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18328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文化美学 学号:1510026任课教师:杨岚题目: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类大类二班何国栋1510026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数学科学学院 大类2班 何国栋 1510026 一、物哀的含义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 “物哀”精神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特点。所谓“物哀”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它不只是感于物而哀,而是物本身的哀。其二,它是无法解脱的,无望的哀,是在绝望中对哀情的摩挲玩味。第三,这种哀情又是对其它情绪感动的净化。第四,这种精神层次由于被物的无常束缚,所以它对人精神的提升是有限的,带有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和眼前物象的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无

2、比细腻和纤巧的特质。【1】中国学者叶渭渠曾解释“物哀”说道: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在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这种物哀精神,他经常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其我与舞女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非觉察之间。这与日本物哀所蕴含的空寂美,一种安静、恬淡的美,似有却让不懂其中之美的人无法察觉。没有激烈的非内心的碰撞,却似乎真有爱情的发生。而川端康成的另一部著作雪国却将他所践行的生死观描述出来。在小说中,面对放电影时引起的火灾,岛村不仅不紧张,看到美丽的

3、叶子从火中落下,他也没有觉得叶子已经死去,“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他常常在风花雪月的自然环境和细腻缠绵的语言文字里,在含蓄、感伤的格调中突出描写人物的失意、无奈、苦闷、惆怅。除日本作家外,其它国家的作家的作品有时也有这种物哀精神。屠格涅夫父与子的结尾部分写到:巴扎洛夫的父母只有巴扎洛夫一个孩子,巴扎洛夫替农民做手术时受到感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父母亲百般照料,四处求医。病情只要出现一丝转好的迹象,两个老人就高兴得直祷告跪拜。而当病情出现恶化迹象时,两个老人担惊受怕,互相瞒着对方哭泣。巴扎洛夫死去时,父母亲“都倒下地去了”。下葬后的整整一年里,两个老人一次次蹒跚着去墓地:“他们互相搀扶

4、着,慢慢地走来;他们走近铁栏旁,跪在地上,呜呜咽咽地哭起来,哭得很苦,哭得很长久”2、 中国的物感说对物哀精神的影响川端康成曾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潮源于平安潮的源氏物语。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紫氏部将“哀”之前加上了“物”,形成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调。通常日本文学中最常见的审美意识也总是带给人一种感物伤情的哀愁,用“物哀”一词来概括是十分恰当的。然而源氏物语的时代正是唐代文学大量传入日本的时代,因此可以推测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中国文学中的物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物感”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感

5、受。“物”感而“情”动,物感是审美活动的起点。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乐记,其中就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故乐自心生,心楽而动,乃生其音,心之动者,感于物也。诗亦然焉。”意思是艺术的创造源于创作主体的心灵波动,而心灵的波动是由于感受到外物的变化而有了感应,从而形成了音乐。这里所说的“乐”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不仅关乎音乐,也涉及文学的理论。【2】在唐朝,传诵到日本的诗集大多由白居易所作,而同为诗坛巨匠的李白与杜甫的诗则较少,原因很可能是白居易的诗作中哀怨的感伤诗迎合

6、了日本人最为敏感的物哀意识。这种物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甚至在白居易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反倒不怎么看重。在唐代,从儒家积极入世的正统观念出发,白居易各类诗歌中,价值最高、最为人称道的是前朝所作的那些讽喻诗,以秦中吟为代表。然而日本人却有不一样的观点。如在白居易的经典诗歌长恨歌中,人们往往为其中的讽喻、感伤的意味称奇,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以及结尾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而在日本,最为人们重视的则是其中被我们忽略的、最能体现物哀意识的一句“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这种情况的形成可能与日本平安时期文人的审美情趣有关。平安时代的贵族

7、公卿们,他们没有兴趣去关心下层民众的疾苦,因而对白居易饱含“兼济天下”之志的讽喻诗并不感兴趣,他们所欣赏的是白居易的闲适、感伤的部分,也在此影响下造成了物哀意识的觉醒。3、 日本文学中的知物哀论江户时代,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对和歌、物语,尤其是对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文学精神进行了长期研究,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物哀”文学精神的本质,总结出“物哀”的美学理念,并提出了“知物哀”的学说。他认为源氏物语是以知“物哀”为主旨的。源氏物语之所以描写不能成为“道”即不能成为学问的恋爱故事,那是因为需要让“物哀”之花盛开的土壤。这种“知物哀”论之学说,将物语故事从劝善惩恶的道德观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具有重要意

8、义。他说,物语故事是为了让人们懂得“物哀”,所谓“知物哀”,就是在内心为所见所闻之事感动的同时,体察别人之心,产生共鸣,继而产生同情之心。这就是说,如果源氏物语的故事是为了让人们懂得“物哀”的话,那么它同时也是在告诉人们对他人要有同情心。【2】4、 总结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日本人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

9、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殉死,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

10、感受到的美。参考文献:【1】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作者:肖书文 【2】“物哀”与“知物哀”论作者:陈英龙关于文化美学的十本书:1、 中西文化美学比较研究 主编:王平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1日 2、中国美学十五讲 主编:朱良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4月1日3、哲学美学导论 主编:彭富春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4、中国美学史 主编:张法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5、美的历程 主编: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4年6月6、中国审美文化 主编:易存国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7、东方的

11、美学 主编:(日)今道友信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1991.128、美学原理 主编:克罗齐 朱光潜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4月1日9、西方美学史 主编:朱光潜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10、谈美 主编:朱光潜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0年8月1日关于文化美学的十篇文章:1、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作者:肖书文 期刊:求索 2006/3 P182-P1832、 “物哀”与“知物哀”论 作者:陈英龙 期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83、 日本文化中的樱花美学形象解读 作者:何晓静,谭建川 期刊: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

12、4):38-424、 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 作者:姚文放 期刊:社会科学战线 2005/4 P87-P935、 大文化、大美学与绘画美学 作者:郭因 期刊:东南文化, 1991(2):182-1876、 川端康成美学观的特点及其根源 作者:何乃英 期刊:外国文学研究, 1989(1):70-757、成功的探索从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美学 作者:邵艳平 期刊: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8(1):84-858、 坠落之美试论川端康成在颓伤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追求 作者:杨晓莲,龙海波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5(8):218-2249、 川端康成美学思想初探 作者:陈佳扬 期刊: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10、 美的沉沦评川端康成文学创作的美学倾向 作者:丁武军期刊: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199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