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17_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8342928 上传时间:2019-12-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84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遵义市2017_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贵州省遵义市2017_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贵州省遵义市2017_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贵州省遵义市2017_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贵州省遵义市2017_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省遵义市2017_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遵义市2017_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01720172018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 二、二、选择题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8 8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第 14141818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求,第第 191921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为 6N、3N 和 8N,其合力最小值为() A. 1N B. 3N C. 13N D. 0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当三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同方向时,三个力的合力最大,

2、即 F=6N+8N+3N=17N 当三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不在一条直线,并且夹角可以改变,3N 能在 5N 与 8N 最大与最 小之间,所以能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此时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即它们合力的最小值为 0 故选:D 2. 一物体 m 受到一个撞击力后沿不光滑斜面向上滑动,如图所示,在滑动过程中,物体 m 受 到的力是() A. 重力、沿斜面向上的冲力、斜面的支持力 B. 重力、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 C. 重力、沿斜面向上的冲力、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 D. 重力、沿斜面向上的冲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3、求解力学问题的一个关键,在整个高中物 理学习的全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通常可按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 1 明确研究对象,亦即是确定我们是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 隔离物体分析亦即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有哪些物 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并将这些力一一画在受力图上,在画支持力、压力和摩擦 力的方向时容易出错,要熟记: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面垂直,摩擦力的方 向一定沿着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 3 分析受力的顺序:一重、二弹、三摩擦,沿接触面或点逐个去找有时根据概念或条件与 判断 - 2 - 本题可按照受力分析的一

4、般步骤对物体受力分析 解:物体受到撞击力后在惯性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并不受冲力的作用, 所以对物体受力分析,重力竖直向下,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和沿斜面向下的 滑动摩擦力,所以 B 正确 故选 B 【点评】对物体受力分析,关键要按照顺序找力,要找受到的力,每个力都要能找到受力物 体,有时还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受到的力 3. 汽车在两车站间沿直线行驶时,从甲站出发,先以速度v匀速行驶了全程的一半,接着匀 减速行驶后一半路程,抵达乙车站时速度恰好为零,则汽车在全程中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A. v/3 B. v/2 C. 2v/3 D. 3v/2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5、根据题意先求出两个过程所用时间,然后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求解 设总位移为 2x,匀速过程中所用时间为,匀减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故匀 减速过程中所用时间为,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C 正确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有摩檫力存在的接触面上,一定同时有弹力存在 B. 有弹力存在的接触面上,一定同时有摩檫力存在 C. 两个接触且相对运动的物体,其接触面之间一定有摩檫力存在 D. 两个接触且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其接触面之间一定没有摩檫力存在 【答案】A 【解析】存在摩擦力的条件是:接触面间粗糙且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故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A 正确 CD 错误;弹力存在的条件

6、: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故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B 错误 5. 在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过程中;有多位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 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亚里斯多德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牛顿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 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 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3 - 【答案】C 【解析】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 因,故 C 正确 6. 下列所给的图象中能反映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7、) A. B. C. D. 【答案】CD 【解析】试题分析:v-t 图象中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在时间轴上方表示 正位移,在时间轴下方表示负位移,分析各图象中的运动过程可得出正确结果 由图可知,图像的面积为正,不为零,故无法回到初始位置,A 错误;由图可知,物体一直沿 正方向运动,图像的面积为正,不为零,故无法回到初始位置,B 错误;物体第 1s 内的位移 沿正方向,大小为 2m,第 2s 内位移为 2m,沿负方向,故 2s 末物体回到初始位置,C 正确;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s 末时图像的面积,物体的总位移为零,故物体回到初始位置,D 正确 7. 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力间

8、的关系,正确的是()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则物体的加速度越大,所受合力越大 B. 物体的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所受的合力也可能为零 C. 物体的速度为零,加速度可能很大,所受合力也可能很大 D. 物体的速度为零,则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为零,所受合力也为零 【答案】BC - 4 - . 8. 如图所示,两个轻环a和b套在位于竖直面内的一段固定圆弧上:一细线穿过两轻环,其 两端各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在a和b之间的细线上悬挂一小物块平衡时,a、b间的距离 恰好等于圆弧的半径不计所有摩擦小物块的质量和细线拉力上分别为() A. m B. 2m C. mg D. 2mg 【答案】AC 【解析】设悬挂小物

9、块的点为,圆弧的圆心为O,由于,所以三角形Oab为等边三角 形由于圆弧对轻环的支持力沿半径方向背向圆心,所以小球和小物块对轻环的合力方向由 轻环指向圆心 O,因为小物块和小球对轻环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aO、bO是 的角平分线,所以,那么,所以由几何关系可得 ,而在一条绳子上的张力大小相等,故有,小物块受到两条绳子的拉力作用 大小相等,夹角为 120,故受到的合力等于,因为小物块受到绳子的拉力和重力作用,且 处于平衡状态,故拉力的合力等于小物块的重力为,所以小物块的质量为m,AC 正确 三、实验题三、实验题 9. (1)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主要步骤是 A.在桌面上放一块方

10、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 5 - 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 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 端系着绳套; C.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 置 O.记下 O 点的位置,读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F1和 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 形定则求出合力 F; 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 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 F的图示; F.比较力 F和 F 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

11、,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 _和 _ ; (2)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若用 F 表示两个分力 F1、F2的合力,用 F表示 F1和 F2的等效力,则可判断 _(选填“甲” 或“乙”)同学的实验结果是尊重事实的. 【答案】 (1). C (2). E (3). 乙 【解析】(1)本实验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采用的方法是作力的图示法,作出合力 和理论值和实际值,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果所以,实验时,除记录弹簧秤的示数外,还 要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以便确定两个拉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作出拉力的图示步骤 C 中未 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步骤 E 中未说明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位置O (2)实验测的弹力方向沿绳子方向,即图中的AO方向,由于误差的存在,作图法得到的合 力与实验值有一定的差别,即作图得出的合力方向与AO方向有一定的夹角,故甲更符合实验 事实 10. 某同学利用如图(a)装置做“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其长度的关系”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