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阳性菌治疗策略 起点中点终点.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17973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4.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耐药阳性菌治疗策略 起点中点终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耐药阳性菌治疗策略 起点中点终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耐药阳性菌治疗策略 起点中点终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耐药阳性菌治疗策略 起点中点终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耐药阳性菌治疗策略 起点中点终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耐药阳性菌治疗策略 起点中点终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耐药阳性菌治疗策略 起点中点终点.(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感染患者整体转归 ICU耐药阳性菌感染治疗策略 马晓春 中国医大一院 2013-3 起点-中点-终点 提纲 严峻挑战:耐药阳性菌感染的现状 关注整体转归:耐药阳性菌治疗临床策略 起点 中点 终点 小结及思考 Bad Bugs: ESKAPE Enterococcus faecium; Staphylococcus aureus; Klebsiella; Acinetobacter; Pseudomonas; Enterobacter 1. CHINET 2011; 2. Curr Opin pulm med 2012, 18:187-193 Bad Bugs-MRSA 50.6% 金色葡萄

2、球菌及MRSA检出率居高不下 35.6% ICU-MRSA感染部位分布 MRSA与预后 MRSA感染是ICU住院死亡的 独立因素 MRSA感染比MSSA死亡率高 50% higher likelihood of hospital death MRSA病 死率: 65-80% Eur respire j 2008; 31:625-632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1; 38:331-335 治疗MRSA感染 ICU耐药阳性菌感染治疗 终点 中点 起点 疗效=一切? 疗效+安全性=一切? 病人?器官?微生物? 住院期间?长期? 何谓“治愈” 全局观 起点治疗方案制定的基

3、石 治疗方案 病人(宿主情 况,伴随疾病 ) 药物(抗菌 谱、抗菌活 性、PK/PD) 致病菌(耐药 性传播,基因 型变化) MRSA感染重症患者特点 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 广谱抗生素应用 各种侵入性操作 机械通气 器官功能障碍 肾脏 呼吸 循环 凝血 l药物选择难度更大(器官 平衡) l药代药效动力学的改变 l治疗效果评价是难点 宿主因素 结论: APACHE II score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both mortality and clinical failure The other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

4、lity was age, which has already been associated with 28-day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neumonia in the ICU, those with VAP , and specifically in patients with MRSA VAP. APACHE 评分和年龄对于MRSA感染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 病原菌 l 约80%和70%的MRSA对TMP/SMZ、磷霉素仍敏感 l MSSA对 内酰胺类、TMP/SMZ、磷霉素、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10% l 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5、或替考拉宁耐药株 CHINET2011 耐药耐药G+G+感染药物治疗选择感染药物治疗选择 Glicopeptides Quinupristine-Dalfopristine Linezolid Daptomycin Tigecycline “Recent” options Telavancin Ceftaroline Ceftobiprole Oritavancine Dalbavancine Potential future candidates Anti-MRSA Carbapenems New oxazolidinones Other MRSA感染部位药物治疗选择 PneumoniacS

6、STIAbdomenBloodstream Glycopeptides (+)+-(+) Linezolid +- Daptomycin -+-+ Telavancin (+)+- Tigecycline -+- PK/PD治疗方案的重要参数 药代动力学(PK):反应体内药物浓度变化 及其与时间的关系 Cmax(血药峰浓度) Cmin(血药谷浓度) AUC24h(药时曲线下面积) T1/2(半衰期 ) V(分布容积) CL(清除率) 药效学(PD):反应抗菌药物在体外抗菌 活性变化的过程 MIC(最低抑菌浓度) MBC(最低杀菌浓度) PAE(抗生素后效应) MPC(防耐药突变浓度) PK/P

7、D PK/PD研究有利于更真实反映药物在体内抗菌过程,指导临床用药 只有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PK/PD)两者结合,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 最佳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 1.陈佰义.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2(2):69-70 2.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PK/PD评价指标及目标值 对于利奈唑胺和糖肽类PK/PD评价指标还存在争议,目前更倾向于采用 AUC/MIC这一指标 利奈唑胺 AUC024h/MIC在80120 之间,即可预测获得良好疗 效 万古霉素 AUC024h/MIC400,可作 为预测临床和微生物学治疗 成功的PK/PD指标 1.Ray

8、ner CR,et al. Clin Pharmacokinet. 2003;42(15):1411-23. 2.陈佰义.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2(2):69-70 PK/PD参数预测疗效 利奈唑胺AUC024h/MIC在80120之间,即可预测获得良好疗效 Rayner CR,et al. Clin Pharmacokinet. 2003;42(15):1411-23. 细菌清除可能概率 1.0 0.8 0.6 0.4 0.2 0 0 10 20 30 治疗天数(天) AUC/MIC105(n=40) AUC/MIC 105(n=29) P=0.0280P=0.0067 临床治愈可

