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一只乌鸦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17826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宋的一只乌鸦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北宋的一只乌鸦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北宋的一只乌鸦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北宋的一只乌鸦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北宋的一只乌鸦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宋的一只乌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宋的一只乌鸦(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3 8芝 蕃 删 i 2。 4年 第 4期 总 2。7期 一 l l 一 散文 北宋的一只乌鸦 陈启文 我一直觉得,明人在标举唐宋八大家时,没有把范仲淹列入其中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他的道德文章至少要超过八大家中的苏 洵、苏辙、曾巩。是什么遮蔽了明人的眼光,让这样一个文章大家被忽 视了?这其中兴许有很复杂的原因,而有一个原因则是我的猜测:有时 候,遮蔽一个人的其实就是他 自身的光芒,而范仲淹很可能就是被 自身 的光芒所遮蔽,同他的文章相比,他一生更耀眼的光芒是以别的方式焕 发的。 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 日( 公元 9 8 9年 1 O月 i日) , 范仲淹诞生。 二十年一代人,

2、范仲淹是北宋继寇准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将相兼荣的国士, 从年岁看,他比他的前辈寇准要小近三十岁,而他们一生的命运虽然没 有交集,但从生到死都何其相似,我甚至觉得他们有某种血缘关系。这 种感觉在我接下来的叙述中还将频频发生,穿越宋朝三百二十年漫长而 幽邃的历史,我邂逅了太多性格、命运非常相似的人物,这一个接一个 的士人,仿佛都是有着某种血缘关系的直系后裔。 还是从头说起吧,一切的历史都是个人史的呈现 一 、一 个弄丢了姓名的孩子 近年来,围绕一个个名人故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纷争,在一个 天下承平的时代,却仿佛又陷入了另一种鏖战,历史顿时一片混乱,很 多地方甚至,一些久已为后世熟悉的古人忽然又变得浑

3、浑噩噩, 他们可能连 自己的故乡也找不到了。 北宋第一名臣的范仲淹,自然也是一个争夺的对象,他的故里在哪 里 ? 陕西人说彬县是范仲淹的第一故乡,这 是范仲淹 自己说过的,其先为豳人,豳,又 称邻,古时称邻州,也就是如今的陕西彬县, 据称那里发现了范家祖墓地; 江苏人说苏州天平山就是范仲淹的故乡, 天平山那些大枫树就是范氏后人栽下的,如 今天平山已成为苏州的旅游热点,这和范仲 淹和大枫树有关; 河北人说范仲淹是正定人,他降生于北 宋时代 的河北真州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正 定,这是他诞生的故乡; 而山东人又说范仲淹是邹平县长山镇人, 若坐公共汽车去,站牌明确标出了一 站名, 就是范仲淹 故居 ;

4、 而河南人则理直气壮地认定,对于范仲 淹,最有故乡意义的其实是商丘 若不了解范仲淹的身世,这样的纷争还 真是让人一头雾水、莫衷一是。其实这每一 种说法都是对 的,一个人绝不只有一个故乡 或故里,而范仲淹的身世又远 比一般人更复 杂, 其故里故乡也就比较多, 一个一个数下来, 对范仲淹的血脉与身世其实也是一种正本清 源的方式。范仲淹的先代故乡或祖籍地为郐 州, 后迁居江南, 史上一般称其为苏州平江人, 此地在五代和宋初还是吴越国的版图,其 曾 祖 曾任吴越国中吴节度判官,祖上三代都在 吴越王钱氏手下做官,其父范墉跟随吴越王 钱傲归宋,后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 掌书记,也就是那种掌管文书信札的

5、小官。 范墉原配 陈氏,早年丧妻,继配谢 氏, 也就是范仲淹的生母。他是范墉的第三个儿 子。未及两岁,范墉便于任所病逝,撇下了 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谢氏怀抱幼子护 送亡夫灵柩回到家乡平江府安葬。范家虽说 是仕宦之家,但范墉生前只是一个地位低微、 散文 f 1 3 9 俸禄微薄的八品官,仅能勉强养家糊口,没 有任何积蓄。他一撒腿走了,孤儿寡母顿时 就 陷入 了穷愁无 依 的境地 ,虽有范 氏族人接 济 ,但非长久之计 。恰好此时 ,平江府推官、 淄州长山人朱文翰新丧妻室,又好在宋代对 寡妇再嫁比较宽仁,经人说合,谢氏便抱着 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朱文翰,范仲淹这个俗话 说的拖油瓶也随之改名换姓,取

