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四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288541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探究四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综合探究四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综合探究四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综合探究四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综合探究四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探究四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探究四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单元综合探究 在当代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一、当代中国发展什么样的文化?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也就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Add your title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基本特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本质:社会主义文化 content 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代表先进的经 济、政治力量,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 第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

2、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 化。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制 度,也是先进的文化形态。 第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在 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问题1: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个面向 ”的呼唤 为什么要面向 现代化? 为什么要面向 世界? 如何面向世界? 为什么要 面向未来? 问题2:“三个面向”如何体现了先进 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 精神的重要体现;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 精神的重要体现; 面向未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 创新

3、精神的具体体现。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conten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具有 鲜明的民族性; 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就是因为它以科 学的理论为指导,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 它植根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它代表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 问题3:想一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 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content 要点提示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

4、该发展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 问题四: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发展 什么样的先进文化? content 二、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点拨合作探究区 综合探究学案 点拨合作探究区 综合探究学案 1、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积极参加丰富 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 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在遵守公民基本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是一个不断 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 主义的科学理论,

5、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 主义理想;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 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根本要求(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 (5)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8)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培育文明风尚。 (3)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继承和发扬 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创新。(文化创 新的途径)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文化创新的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