9、能概率 AUC/MIC 10 100 1000 菌血症 下呼吸道感染 1.Moise-Broder PA et al. Clin Pharmacokinet. 2004;43:925-942. 2.Moise PA et al.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0 15;:S4-9. 治疗金葡菌肺炎,万古霉素 AUC24/MIC 400时,细菌清除率低1 PK/PD参数预测疗效 治疗时间 (天数) 102 0 30 细菌培养阳性率(%) 0 20 40 60 80 100 AUC24/MIC400(n=16) AUC24/MIC400(n=18) 一项对160例金葡菌所致

10、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静脉滴注万古霉 素,评价万古霉素AUC/MIC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 治疗成功率(%) AUC/MIC345 AUC/MIC 345 n=21 n=32 一项对7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静脉滴注万古霉素,进行剂量调 整达到血药浓度在10-30mg/mL,评价万古霉素AUC/MIC与 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 治疗呼吸道感染,万古霉素 AUC24/MIC345时,疗效显著降低2 万古霉素需获得较高AUC/MIC,才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AUC/MIC值的累积反应率 与糖肽类相比,利奈唑胺获得有效AUC/MIC值的累积反应率更高 累积反应率(%) 600mg q12h 400mg qd 800m

11、g qd 1g q12h 1g q8h 采用Monte-Carlo模拟法评估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治疗葡萄球菌感染时达到有效AUC/MIC值的累积反应率; 设定利奈唑胺AUC/MIC82.9为有效,糖肽类则345为有效 Kuti JL et al.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8; 14: 116123. 药物的组织浓度药物的靶组织浓度 药物的组织浓度药物的总组织浓度 药物的总组织浓度可能高估或低估药物的组织浓度 药物的总组织浓度通过研磨组织或溶解组织获得 由于不同组织是不同的分布室(胞间液、细胞、细胞内各种细胞器) 药物不是以均质的方式分布的 药物组织浓度 正确理

12、解药物的组织浓度 组织浓度:是指组织间隙中游离的药物浓度 它是一个重要的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参数,能够更好地说明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 1. Mouton JW,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8 Feb;61(2):235-7. 2. 胡晋红等.药学服务与研究.2005;5(4):321-324. 药物组织浓度的认识误区 组织穿透性 脂溶性分子量 血浆蛋白 结合率 肺上皮细胞 衬液浓度/血 浆浓度 利奈唑胺高 小(337.35 Da ) 适中 (31%) 450% 万古霉素低 大 (1449Da) 高(50%) 11-17% 替考拉宁较高 更大( 1885Da)

13、很高( 90%) 132%(48- 332%) *ICU的VAP患者,给予替考拉宁12mg/kg ,1次/日数据,无健康人数据 Oliver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2006) 32:775779 综合各项影响因素,利奈唑胺对肺组织穿透性强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药物结构和药理学特性决定其组织穿透性 组织分布浓度 组织/体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 骨7-13%150-60%860%12 脑脊液0-18%2,310%970%13 上皮细胞衬液 11-17%4,531%450%13 炎性渗出液-77%10104%14 肌肉30%640%1

14、194%12 腹透液20%740%1061%15 汗液-55% 1. Graziani 1988; 2. Matzke 1986; 3. Albanese 2000; 4. Georges 1997; 5. Lamer 1993; 6. Daschner 1987; 7. Blevins 1984; 8. Wilson 2000; 9. Stahl 1987; 10. Wise 1986; 11. Frank 1997; 12. Lovering 2002; 13. SmPC; 14. Gee 2001; 15. Gendjar 2001. 利奈唑胺可快速分布于灌注良好的组织 利奈唑胺利奈唑胺

15、快速穿透分布于各种组织 12例胯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给予利奈唑胺600mg,20分钟内静脉滴注,同时头孢孟多1g静 脉注射。术中监测各组织药物浓度,计算药物组织穿透率。 组织药物浓度 (mg/L) 时间(分钟)时间(分钟) Lovering AM,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Jul 2002;50(1):73-77. MIC=2 mg/L 中点进阶考虑及个体化 退热起效速度 细菌毒素 安全性(体内蓄积对脏器的影响) 抗生素患者退热速度对比 利奈唑胺治疗粒缺伴发热患者的退热时间较万古霉素更短 患者退热时间(天) Jaksic B.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6;42:597-607. 一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611例疑诊由G+菌感染所致 粒缺伴发热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MITT:修正意向治疗人群;ME:微生物可评估人群 P=0.04 P=0.01 细菌毒素 p 细菌外毒素多为蛋白质性质,可分为肠毒素、细胞毒素、溶细胞毒素和神经 毒素,是G+菌和某些G-菌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金葡菌肠毒素在脓毒症及 MODS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p 外毒素可导致蛋白质合成障碍造成细胞功能异常甚至破坏,对机体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