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模型与特质进化观的研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21196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特质模型与特质进化观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格特质模型与特质进化观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格特质模型与特质进化观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特质模型与特质进化观的研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理科学年第卷第期 人格特质模型与特质进化观的研究 朱晨海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 系 , 上海 , 特质理论始终是人格心理学的主流理论之一 , 特质心理 学家的主张虽然千差万别 , 但一般都承认两个前提 , 第一 , 特 质是人格的基本 单位 , 它反 映 了人 的行为的规律性与一致 性 , 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特征 。 第二 , 人格心理学的目的是 发现人格 的基本特质 , 探索特质的形成以及它们究竟 由哪些 因素所决定 。 然而尽

2、 管绝 大多数 特质心 理 学家 同意人格特 征可以通过有 限数目的特质加以描述 , 不过究竟是几个以及 哪几个却尚无法达成一致 , 下面就先简单回顾一下人格心理 学中有代表性 的一些特质模型 。 人格特质模型与模型的整合 三 因素模型 、五 因素模型 、七 因素模型 与其他 三因素模型 三因素模型中最著名的一个提出的模型 , 其 中代表 精 神质 , 代 表外 内倾 , 代表神经质 ,。 卿 始终致力于把各维度建筑在牢靠的生理基础 之 上 , 从而将 从一个单纯的分类模型转化为一个生物学模型 。 不过相比与因素 , 关于 因素的独立性与内涵 还存在争议 。 之后陆续又 出现了一些三因素模型

3、, 其多 数也强调生理 机 能上 的个体差 异 , 如 , , , , 等 。 五因素模型 五因素模型认为人格 由五大基本特质构成 , 因此又称 “ 大五模型 ” 。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 “ 大五 ”的用词 并 不完全一致 , 其中被广泛接受的一个是因素 外倾性 因素 宜人性因素 认真性因素神经质 因素 经验开放性 , 即 , 。 对于大五模型最大的争议在于第五个 因素 , 关于它 究竟是否就是 智力因素堪 , , 还是创造力因素 , 或者代 表自立性 , 目前还没有定论 。 七 因素模型 由于对 “ 大五 ”模型 选词标准不满 , 等人在增加 了评价性特质词后如自负的 , 凶暴的等等重新进行因

4、素分 析 , 结果发现了七个主要因素 , 它们 分别是正情绪 性负情 绪性正效价 , 卿 负效价 , 喀可靠性 宜人性因袭性 其他多因素模型 的因素模型与的因素模型是 较早提出的因素模型 。 但是二 次研究发现 , 中实际独 立 的 因素大概 在 一 个 之间 , 。 同样 , 二次因素分析发现模 型其二 阶因素也只有个左右 心 ,。 人际环状模型 人际环状理论最早出现于年代末 , 年代初 , 有代表 性的模型包括环状模型 , 、 既环状 模型 , 以及 人格 与情 绪 环 状模型 , 伴 , 。 该理论 认为人际行为中存在两个基本维度权力维度支配 一顺从与好感 维度喜爱一讨厌 , 这 两者垂

5、直相交 , 人际特质即呈环状分布在两大维度相交平面之上 。 支配 自信的牛支配的 顺从 圈人际行为环状模型 特质模型 的整合 自五因素模型提出以来 , 有越来越多的迹 象显示 , 特质 模型开始逐渐 向这 一方向靠拢 。 这个趋势最早可以追溯到 年 , 在修正以特质模型时提 出了五因素方案 。 以后 卿 在年 , 在年 , 氏 在年都相继通过研究证实五因素模型的存在 , 而其他的特质模型可以转换后 整合到五因素模型中 去 。 如模型最后抽离出四个独立 因素模型中 因素则被认为包含了因素与因素 , 如此再加 上智力 因素则基本与相符 ,。 七 因素模型则本来从大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因为增加了

6、评价 性特 质词而得 出了 正效 价与负效价两个 新维度 , 因此 、 等认为这 两个维度的产生可能是方法 不同 导致 的结果 , 与大五结构并不冲突 。 人际环状模型也被认为 与互为补充 , 个人在五大因素上的得分 完全可以和环状模型中的人际特质一一对应 。 不过 , 虽然整合是大趋势 , 但是本身仍存在一定的 弱点 关于第五 因素无法达成共识 , 如何看待某些大五之外 的人格特质 , 如冒险性 一 呢 ,、情感 定向 一 , 忠实性 一 认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

7、served. 心理科学第卷 , 等也还有疑问 。 因此又 有学者 提出 “ 四因素 ”特 质模型 一一 , 简称模型 。 它 承认大五中前四 个被广泛认可 的因素因素 , 因素 , 因素 , 因素 , 对其 他根据不同的特质变量或者在 不同文化背景下通 过各种研 究得出的新特质则采取开放的态度 , 可以代表 、 等任 何数字 , 这样就最大范围地涵盖了 目前所流行的各种特质模 型 。 这的确也是思考的一个新方 向 , 但是能否成为整合的基 础 , 尚有待研究证实 。 特质进化观 提出的意义 自上世纪八 、九十 年代以来 , 特质心理学 得到了长 足的 进展 , 以五因素模型为核心 的特质理论

