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学前教育幼儿游戏与玩具 作业答案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26158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学前教育幼儿游戏与玩具 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大学前教育幼儿游戏与玩具 作业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大学前教育幼儿游戏与玩具 作业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电大学前教育幼儿游戏与玩具 作业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电大学前教育幼儿游戏与玩具 作业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学前教育幼儿游戏与玩具 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学前教育幼儿游戏与玩具 作业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幼儿的游戏?(5分)步骤1:认真学习本章中关于“幼儿游戏特征”的内容。步骤2: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材料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教师正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室被分割为不同的角色游戏区,有娃娃家、医院、饭店、糖果厂、商店、公共汽车站等。幼儿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去了不同的游戏区。教师在做巡视指导,当她发现“医生”闲着无事的时候,就赶紧跑到“娃娃家”,提醒“妈妈”:“宝宝生病了。”在教师的启发下,“爸爸”“妈妈”赶紧抱上小孩,坐上“公共汽车”,去“医院”找“医生”看病。“糖果厂”的“小工人”用糖纸包完“糖果”(橡皮泥)以后,坐着发呆。老师不失时机地跑来,启发他们:“今天是周六,该大扫除吧

2、?”整个游戏过程中,老师忙的不亦乐乎,从这个区到那个区,启发诱导。通过她的穿针引线,各游戏组之间发生了横向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游戏场面显得热闹而壮观。当老师宣布“今天的游戏玩到这里,小朋友们可以自由活动了”时,两个小男孩走到一起,“现在好了,老师的游戏玩完了,我们到外面区玩我们自己的游戏吧。”步骤3:请用30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老师的游戏”是否符合幼儿游戏的特征,并说明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幼儿的游戏。答:通过例子,教师违背了幼儿游戏“主动性”的特征(1分)。可以看出老师通过所谓的“启发”控制了幼儿的思维和活动,并控制了游戏的过程。这并非是把幼儿作为游戏活动的主人,而是活动的被动参与者(1分)。通过

3、以下这几个特征说明这些才是幼儿的游戏。1、主动自由选择或自愿参加。2、自主决定。3、无功利目的。4、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3分)幼儿游戏与玩具作业4说明:本次作业对应教材第4章内容,请于第9周之前完成。第四章 幼儿游戏的指导、观察与评价学习活动说明:两个学习活动任选一个完成一、下面这种情况应该用哪种方式进行指导(5分)步骤1:在认真学习本章关于“幼儿游戏的观察与评价”部分的基础上,阅读下面的材料:活动开始后,三个幼儿在油泥区坐定。他们开始忙碌起来了。浩浩把手中的油泥慢慢团成锥形的,借着拿了一根习惯准备插上去,自言自语道:“还需要两个这个(小棋子)。”他在盒子里找了两个小棋子,贴

4、在长圆锥形的尖的那边的两侧,看起来有点像某个动物的眼睛。他又在上面插了根吸管:“这是鳄鱼嘴棒棒糖。”晨晨拿着一块红色的油泥,摆弄了一阵后,把油泥压扁,然后放在桌子上,用手指小心地捏着,一个心形的物体慢慢出现了。他把心形拿在手上,插上一根吸管,再细致地修整,想把它变得更完美。接下来,他又做了一个方形的棒棒糖,还在上面戳了几个洞,看起来就像骰子一样。殷殷拿着油泥做了两个圆形的棒棒糖,她看着旁边的小伙伴做的“鳄鱼嘴棒棒糖”,说:“我也像做那样的,可我不会。”她试着做了一下,似乎不满意,使劲把油泥还原,懊恼地说:“讨厌!讨厌!又做坏了。”她问浩浩:“你这个怎么做的?”浩浩很快说了一下,殷殷听完后自己也

5、做了一个。她似乎不喜欢自己做的,很快就拆掉了,重新再做。等她做好第二个,把这个鳄鱼嘴递给顾客时,顾客说:“我才不要这个呢!”殷殷不说话了。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教师说:“油泥区的作品展示!”油泥区的幼儿都开心地把自己的作品教给教师。步骤2:根据上面的材料,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 在材料中教师用了哪种游戏观察的方法?这种观察方法的优点有哪些?(3分)答:观察方法是定点观察(1分)。优点: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发展等。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某一个主题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以及在游戏中的种种表现,使指导有的放矢。(2分)2. 根据

6、所提供的观察材料,您觉得如何对殷殷小朋友进行指导?(2分)答:首先,肯定殷殷已经做好的作品。其次,可以问下她曾经见过或吃过什么样棒棒糖,打开其思维,调动其已有经验,使殷殷的创作有一定依据。最后,与她一起讨论,鼓励或建议她做前有一定的目标,或者有一定的创造,而不是随意或受别人影响。另外,他们已懂得为自己的作品起名,如果她还继续做“鳄鱼嘴棒棒糖,”,可以让她把“鳄鱼嘴棒棒糖”的特征描述一下,让她继续做,这样做起来会更精确。(2分)步骤3:将以上任务的答案通过word文档提交。幼儿游戏与玩具作业5说明:本次作业对应教材第5章内容,请于第11周之前完成。第五章 幼儿游戏的分类指导学习活动:请对下面的游

