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上午到中午到晚上,主人公一直坐在长椅上。通过描写知了、蝴蝶、蛐蛐、油葫芦等的热闹和喧嚣,衬托了主人公安静的外表下不平静的心情。渲染一种悲凉无奈气

9、氛,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以景衬情,表达了作者沉痛、悲愤的心情。(每点2分,答3点得满分)(4)答案一:认可作者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侧面描写难度较小。老舍自杀前的心理冲突比较难把握,作者避免了与死者的直接对话,以“可见”表现“不可见”,用“可说”暗示“不可说”。所表现的内容更丰富。作者借此写出生者眼中的死者特点,写出生者对死者的反应和评价。更好地表现老舍作品特点。小说的三个人物张百顺、刘宝利、顾止庵,是作者最熟悉的市井百姓,而市井百姓也是老舍先生的笔下人。使文字纯美而有震撼力。避免了凄惨恐怖内容的展现,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表明观点2分,以上理由中,答出三点即可,三点理由各2分。言之成

10、理,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二:不认可作者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这种描写方法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不够完整。小说用很多笔墨刻画其他人物,描写老舍先生的文字相对较少,使读者不能很清楚地知道他自杀的心理要素,易对人物产生误解。缺少对于人物内心想法的深入挖掘。文中四次描写老舍“坐在后湖的一张长椅上望着湖水”,这时候如果不用侧面描写,而是直接采用心理描写,会清楚地表现老舍“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境界,为以后的情节做铺垫。采用正面描写,情节完整,人物内心世界揭示到位,势必使小说的主旨更加鲜明。(表明观点2分,三点理由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

11、1分;答A、C不给分。A“和蒋的政见不合”于文无据。C“86岁”错,应为“84岁”,是两年后86岁去世。“在日记中”也并不明确。E说本文语言“工整严谨”不甚妥,另“一生”不完全正确,从1879-1900的21年并未涉及。)(2)正直清廉。身为监察院院长,不受请托;仅拿公务员的薪水,身居要职却清贫度日。淡泊名利,宽仁好施。躲避别人为其祝寿,不取稿酬,贫者求字分文不取;别人冒其名卖字求生,他反倒关照副官不要为难他们;慷慨借钱给别人,自己借贷也还接济更穷之人。爱国情深,志于振兴中华。改名为“右任”,不愿臣服屈辱于侵略者;追随孙中山,一生奉“天下为公”为座右铭,创办“复旦”取复兴中华之意。敢于反抗,愈

12、挫愈勇。致信巡抚要其刺杀慈禧,写很多反对清朝的诗;办报被查封,两度入狱却不畏惧,继续办下去。眷恋故乡,至死不忘。作望大陆一咏三叹,交代死后也要葬在高处,遥望故乡。(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3)政治上:辛亥革命元勋。是较早期的同盟会成员,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是元老级人物。报业先驱。创办民国最早期的报纸,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中国)整个百年报业史。教育上:教育大家。与马相伯共同创办复旦大学前身复旦公学,创办上海大学,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他有关系,他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诗词上:诗词大家。诗作颇丰,有1200多首,其内容以国家、民族、人民的

13、安危为念,品格极高,曾得毛泽东高度赞赏。书法上:书法大家。创“于草”造诣深厚,作品之多,当代无双,求墨宝者众,其标准草书千字文风行一时。(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4)于右任视“穷”为“光荣”,表现出重义轻利的的人生境界,令人敬仰。(观点2分)于右任虽物质上“穷”,但为官清廉自守,做人宽厚仁爱,是一位精神富者,值得光荣。于右任虽对待遇的要求不高,但以身许国、许民,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在诗词、书法、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有很深造诣,达到人生至高点,值得光荣。(以上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反观当下,多少贪官贪污受贿终至锒铛入狱,多少文化人借名捞财终至身败名裂,人生不应只以

14、钱多为富,而应追求精神道德的富有、人生的伟大,应该以此为荣。(联系现实2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C(A “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此处对象使用错误。B“挟山超海”,“挟泰山超北海”的省略语,比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此处望文生义。C“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D“气冲霄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褒义,用于此感情色彩不当。)14、D(A.“保定和省会部分地区”表意不明,另外关联词“虽然”应放到主语之后;B.因承前省略而导致的偷换主语;C.主客体颠倒)15.C(引起观点少数人多数人证明引用1引用2例证)16.答案只要是按下面语义方向作答,且文句

15、通顺即可得分(答案不唯一):文章叙议结合他注重实践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躬亲而行)(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17、尊敬的组委会,各位老师,你们好!(称谓1分)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高兴,(心情1分),感谢组委会,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所有队友(感谢1分),我们要继续努力学习汉字,认真书写汉字,弘扬传统文化。(扣主题2分)六、写作18、立意参考:(1)点滴积累,改变人生(2)坚持才能成功(不放弃,不逃避)(3)迎难而上,精彩人生(4)积极准备,为人生奠基B卷2.D 【解析】“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不严谨,是宋元开始(宋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至明清基本淡出。“继承”说法不妥,宋、元时寒食、上巳遭受重创或淡化,节俗内容当有所减少。且明清两朝时,不是由节气上升为节日(唐时已成节日),而是由三个节(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缩减为一个节。3.A 【解析】“一开始就作为节气出现”,错。“清明”一称虽然最早记载于周代,但到汉代才真正形成节气。13、D(A.“保定和省会部分地区”表意不明,另外关联词“虽然”应放到主语之后;B.因承前省略而导致的偷换主语;C.主客体颠倒)14C(A “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此处对象使用错误。B“挟山超海”,“挟泰山超北海”的省略语,比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此处望文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