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创造性培养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338618 上传时间:2019-12-1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5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创造性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九章—— 创造性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九章—— 创造性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九章—— 创造性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九章—— 创造性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创造性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创造性培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思考 什么是创造性? 富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哪些心理与行为特征? 怎么判断和评价个体的创造性? 学校教育在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第十三章 创造性培养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创造性 二、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创造性的发展与鉴别 一、创造性发展的趋势 二、创造性发展的鉴别 第三节 创造性的培养 一、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二、培养创造性的措施 第一节 概述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 (一)关于创造性的主要观点 1.能力观:发现新联系,产生不寻常观念和背离传统思维方式的 一种能力(吉

2、尔福德、拉姆斯登、斯滕伯格、梅尔斯、林崇德) 2.过程观:依据创造活动的发展进程和个体创造活动的认知过程 ,将其分为不同质的几个阶段。(沃拉斯、托兰斯、梅德尼克、彭 聃龄) 3.人格说:强调创造性个体的人格因素,认为创造性的本质在 于个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某种人格特征。 (好奇、进取、探究、专注、热情、自信、坚韧、自制、挑战 ) 4.产品观:具有新颖性和恰当性特征的创造性产品(帕金斯、 格鲁伯、斯滕伯格) 第一节 概述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 (一)关于创造性的主要观点 创造

3、性是个体利用一定的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 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与相应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 品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线性的,而是多维的,它 包括与创造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和适应性品 质。创造性表现于创造活动(过程)之中,其结果以“产品” 为标志,其水平以产品的“价值”为标准。 第一节 概述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 (二)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正相关? 负相关? 无关? 门槛效应(IQ:120) 1.高创造力者,智力一定高 2.高智商者,创造力可高可低 3.低

4、智商者,创造力一定底 4.低创造力者,智商可高可低 第一节 概述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 (三)创造性的研究取向 1.人格心理学角度人格特质的研究取向 2.认知心理学角度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向(菲因克-生成-探索 )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社会文化环境、动机因素 第一节 概述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一)创造性的认知品质 1.创造性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形成独特 的

5、新想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认知品质的核心,常规思维相对比。(流 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综合性、突发性) 3.创造性认知策略: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方法和操作程序 :属性列举法、幻想法、头脑风暴法、分合法、旁通思维法。 元认知(计划、监控、评价) 1)了解、评价、调控创造性的外部表现-创造性活动的各个阶段 2)了解、评价、调控创造性心理结构中的其他成分 3)元认知也能对它自身进行了解和评价 第一节 概述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二)创造性人格品质 1.创造性动力特征

6、(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2.创造性情意特征(情感、意志-目的明确、独立性、顽强性 ) 3.创造性人格特征(吉尔福德、索里1-6) 1)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想象丰富;3)勇于探索,具 有挑战性和冒险性;4)独立自信;5)自制力强;6)幽默感 内部动动机:内务务卷入 外部动动机:自我卷入 第一节 概述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三)创造性的适应品质 个体在其创造性认知品质和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基础上,在自 己特定年龄阶段所规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 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来的对外

7、在社会环境进行创造性的操作应对 ,对内在创造过程进行调适的创造性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创造 的行为习惯、创造策略和创造技法的掌握运用等。 创造的技法与技巧是个体进行创造性行为的工具,个体一旦 形成或掌握相应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有助于其形成有益于创 造的态度和心理习惯,如判断的独立性。 有助于创造思维策略与技法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形态组合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等。 第一节 概述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三、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沃拉斯) (一)准备阶段 (二)酝酿阶段 (三)明朗阶段 (四)验证阶段 第二节

8、 创造性的发展与鉴别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一、创造性发展的趋势 (一)创造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1.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年龄趋势 2.科学家产生创造性成果的年龄趋势 婴婴幼儿 幼稚园三阶阶 段 小学阶阶段 特点:动态动态 性;想象与 思维维水平不 断发发展 青少年阶阶段 关键时键时 期 (创创造性) 特点:不平 衡;不成熟 第二节 创造性的发展与鉴别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一、创造性发展的趋势 (二)创造性发展的性