7、戏进行指导(5分)步骤1:在认真学习本章关于“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部分的基础上,阅读下面的材料:扮演“菜贩子”的几个幼儿对“农贸市场”的游戏已经不感兴趣了,他们便收拾“摊位”,准备关门下班。但是“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听到后很生气,他们不让“菜贩子”下班,因为今天是“宝宝”的生日,娃娃家要请客,如果“菜贩子”下班了,就没有地方买菜了,怎么请客呢?所以孩子们就吵了起来。步骤2:根据上面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如果您是教师,您会怎样对上面的角色游戏进行指导?(5分) 答:此时,我们老师要做个有心人,教师要巧妙地融入配合扮演成“调解员”,给他们一些建议,可以让“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也可

8、以去“饭店”吃饭。这样孩子就不会为了游戏发生争执而不快乐。(2分) 教师还要巧妙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加入到游戏中来,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引导。(1分)教师要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当幼儿的游戏没有向前发展的时候,教师应适当的给予提示、建议,来帮助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游戏内容和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2分) 步骤3:将以上任务的答案通过word文档提交。幼儿游戏与玩具作业6说明:本次作业对应教材第6章内容,请于第13周之前完成。第六章 幼儿玩教具的制作学习活动:让我来做一个玩教具步骤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幼儿园的玩教具。要求:制作简单、符合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有一

9、定的娱乐性和教育意义。步骤2:用word文档将制作过程和玩教具的玩法写下来。需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制作材料和工具(2)制作方法(3)玩法(4)玩具适合的幼儿年龄段期末大作业说明: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1. 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论述如何理解和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0分)答:“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含义是:游戏是除满足儿童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吃、喝、睡)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游戏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活动。(1.5分) 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活动,给幼儿提供各种游戏的机会;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幼

10、儿游戏的意识和能力,变幼儿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需要;在幼 8儿园一日活动中,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各种活动都带有游戏的要素。(2分)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要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满足 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法来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 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1.5分)教师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 与教学的界限,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幼儿主动积极 地参与活动,体验到愉快的情绪、自主的探索。(1.5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还必须保证幼

11、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幼儿园 必须给予幼儿充分开展游戏的机会,提供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 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由游戏时间段里,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1.5分)举例论述(2分)。2. 从认知发展的维度,具体论述幼儿象征性游戏发展的特点。(10分)答:象征性游戏主要出现在幼儿思维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摆脱当时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 可以满足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它能够重现幼儿的生活情景,让幼儿 在假想的情景中发

12、展社会交往能力,并能够呈现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情绪诊断和治疗的意 义。(2.5分)(1)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一般地讲,情景转 变可作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它也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得以进行的前提。情景转变在 1-1.5岁的婴儿期最早出现。到幼儿阶段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反映出此 时幼儿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经验知识和较高的认知水平。(2.5分)(2)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指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 当前的物体。在2-3岁之间幼儿出现真正的以物代物,但此时幼儿的以物代物对具体情境的 依赖性太强。到幼儿阶

13、段,以物代物的象征性活动处于稳定的频发状态,幼儿开始使用不定型 的游戏材料来代替他物,并且能够用一种材料来创造性地代替多种物品。幼儿年龄越大,使用 替代物的范围也越大。幼儿晚期(6-7岁)思维逐渐向抽象性、概括性过渡,对事物的关系、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也进一步发展,在游戏中表现出可脱离实物,完全凭借想象。(2.5分)(3)以人代人以人代人是指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 一非属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物征,即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识等。从角色扮演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循着角色行为角色

14、意识角色认识的途径发展的。到幼儿中期,角色意识成为游戏的中心,幼儿首先是确定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然后根据角色来组织动作、语言等,角色扮演的目的性和同伴间的协作性增强,标志着角色扮演的发展进入成熟的阶段。(2.5分)第3页1.答:通过例子,教师违背了幼儿游戏“主动性”的特征。可以看出老师通过所谓的“启发”控制了幼儿的思维和活动,并控制了游戏的过程。这并非是把幼儿作为游戏活动的主人,而是活动的被动参与者。 通过以下这几个特征说明这些才是幼儿的游戏。1、主动自由选择或自愿参加。2、自主决定。3、无功利目的。4、积极的情绪体验。第5页2. 理论名称主要观点不同点三者共同点经典游戏理论剩余精力说、松弛说

15、、前练习说、复演说。思考并解释儿童游戏的原因和意义,剩余精力说认为游戏时消耗剩余的精力;而松弛说认为游戏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前练习说认为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做好的准备;复演说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儿童游戏锻炼他们未来生存的能力,实现儿童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从而得到身心的愉快和发展。精神分析游戏理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游戏能使儿童满足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能做的事情的愿望;能使儿童掌握创伤事件和发泄敌意;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儿童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和发展

16、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需要,解决内在的心理冲突和矛盾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第10页3.答:美国教育家M.帕顿发展了幼儿社会性游戏的思想,把幼儿的社会性游戏分为六种:(1)非游戏行为。幼儿0-2岁时,没有同任何事物或任何人进行游戏,在房间里闲荡或跟随成人。(2)旁观游戏。幼儿2岁以后开始观看其他幼儿的游戏,他的兴趣集中在别人的游戏上,而没有参与到游戏中去。(前两种不必写,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