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9.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17791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满寒疝宿食病9.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腹满寒疝宿食病9.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腹满寒疝宿食病9.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腹满寒疝宿食病9.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腹满寒疝宿食病9.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腹满寒疝宿食病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满寒疝宿食病9.(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匮要略选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主讲 牟慧琴 本篇提要: l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病三病的脉证和 治疗。 1、三病概念 l腹满:以腹部胀满为突出表现的一种证候, 常兼腹痛。 l寒疝:是感寒而发作的腹中急痛,痛势急迫 ,不兼腹胀。其典型表现是绕脐痛。 l宿食:即伤食,又称食积,指因脾胃功能失 常或暴饮暴食致使食物滞留于胃肠,经宿不 化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2、三病合篇意义: l病位都在胃肠; l病变范围均在腹部; l三者都有腹满、痛、大便难的证状表现; l腹满以腹部胀满为主,寒疝病以腹痛为主、 宿食以腹部胀满、疼痛、嗳腐参见; l治疗上有些方剂可以互用,即说明三病有相 互联系的病机存在。

2、 3、与现代医学疾病之对应: 腹满可出在不同的临床疾病过程中: 特点:腹胀、满、兼痛。 可出现在如黄疸病,湿困中焦之腹满, 可出现在如肝病,气滞不舒而脘腹张满。 可出现在如脾胃病,饮停胃脘,食不消化。 脾虚不运,寒积中焦,腹满疼痛。 可出现在肾病,脾肾阳虚腹满,腹胀大等。 原文1: l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 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1) 解词: l胠:古腋字,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l趺阳脉: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处,即阳明 经冲阳穴。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l“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以阴加阳 ,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设不满,则阴邪 必旁攻胠胁,而下闭谷道,为便

3、难,为两 胠疼痛。然其寒不从外入而从下上,则病 自内生,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不当 散而当温。” 腹满病病因病机分析 l趺阳脉:脾胃脉,足阳明胃经冲阳穴。 l趺阳脉,胃脉也;微为阳气不足;弦为阳虚 生痰饮。以阴实加虚阳,脾胃气机阻滞,则 为腹满。 l胃脘气机阻滞:则胃失和降,症状见:腹部 胀满疼痛,大便困难。 l脾脏气机阻滞:则寒湿瘀阻经脉,腹部寒凝 胀满疼痛。 腹满病病因病机 l趺阳脉微弦: 微:胃气虚衰 弦:脾虚生痰 病因:脾胃阳虚,脾虚内生痰饮; 胃虚不能和降,积食不化; 病机:脾虚生痰,寒湿瘀阻气机;胃虚积食 成实;均导致实滞肝脉,疏泄不利,气机阻 滞,产生胀满。 腹满病症状,治则。

4、 l症状:腹部胀满,甚至疼痛,或两胠疼痛, 大便难,呕吐、甚则四肢逆冷。 l治则:病在胃,用攻下方法;实祛胃自和。 病在脾,用温阳方法。阳气充则寒饮 自消。 因为脾胃治法不同,故腹满首辨虚实。 腹满虚、实辨证方法: l依据四诊方法辨别: l病在脾则为虚寒,病在胃则为实热。 原文: l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 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 l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3) l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 汤。(13) 提示了寒下法的两个应用指征: l“舌苔黄”。提示实热积滞,可用攻下。 l“未下”。提示正气未损,能耐攻下者可用。 l“黄自去”提示了实热

5、腹满向愈的标志 “腹满”不减;按之痛 ;满痛在脐周 (持续性 疼痛) 提示了虚寒腹胀的特点: l腹胀有消减时,反复发生。 腹满虚实辨证方法: 问: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虚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 实 按: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无热为虚。 痛者为实,可下之。 有热为实。 望:舌淡苔白者,温之。为虚。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为实。 切:弦细弱迟为虚;滑大洪数为实。 闻:呕吐物清浠无味者为虚。呕吐物酸腐者为实。 以症状判别病位在胃、在脾:原文 l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 者死。(4)脾气虚 l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 寒也。(5)脾阴虚 l夫中寒

6、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 ,善嚏。(6)胃气虚 l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 肚中寒。(7)脾阳虚 分析4条:曹家达金匮要略发微: l“病者痿黄,寒湿之象也。燥而不渴,寒湿 隔于中脘,胃中无热而津不上输也。胸中寒 实而利下不止,是为上下俱寒,阴阳俱绝, 故仲师以为必死。” 分析原文4条 l脾气衰败,精不上荣,故面色萎黄。 l口不渴为里无热,无热而见烦躁,非阳明之 热,是胸中寒实内结,阴盛阳微所致,属于 阴燥。 l如再兼下利不止,则阳衰阴竭,脏气下脱, 正虚邪实,攻补难施故属死证。 分析原文5条 l弦脉主寒主痛。寸口脉弦,是脾虚内生寒饮 ,阳虚生外寒是也,故啬啬恶寒。 l弦脉

7、又属肝,肝脉布两胁,阳虚寒凝经脉, 故胁下拘急而痛。 l脾虚卫外无能,感寒则入里,寒凝经脉而腹 部疼痛;寒邪束表,则啬啬恶寒。 分析原文6条 l感邪之人,在表之阳虽受阻遏,但里阳不虚 ,仍有伸展之机,故常呵欠。 l鼻流清涕,发热而面色如常人,这是新感外 邪,正邪相争的现象。 l由于里阳不虚,正气有驱邪外出之势,故常 嚏。 分析原文7条 l感受寒邪后,很快发生下利。这是中阳素虚 ,卫外乏力,感寒后,寒邪直犯中焦,故腹 痛下利。 l又因下利更损阳气,不能驱邪外出,故欲嚏 不能。 脾肾阳虚,感受寒邪 l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 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8) 分析原文8条

