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诊断(很经典).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282062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PPT 页数:159 大小:10.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部CT诊断(很经典).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腹部CT诊断(很经典).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腹部CT诊断(很经典).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腹部CT诊断(很经典).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腹部CT诊断(很经典).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腹部CT诊断(很经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部CT诊断(很经典).(1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腹部腹部CTCT的检查技术的检查技术 (一) 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分钟空腹口服1-2%的泛影 葡胺或温开水800-1000ml,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 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再口服200ml。 (二) 平扫 仰卧位,扫描时宜屏气。 (三) 增强扫描 1、团注非动态扫描; 2、团注动态扫描(1)进床式动态扫描 (2)同层动态扫描; 3、螺旋CT 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 (四) 造影CT:肾动脉造影(CTA)、下肢造影CT等 腹部腹部CTCT解剖解剖 肝脏肝脏 肝脏正常表现 1 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 它脏器如脾脏等。 2 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

2、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 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3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肝分叶及段的解剖标志肝分叶及段的解剖标志 l肝左、中、右静脉 l肝内三条裂隙:肝圆韧带裂(左叶间裂 )、叶间裂、静脉韧带裂. 肝脏的常见病肝脏的常见病CTCT表现表现 一、脂肪肝一、脂肪肝 病理:脂肪在肝细 胞内过度沉积, 又名肝脏脂肪浸 润。 CT表现:平扫:肝 体积正常或增大 ,肝密度弥漫性 或局灶性减低, 低于脾脏密度。 l 增强扫描:脂肪肝增强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保 持相对低密度;肝内血管强化显影特别清楚,走行及分布 正常。 CT表现: 1

3、、肝脏大小及形态改变: 肝脏 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常表现为右 叶萎缩,尾叶或/和左叶增大。肝表面 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或分叶状。肝裂 增宽,肝门区扩大。 2、肝脏密度改变:密度高低不一。 3、继发性改变:脾大;腹水; 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侧支血管 扩张,扭曲,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二、肝硬化二、肝硬化 病理 肝癌分三型:巨块型:直径5cm;结节 型:直径 女,胰头部常见,导管上皮女,胰头部常见,导管上皮 腺泡腺泡 l l 周围浸润周围浸润 l l 消化道造影消化道造影 胃受压胃受压 1212指肠内缘受累,曲度增大(非特异性)指肠内缘受累,曲度增大(非特异性) 小肠、结肠浸润;腹膜种植小肠、

4、结肠浸润;腹膜种植 l l CTCT为首选检查方法为首选检查方法 胰腺癌胰腺癌CTCT表现表现 l l 直接征象直接征象 局部增大,软组织密度,边缘不整局部增大,软组织密度,边缘不整 内部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等内部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等 l l 间接征象间接征象 胆胰管扩张胆胰管扩张 周围组织、脏器浸润周围组织、脏器浸润 胰周淋巴结肿大胰周淋巴结肿大 l l 肝转移灶肝转移灶 l l 增强:少血供增强:少血供, ,呈相对低密度呈相对低密度. . 胰腺癌胰腺癌 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瘤 l多发生在胰岛组织较多的体尾部。 l分功能性及无功能性。 l功能性直径多不超过2cm,其内可见钙化 (极小

5、数),多为多血管性,增强扫描早期 强化明显。少数为少管性,甚至为囊性改 变. l无功能性较大,平均10cm。 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瘤内钙化内钙化 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瘤囊变囊变 CT表现 : (1)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模糊。 (2)胰周积液:胰周围水样密度影。 (3)肾前筋膜增厚。 (4)胰内出血:胰内高密度影。 (5)胰腺假性囊肿(4周后可形成)。 (6)胰腺脓肿。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左侧肾旁前间隙积左侧肾旁前间隙积 液液 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 CT表现 (1)胰腺萎缩缩小。 (2)胰腺及胰管钙化。 (3)胰管扩张(局部或整个胰管,均匀性扩张或呈串 珠状。 (4)胰腺假性

6、囊肿形成。 胰腺和胰管可出现钙化胰腺和胰管可出现钙化 慢性胰慢性胰 腺炎腺炎 胰管扩张;假性囊肿形成。胰管扩张;假性囊肿形成。 胰腺假囊肿胰腺假囊肿 胰腺先天性疾病胰腺先天性疾病 l l 先天性胰管融合不全先天性胰管融合不全 腹侧与背侧胰管互不交通,分别开口于12指 肠乳头与小乳头 ERCP诊断 l l 环状胰腺环状胰腺 胰腺环绕12指肠降部 l l 迷走胰腺迷走胰腺 脾脏脾脏 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其长轴为3-5个 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 脾脏大脾脏大 1、 CT表现 (1)脾最上层面+最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 (2)大于5个肋单元。 (3) 脾脏下

7、缘超过肝脏下缘。 脾外伤脾外伤 1 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周围有一新月形影。 2 脾实质内血肿 3 脾撕裂伤:脾实质内线状或不规则缺损,局部 脾 表面模糊不清,多伴腹腔积血。 脾梗塞脾梗塞 CT表现 平扫,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 ,尖端指向脾门。 增强扫描,梗塞灶不强化。 脾囊肿脾囊肿 脾囊肿同肝、肾囊肿,平扫呈水样低密度,境界清晰 ;增强后无强化。 肾肾 脏脏 检查方法 平扫: 1、检查前半小时口服2%泛影葡胺400- 500ml 2,病人仰卧,双手抱头。 3,先扫定位像,取层厚层距,从肾上极扫至 肾下极。 增强扫描: 静脉注射60%泛影葡胺60-100ml或非离子型造 影剂后再