6、名朱说 ( 音 “ 悦” ) ,这也是从小一直到而立之年使用的姓 名,在他一生的前三十年,世间并无范仲淹。 又如果没有后来那个出人头地、如同重生般 的范仲淹,他可能一辈子就叫朱说。 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还是以他未来 的名字来指称他 。 对他幼年到青少年时期的这一段生平事 迹,各种史料说法不一,在时序上也显得颠 倒错乱,但可以肯定的是,朱文翰并非传说 中的长山富家,他和范仲淹的生父一样也只 是一个辗转宦游、地位卑微、薪俸微薄的八 品官儿,似乎连 七 品芝 麻官也没 有 当过 。范 仲淹幼年也随继父宦游过一些地方。他儿时 并不知道 自己的身世,一个两岁便随母改嫁 的孩子是不可能有任何记忆的,这让

7、他从小 就以为 自己天生就是朱家子,而继父对他也 视如己出。朱文翰后来辞官回家,范仲淹也 随继父回到长山。从接下来的事迹看,范仲 淹在朱家的 日子无一不与贫寒联系在一起。 相传范仲淹六七岁时,母亲谢氏教他读书识 字 ,家 里穷得 买不起笔 墨纸张 ,只 得在地上 用树枝练习写字。这让范仲淹打小就养成了 一 种在大地上书写的习惯,倒也在穷窘中平 添 了一股指画江山的豪气,虽然贫穷,却不 潦倒,穷得有那么一股穷棒子的骨气。到了 该上学时,他又交不起学费,直到十岁时才 入塾读书。据说谢氏以孟母 自励,悉心教子, 4。I芰善 咖 l 2。 4年 第 4期 总 2。7期 范仲 淹则 以颜回 自律 ,读

8、书刻苦 用功 。而另 一 种说法恰 好相反 ,范仲淹 也许可 以成 为圣 人,谢氏却非孟母一类的圣母,而是一个很 贤惠 也很现实 的庸 常家庭妇 女,她想 的不是 范仲 淹 那极 渺茫 的前途 ,而是 很现 实考 虑 , 让少 年范仲淹 去学些商 贾技艺 ,赚几 个铜板 来贴补家用。范仲淹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孝 子,他虽然很想读书,但还是按母亲的吩咐 去一家店铺学徒。但他天生就不是一个商人, 因为看不惯商人的虚伪奸诈,只干了一个多 月就 回到家 中,一 见母亲他就 跪下 了,眼泪 像水一样流 了下来。母亲知道儿子的心思, 继父见他有志于学业,再苦再穷,也支持他 读书 。 尽 管这一 段叙述有 些

9、杂乱 ,却 又可 以肯 定,范仲淹是一个天生的读书人,这是一个 没有童年的孩子,一股少年老成之气,他读 书之刻 苦用功超 过 了他 的年 龄,也超过 了常 人。中国古人创造 了很多读书典故,把读书 搞成了最苦不堪言的一桩事,如汉代朱买臣 一 边砍柴一边读书,路温舒、公孙弘由于穷 得买不起 书,一个把借 来 的 尚书抄在 自 己用蒲草编 的席子上 ,一个把借来 的 春 秋 抄录在 自己削的竹片上。还有穷得连灯也点 不起的晋人车胤和孙康,一个靠萤火虫发出 的光亮读书,一个则在冬夜借大雪的反光读 书。他们 以不同的方式为汉语创造了一个个 苦难而残酷的成语,如头悬梁的孙敬、锥刺 股 的苏秦,而这些典故

10、或成语据说就是范仲 淹儿时从母亲那里所受的家教,他也将继往 开来,以自己的苦读为汉语创造一个典故或 成语 。 若要解释范仲淹创造的一个成语,先得 从一座山说起。离朱家五十里外有一座长白 山,山顶上有一座醴泉寺。在范仲淹 的人生 版图上,这是他少年时代的最重要的一个精 神坐 标 。就在 此 山中,少年 范仲淹遇 到 了他 一 生中的第一个贵人,醴泉寺住持慧通大师。 据说这位高僧学问博大精深,不但满肚子佛 经,对 易经 左传 战 国策 史记和 唐诗宋 词 以及歌 赋之类 也无所不通 。一个酷 爱读书的少年,一路翻山越岭慕名而来,拜 访了这样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师,而大师随意 问了少年几个问题,就对这个

11、志趣远大、谈 吐不俗 的少年心生好 感 ,决定 收留他在寺 中 读书。这正应了佛家之语,三生有幸。 此后,范仲淹便时常爬上山顶的醴泉寺 去读书,天黑了,就寄宿在僧舍里。长 白山 不是东北那座同名的名山,没有那么逼人的 气势,却有一种 曲径通幽的空灵,有流水清 韵,有 白云苍狗。一个人在众声喧哗中往这 里一走, 心里猛地清静了。 你不能不相信风水, 有的地方天生就是让人清静的,这山中生长 出来的一切都是有灵气的。一个少年选择在 这里读书,仿佛一个天生的读书人,来到了 一 个天生的读书的地方。 惠通 大师不 仅对范仲淹 的学业 给予悉 心 的指教,在生活上也悉心关照他。一个俗家 子弟被大师如是眷顾