8、 l体质瘦弱者为脾虚之人, l发生“绕脐痛”和“谷气不行”,多由感受风冷 ,外寒引动内寒,寒凝气结。 l “谷气不行”,为脾虚胃弱,运化失职,导 致大便不通,治宜温下; l血虚寒凝,腹痛绕脐,此属寒疝,治宜温通 经脉。 l治疗性诊断:下后气冲者为肾虚;不冲者为 脾虚。 分析原文8条 l如误用苦寒药攻下,不仅风冷不去,更伤中 焦之阳。 l如误下后,其气上冲者,说明正气已虚。 l如无上冲现象,可知正气较强,邪气陷于心 下,聚而成痞。 1、腹满兼太阳表证(太阳阳明并病): l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 厚朴七物汤主之。(9) 本条论述腹满里实兼表寒的证治。 l外感十日之后见腹满(以胀为主

9、) l脉浮而数 脉不浮紧病邪传里,里重于 表邪已化热 l饮食如故胃气素强,病变重点主要在肠 表邪未解,阳明腑实的治法。 l治则:行气除满 ,疏表散寒,表里两解。 l方解:朴、枳、黄、攻下积滞;桂枝汤去芍 药散寒温通解表。姜枣草安中,以防内外并 攻而伤脏气。 2、腹满,阳明府实痛而闭证: l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l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 ,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 本条论述邪实闭气的腹满证治。 l“闭”为大便不通,失气亦不传气机闭塞之 明证 l实热内积,气滞不行,且气滞重于积滞,故 用承气之意义,厚朴三物汤破气攻

10、下。厚朴 破气故不用芒硝者,以其入血分,防伤血。 l本方以厚朴为主药,承气破气攻下;大黄、 枳实去积通便攻下,故适用于邪实闭气之证 。 症状与治疗 l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剧、腹满不减) l大便闭结不通,亦无失气 。 l破气行滞,通腹泻热 厚朴三物汤 厚朴8 大黄4 枳实5 小承气汤 厚朴2 大黄4 枳实3 厚朴大黄汤 厚朴一尺 大黄6 枳实4 l(方剂比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l“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厚朴三物与小 承气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 意在行气,故君厚朴。” 3、腹满兼少阳的腹痛证治。 l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 柴胡汤。(12) l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11、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 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 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论里实兼少阳证的心下满痛证治 症状:按之心下满痛实邪停聚于上腹心下 病机:实邪郁滞于胆胃心下,当为阳明胃脘 并及少阳两胁之处 治法:和解少阳并攻逐阳明,双解表里 方剂:大柴胡汤方: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l“按之心下满痛者,为有形之实邪。实则可 下,而心下满痛,则结处尚高,与腹中满痛 不同,故不宜大承气而宜大柴胡。承气独主 里实,柴胡兼通阳痹也。” 4、腹满,阳明府实证治: l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 承气汤。(13) 4、腹满,阳明府

12、实证治: l症状:腹满胀痛,大便困难 l病机:实热内积,气滞不行,且积滞与气滞 并重,用承气汤, l治法:软坚散结,行气通下。 l方剂:大承气汤 5、虚寒腹痛证治:寒饮逆满证 l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痛,呕吐,附子粳 米汤主之。(10)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斤 甘草一两 大枣十 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一升,日三服。 词解 l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 的厉害。 5、虚寒腹痛证治:寒饮逆满证 l症状:呕吐,不能饮食,腹痛雷鸣切痛,胸 胁逆痛。 l病机:脾胃阳衰,下焦寒饮逆犯中焦,寒凝 经脉。 l治法:散寒降逆,温中止痛。

13、l方剂:附子粳米汤 l辨证要点:以疼痛部位确定疾病病位。 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 l“附子温通三焦以散阴寒,半夏降逆以止呕 吐,粳米甘草以扶持胃气,犹大建中之意也 。然寒气充塞,治贵温通,无取人参、胶饴 之守,且脾为稼穑之区,胃为仓禀之府,腹 痛呕逆,脾胃伤极,用粳为所以承土德培元 气也。” 6、虚寒腹满证治:脾虚寒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 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4)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 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 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6、

14、虚寒腹满证治 l症状:呕吐,不能饮食,腹部见肠型胃型, l病机:脾胃阳衰,中焦寒甚,寒气攻冲,寒 凝经脉。 l治法:温中散寒,温补脾胃 。 l方剂:大建中汤 l辨证要点:以固定疼痛部位确定疾病病位。 7、寒实腹满证治 l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 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 四、五里,进一服。 7、寒实腹满证治 l症状:腹部疼痛偏于一侧,发热,压痛。 l病机:脾胃阳虚,寒实内结,阳气郁滞。 l治法:温经祛寒,推陈致新,散寒通阳。 l方剂:大黄附子汤

15、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l“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 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 ,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程氏曰 :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热,则 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8、虚寒厥逆腹满证治 l寒气厥逆,赤丸主之。(16) 赤丸方: 茯苓四两 乌头二两(炮) 半夏四两(洗)一 方用桂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 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 稍增之,以知为度。 8、虚寒厥逆腹满证治 l症状:腹部疼痛,四肢逆冷,呕吐。 l病机:脾肾阳虚,水饮内盛,水饮上逆。 l治法: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l方剂:赤丸 9、寒疝腹痛证治 l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 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 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 主之。(17)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 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 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9、寒疝腹痛证治 l症状:脐腹部疼痛,四肢逆冷,白汗出。 l病机:脾肾阳虚,寒凝经脉。 l治法:温散寒邪,温通经脉止痛,。 l方剂:大乌头煎 程林金匮要略直解: l“乌头大热大毒,破积聚寒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