9、别差异 二、创造性的鉴别 (一)创造性的测量方法 1.专家评价法 2.心理测验法 3.实验法 4.作品分析法 第二节 创造性的发展与鉴别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创造性的鉴别 (二)创造性测量工具 1.认知性认知测验:创新性心理结构中的认知因素,大多数从 发散思维、创造性联想和想象方面,以流畅性、变通性、独特 性等为指标进行评价。 (1)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 言语创语创 造思维测验维测验 (7个分测验测验 ) 流畅畅、变变通性、独 特性 听觉觉形象联联想 声音与想象、象声词词与想象 独特性 画图创图创 造

10、思维测验维测验 (画图图构造、未完成 图图画、圆圆圈或平行线线 测验测验 ) 严严密性 第二节 创造性的发展与鉴别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创造性的鉴别 (二)创造性测量工具 1.认知性认知测验 (2)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思维测验 (3)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 (阿德、7个维度、流畅、灵活、独创性) (4)芝加哥大学创造性测验(盖策尔斯、杰克森) (5)远距离联想测验(梅德尼克) 言语测验语测验 (10项项目 ) 图图形测验测验 (4个项项目 ) 根据反应应的数量、速度和新颖颖 性 第二节 创造性的发展与

11、鉴别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创造性的鉴别 (二)创造性测量工具 2.创造性人格测验:关注的是创造心理结构中的个性因素,以 创造性个性特征为指标,考察个体是否具有好奇心、独立性、 挑战性、自信心等创造性人格特点。 (1)发现才能团体问卷戴维斯三个类型(初级型、 基本型、高级型)-独立性、坚持性、变通性、好奇心等。 (2)创造性态度量表谢弗尔五个分测验(对自己观念 的信心,对新奇的欢欣,理论与审美倾向,对刺激性表达的接受, 向往新颖与奇迹) (3)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发散性情感测验冒险 性、好奇性、想象

12、力和挑战性 第二节 创造性的发展与鉴别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创造性的鉴别 (二)创造性测量工具 3.创造性产品的测验:通过创造性产品来评定个体的创造能 力。它是目前创造性评价和学生选拔的一种趋势。产品评价一 般也需要编制一个以特定的创造性指标为依据的客观化的评价 量表。 评价产品的创造性应从多个维度进行,同时,产品评价技术的 信效度与评价标准以及评价者是否有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有很 大关系。 第二节 创造性的发展与鉴别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13、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创造性的鉴别 (三)创造性测量需注意的问题 1.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 2.选择恰当的测评者 3.客观地解释测验结果 第三节 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一、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一)生理基础 (1)神经元紧密结构以及由大量神经细胞所形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为 创造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并影响着个体创造性说发展的高低 (2)大脑左右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影响创造性的发展 (3)大脑皮层的激活水平及其可变性影响着创造性 第三节 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

14、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一、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二)知识经验 1.知识与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微妙(克雷奇) (1)张力观:詹姆斯(倒U形关系) (2)地基观:维斯伯格(十年定律) 2.只有具备了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表征的知识才 能促进创造性的发挥。 第三节 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一、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三)社会文化和教育观念 1.过分追求成功 2.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 3.禁止学生提问 4.权威式教育 (四)个人心

15、态、人格特征和认知习惯 1.个人消极心态 (处理问题的态度被动;缺乏自信心;怕别人批评;错误的成功观念;比较的 倾向) 2.个人消极人格特征 (胆怯;过分自责;懒惰;从众;狭隘;刻板;骄傲) 3.个人消极的认知习惯 (只抓住一点;过早下判断;只关心答案;过分积极;钻牛角尖;忽略想象的 重要性;缺乏深思熟虑的能力;没有目标与计划) 第三节 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培养创造性的措施 (一)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 社会环境、学校与家庭环境 1.民主管理 2.改革考试制度 3.课程改革 4.增加自助选

16、择课程的机会 (二)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三)培育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自信心、热情、意志、勇气) (四)开设创造性课程(创造发明课、自我设计课、推测课、假设课、 发散思维训练课) 第三节 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培养创造性的措施 (五)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1.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 1)集体激励策略策略(头脑风暴法) 2)类比思考策略(鲨鱼皮) 3)对立思考策略(法拉第) 4)转换思考策略(阿基米德) 5)移植思考策略(原理移植-红外线;方法移植-资本论;功能移植-河水净化 ;回采移植-风帆;分合思考策略-铅笔) 第三节 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三章 创创 造性培养 第一节节 概述 第二节节 创创造 性的发发展与鉴鉴 别别 第三节节 创创造 性的培养 二、培养创造性的措施 (五)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2.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