12、,这让一些小和尚看着 心里酸溜溜,每当范仲淹静心读书时,他们 便故意吵吵嚷嚷,还故意捉弄这个少年。范 仲淹初来寺院时,从家里带了一些粮米在寺 院里搭伙,随寺院用膳的钟声与僧人们一道 用餐,但他时常读得废寝忘食,有时两耳不 闻钟声,这些僧人也不叫他吃饭,等到饭后, 这些小和尚又故意敲响了 “ 饭后钟” 。眼看着 一 座寺院也不得安宁了,范仲淹又找到一个 僻静 的山洞读书。范仲淹走进 了一个 山洞, 也走进了一个接近神话的传说:有一次,他 在洞 中读书时,两只老 鼠忽然跳进了他熬粥 的锅 里 ,冲着 他 张牙 舞爪 吱吱 叫唤,他抬 头 一 看 ,是一 白一黄 两只 小老 鼠。范仲淹 也没 太在意

13、,挥袖撵走老 鼠,这两只小老 鼠的神 情却怪 异得 很,它们 一边逃 ,还一边连 连 回 头冲他摇头摆尾,他很惊奇,甚至有些悲愤, 难道这两只小老鼠也像那些小和尚一样来捉 弄他 ?他追 着那 两只小 老 鼠,直追 到 了一蓬 荆棘下,两只小老 鼠嗖的一下,像两道一黄 一 白的光芒一样钻进洞子里去了。他扒开刺 丛,看到了两个被荆棘掩盖 了的鼠洞,一东 一 西,一个闪着金黄的光芒,一个闪着银亮 的光芒。这让他一个少年更加好奇了,他刨 开 鼠洞,一个 鼠洞底下竟埋藏着一窖黄金, 另一个 鼠洞里 则埋藏着 一窖 白银 。范仲淹 瞪 大眼睛看 了半天,眼珠子也进射出黄金与白 银的光芒,他以为这是幻觉,但

14、手里摸着的, 却又是真金白银。当幻觉不再是幻觉,一个 少年也变得清醒了,平静了,他把这两窖金 银重新埋好,又钻进 山洞去继续读书,好像 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如果这 是幻 觉,那 也是历 史 的幻 觉,而 中国式的历史故事,绝不会这样草草收场, 这还只是范仲淹少年时代埋下的一个伏笔, 而 真 相 至 少 还 要 等 三 十 年 后 才 得 以揭 示。 三 十年后 ,范仲淹 已是镇 守西部边 陲延州 的 一 位将领,某天,有几个僧人忽然带着慧通 大师 的亲笔 信来 找他,原来 ,长 白山醴泉寺 遭了火灾,垂垂老矣的慧通大师,不忍一座 古寺毁在 自己手中,便派人来向范仲淹求援。 范仲淹款待了几位

15、僧人,却只字不提捐资重 修寺庙的事,几位僧人临走时,他修书一封 并赠送了两包上好 的茶叶捎给慧通大师。几 位僧人天遥地远的回到山中,众僧听说范仲 淹没捐 一文钱 ,就捎 了两包 茶叶来打 发对他 恩重如 山的慧通大师,对范仲淹骂声一片, 散文 l l 4 l 醴泉寺当年简直是养了一只白眼狼 !但惠通 大师 觉得 范仲淹不 该是这样一个 忘恩 负义 的 人,他仔细地看了范仲淹 的信,那是一首五 言诗: “ 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 院,一半济僧人。 ”慧通大师拈须一笑,马上 就带人 去那 山洞 旁边 的荆棘丛 ,从 东边掘 出 了一坛金 子 ,又 从西边掘 出 了一坛 银子。按 范仲淹的吩咐,惠通大师用一半金银重修了 醴泉寺,又用一半金银来安顿众僧的生活。 这是范仲淹在此山中留下的第一个故事,一 个在 山东淄 州长 白山家 喻户晓传 诵至今 的故 事 “ 窖金苦读 ”或 “ 窖金捐僧 ” ,而这样 一 个接 近神话 的故事 ,已经不是 为了突显 范 仲淹少年时代的苦读,而是为了他像 白银一 样纯洁的品质和像金子一样高贵的心灵。 一 个少年 ,在长 白 山醴泉 寺 留下 的当然 不只是这样一个故事,还有一个更经典的典 故, 将成为汉语词典中的一条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