8、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 但是关于特质概念的本身仍然有疑问 , 特质 , 或者说 特质心理学家所研究的 “ 特质 ”是真实存在 的 , 还是仅仅来 自 于观察者的解释如果始终无法为特质理论找到一个根基 , 那么我们关于特质与行为的描述最后难免陷人循环论证之 中 。 最早 注意到 这个问题的是 , 从年代开始 , 便非常重视特质维度的生 物学研究 , 并且进一步指 出 “ 我觉得人格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维度有可能是那 些在变 异上具有进化意义的维度 , 这一进化史有可能是通过这些维 度上那些 由基因决定 的个体差 异显 示 出来 的 。”, 因此把特质概念纳人生物进化论 的轨道有很大一部分 出自

9、物质理论的内在需求 。 主要证据 基本词汇假说 石 认为基本词 汇假说最早可以追溯到 , 它 的基本含义是 “ 人类交往中最重要的个体差异可 以通过世界 上的一些或 全部语 言中的单个词汇加以编码 。” 也就 是说 , 人们长期以来已认识到哪些个体差异是交往中最重要 的 , 并且发展出了特别的用语对它们加以描述与分类 , 而大 五因素则涵盖了人类 交往中几个 特别核心 的部分 。 研究表 明 , 世界各地的语言对特质的描述存在跨文化一致性 肠 池 , 大五模型具有 普适 性 ,但 在 个 别的 文化也可能存在另外的 一些 人 格特质 , 而且在不同的文化 中 , 不同因素 如因素所起的作用 也

10、会有 差异 。, , 鸿 , 比较心理学研究 比较心理学研究发现 , 相似的特质在其他物种 中也有发 现 。 如证据表明 , 对猴子行为的因素分析得出类似于玩 耍 、 惧怕 、退缩 和 攻击性的因素 , 。 对涉及个不同物种 , 个因素分析结果的回顾研究也发 现大五 因素具有跨物种 意义其中 、 因素表现明显 , 因家次之 , 而因家则只在与人类最接近的黑猩猩身上才有 所发现 。 位冷 , 另有研究指出人类与灵长 类动物在活动水平 , 冲动性 , 社交性等七个特质上具有一致 性 。 , 遗传生物学研究 现在有较充分的证据证明特质具有很强的基因遗传性 。 如瑞典与芬兰两次大型的双生 子研究 ,

11、样本包括年前 出生所有国内找得 到 的双生子 , 结果发现因素的组 内相关 同卵双生远远高于异卵双生 , 显示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 因素研究结果与此类似 , 在各类不同的研究 中 , 使用 、 等工具 , 样本介于 一 , 之间 , 发 现遗传率 从 一 不等 。, 人格 总体遗传率 大概在左右 , 五大特质的遗传率则分别是因素 一 因素 一 因素 一 因素 一 因素 一 , 平均约为 。 日 , 裹 旧一 佃 一 男性女性 同卵双生异卵双生同卵双生异卵双生 瑞典 芬兰 个体差异研究 重要个体差异的存在被认为在进 化过 程中起到 了一定 的作用 , 其主要任务便是维持生存与繁衍后代 。, ,

12、一方面个体差 异使得不同的个体 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境 翔 , 而 、 、 等因素与团体生存可能有重要联 系另一方 面个体差异 , 如 支配 、友 善 、情绪稳定等特质在择偶方面也非常重要 。 , 因此 , 人格特质实际上反映 了人类进化史中许多 不得不面对 的重大问题 。 两性差异研究 进化心理学 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是男女之 间存在 不 同的择偶偏好 , 即所谓的亲代投资理论 ,。 该理论认为女性在择偶上更看重对 方提供的资源和保障 , 因此要求男性在倩绪上更稳定 , 更成 熟 , 更独立 , 也更聪 明而男性在择偶上则强调对方的生殖潜 能 , 而这些都会在人格特质上有所体现 。 关于的

13、两性 差异 研 究 , 结 论 还不明 确 , 有的没有发 现 明显的差异 , 有 的则发现欧洲男性比女性在神经质 上得分较低 , 在最新的一次研 究中 , 共调查了种文化下 的大学生和成人 , 结果发现女 性 在焦虑 , 脆弱 , 坦率以及审美开放性等方面得分较商而男性 在竞争性 、兴奋追 求 、独断性, 观念开放性等方面得分较高 , 因素方面则没 有显 示很大的差别 。 叱 , , 结论 总的来看 , 特质理论与进化心理学相结合是一个好的趋 势 , 特质理论由此获得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 而特质理论也 为 进化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自年代以来人格心 理学还没有 出现像精神分析 、行

14、为 主义这样 的 “ 大理论 ”, 而 这两者的结合为一个新的 “ 大理论 ”的诞生提供 了诱人 的前 景 。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 “ 没有理由认为我们莫名其 妙地被排诉在依据 自然选择而组 织起来 的进化力 里之外 。 与进化论相冲突的人 格 理 论不太可能 是正确 的 。 ” , 然而 , 关于把特质因素模型纳人进化论范式的研究还 刚刚起步而已 , 更多证据需要提出 , 更多资料满要挖掘 , 研究 方法也有待更新与改造 。 如目前许 多研究都建立在自陈盆 表或者相关性的墓 础上 , 由此 发现的结果并非 完全没有 疑 问 , 对于跨物种的特质研究也有待加强 。 要真正建立 一个新 的大理论 尚有大量的工作等着完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