8、做扫描。螺旋CT双期扫描价值非常大 正常表现正常表现-形态形态 CT横断面图像上肾脏为边缘光滑 的近圆形、椭圆形或有分叶的软组织 影,肾门附近层面肾前内缘有一凹陷 切迹有血管蒂伸向前内方。肾蒂内结 构由前向后分别为肾静脉、肾动脉和 肾盂。 正常表现正常表现-密度密度 平扫肾实质密度均匀一致,略 低于肝脏及脾脏密度,肾皮质和髓 质从密度上无法区分。充满尿液的 肾盏肾盂密度接近于水,肾周间隙 和肾门充满脂肪组织,CT值低于水 。增强扫描,肾实质和肾髓质明显 强化。 肾周筋膜和间隙 肾周有脂肪囊,其外为致密的肾筋膜后腹 膜可分为肾前旁、肾周和肾后旁三个腔隙,其 间以筋膜相隔。 肾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

9、肾 前筋膜之间。内有胰腺、胰血管和十二指肠降 部及升、降结肠。 肾周间隙:位于肾前、后 筋膜之间,内有肾上腺、肾脏、近端肾收集系 统、肾血管和脂肪等。肾后间隙:位于肾后 筋膜与横筋膜之间,内无器官,只有脂肪、血 管和淋巴结。 常见疾病 l肾癌 l肾错构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l单纯性肾囊肿 l多囊肾 l肾结石 l肾结核 肾肾 癌癌 l病理 肾癌起源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 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呈圆 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瘤内可有坏死 、囊变、出血和钙化 l临床表现 肾癌多见于40-60岁男性,主 要表现为血尿、腰痛和包块。 肾癌CT表现 平扫:肿瘤位于肾实质内,表现可 为类圆形、不规

10、则形或分叶状肿块,与 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密度低于或 等于正常肾脏密度,而且密度不均匀, 肿瘤内可见密度不均的出血、坏死、囊 变、钙化。 肾癌CT表现 l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轻度或中度 强化,囊变及坏死部分不强化,正常肾 组织明显强化,两者呈鲜明对比。可 见肾盂、肾盏受到侵犯或被肿瘤压迫变 形移位、闭塞消失。当肾静脉或下腔 静脉内有癌栓形成时,受累血管明显增 粗,内有低密度充盈缺损 肾错构瘤 病理:肾错构瘤是最常见的肾良 性肿瘤,它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 滑肌和脂肪组成。 临床表现:临床主要为腰痛、血 尿和腹部包块。合并结节性硬化症 者,临床有三大特征即:面部的皮 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力迟缓

11、 CTCT表现表现 平扫:肾实质软组织肿块,呈圆形、 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滑锐利,境界 清楚,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内有脂肪 密度的低密度区,是肾错构瘤的特征性 表现。肿瘤较大时可引起肾外形增大和 肾盂、肾盏变形移位。 CT表现 增强扫描:肿瘤内低密度的脂肪区 不强化,软组织部分(平滑肌及血管成 分)则明显强化。当双肾均有肾错构瘤 时,应进一步检查颅脑,以排除结节硬 化 单纯性肾囊肿 病理 囊肿发生于肾实质中,以皮质 部更多见。囊肿大小不等,其直径可以 数厘米至10厘米不等,囊壁由一层扁平 上皮组成 ,囊腔光滑,多为单腔不分隔 ,内含清亮透明的浆液性液体,少数为 血性液体,若有感染则含粘稠液体

12、,此 时囊壁可增厚 单纯性肾囊肿 临床表现 单纯性肾囊肿一般无临床 症状,较大的囊肿可有腹部不适、肿块 、血尿、高血压等,肾功能正常,尿液 检查多为阴性。 CTCT表现表现 平扫:肾实质内的低密度区,大小不 等,边缘光滑,与肾实质分界清楚锐利 。当囊肿较大,突出于肾轮廓之外时, 其壁菲薄。囊肿内密度均匀,CT值-5- 15Hu之间。 增强扫描 病变无强化,与肾实质分 界更清楚。 多囊肾 病理 多囊肾分两类,成人型及婴儿 型,成人型常染色体遗传病,特点是 双侧皮质、髓质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多发 囊肿,囊肿自幼就有。婴儿型多囊肾存 活时间不长,常出生后不久即死亡。 临床表现 早期可无症状,晚期可出 现

13、腰痛、高血压、血尿、腹部肿块。 CT表现 平扫:双肾体积增大,轮廓光滑或 分叶状,双肾弥漫分布大小不等囊性病 灶,双侧可不对称,部分病例可见肝、 脾、胰同时有多囊性病灶。 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而囊肿之 间的正常肾组织强化,肾盂肾盏受压变 形。 肾结石肾结石 l多发于20-50岁,可单发或多发,主要病 理改变为梗阻、积水、感染及粘膜损伤 。 l临床症状为疼痛及血尿 l平扫能确切发现位于肾盏及肾盂内的高 密度结石影。较小结石与肾窦区血管钙 化难以鉴别。 肾结核 病理:肾结核是全身结核病变的一 部分,绝大部分继发于肺结核。结核杆 菌经血行播散进入肾髓质引起乳头炎, 进一步发展至溃疡,坏死,皮质内脓肿 形成,肾盂肾盏积水积脓,最后发展成 肾脏弥漫性钙化、肾自截。肾结核菌常 经尿液蔓延到膀胱,导致结核性膀胱炎 ,常引起对侧输尿管下端狭窄,继发对 侧肾积水。 肾结核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 痛、血尿、脓尿、腰痛。 CT表现 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