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17773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强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加强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加强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强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马应明 ( 青海省海北州科协)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危机;治理与保护 加强法律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不断改善城乡 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努力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建设山川秀美的新青海 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青海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青藏高原与南极、北极一起被称为世界“第三 极”,青藏高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特殊的生物基 园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科研和开发价值。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是长江、黄 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生态的源头,素有“江河源”和“中华水塔” 之美称,切实加强

2、治理和保护青海生态环境,使青海荒山荒玻植被明显恢复和增加,生 态环境明显改善,是青海人民保护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造福中 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事,重造秀美山川的青海是所有青海人的共同愿望。 青海的资源是丰富的,但生态是脆弱的,一旦遭遇破坏,就难以恢复。但是长期以 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以及乱垦、乱伐、乱挖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加之人类 活动加剧的负面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水源急剧减少、生态承 载能力低下、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等。由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使青 海生态环境整体呈继续恶化的趋势。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青海湖“鱼鸟共生”的生 态平衡遭

3、到了破坏,冰川融化。雪线上升、草原退化、荒漠扩大已出现了严重的生 态危机,过去“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景象现在难以见到,不仅影响到青海的生态环 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对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了较大影 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土地荒漠化加剧。建国5 0 多年来,新增荒漠化面积约6 6 0 多万h m 2 ,目前,沙 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 3 4 万l u n 2 的速度增加,累计已达1 2 5 2 万h m 2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1 7 4 ,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1 3 6 。与此同时,草地植被退化严重,草场大面积沙化, 目前,全省约有9 0 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

4、化,退化面积己达9 6 7 万h m 2 ,占可利用 草场砸积的三分之一,比2 0 世纪7 0 年代初增加了两倍,有的已成为黑土滩和沙漠,严 重影响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每年以2 1 万h m 2 的速度增加,全省7 2 万k m 2 的国土中,森林 覆盖率仅为2 5 9 ,且分布极不均匀,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 3 4 万k m 2 ,占全省土地的4 6 。 由于植被稀疏,土地涵水能力下降,加剧了江河源中下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年均输入江 河的泥沙量已达1 1 4 9 5 5 t 。多年来,人们一边要加快经济建设,一边要保护生态环境。建 设与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往往难以调整,因此,许

5、多地区,出现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 环境的做法。 三是地下水位下降。江河经流量锐减,特别是黄河上游边疆出现枯水期和断流现象、 众多湖泊出现萎缩甚至干涸,仅玛多县就有近千个湖泊干涸。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黄河 源己出现3 次连体冻式断流,1 9 9 9 年黄河源区扎陵、鄂陵两湖间首次出现断流,时间长 达半年。2 0 0 0 年黄河上游来水较往年减少4 2 2 ,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5 8 9 k m 2 。1 9 0 8 年至1 9 9 6 年,青海湖水位下降1 1 1 2 m ,现在仍然以每年1 2 4 c m 的速度下降。如果青海 湖水证继续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6、 四是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三江源作为世界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 样性撮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密集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植被的破坏 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许多动植物丧失了生存环境,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 地。 五是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全省每年受灾害损失以数亿元计算。仅葺牧业 各项损失达五亿多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逐年提高,影响三江源中下游 的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直接威胁着江河源中下游1 3 0 多座大型水库。近 年来黄河断流,长江洪灾,向我们敲晌了警钟。特别是1 9 9 8 年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灾, 给我们圆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

7、量的。“中华水塔”本是对三江源地区的一种美 称,也是对青海生态功能的形像描述,可这个大水塔也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根本性措施,青 海地处三江源头,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社会条件有极大的差别:一是有的地区退耕 还林的面积大、涉及的人口多,全省现有耕地6 7 8 万h m 2 。其中坡耕地4 l 。8 万h m 2 ,占 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 2 。需退耕的面积3 6 5 万h m 2 ,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 3 8 ,坡耕 地面积的8 7 2 ,涉及人口1 0 3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 0 4 ,占农村人口的2 8 。二是 区域广、涉及地区

8、多,退耕还林还草区域颁布在黄河源头区,东部黄土丘陵区、长河源 头区、环青海湖区,柴达木盆地地区,土地总面积3 8 7 2 3 6 m 2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 3 8 , 涉及一市一地六州区3 2 个县( 市、区) 占全省行政县( 市) 的7 2 。三是自然条件差异 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海拔、生态环境、 农牧民生活水平和生产方武都有很大的差别,区域特殊性十分明显,大都是青海省贫困 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8 3 。四是干旱缺水,加之海拔高、坡度陡,使 退耕还林还草保证率低。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大都属高寒荒漠干旱地区,降水少而且极不 均衡,依靠天然

9、降水,很难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加之这些地区缺乏水利灌溉条件, 这些地区栽种掬苗木、草籽出苗率低,成活率不高。五是退耕还稀还草的林木选择空间 小,经济效益低。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选择林木的余地小,发展空间 窄,加之生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到经济效益。主要以恢复植被,保护生态为主。 为此,保护和治理好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一个 重要前提和保证,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关系到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保 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黄河、 长江流域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

10、义。 如果不加紧、加快实施青海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那么,长江、 黄河日渐淤积,洪水灾害不能得到根治,广大中下游将永无宁日。 因此,青海是中华水塔,我认为青海人要转变观念,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保护好“中 华水塔”,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 一、把青海当作保留地保护起来。根据青海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地理气候条件。有效 遏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势头,仅靠现有的生态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保护优先, 防治结合的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分离,只重视加强草地、林地、水利工程建设, 忽视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生态治理效果和恶化速度的差距必然还会继续扩大。我认为 青海对中华永系的重要性,保护好它

11、就是对中国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今天,把青海当作中国的一块保留地保护起来,一方面青海要有为此而甘守清 贫的奉献;另一方面青海需要中央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更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援。从 中央到地方的这种认识则优须先行,更为重要。脆弱的青海不能走内地发展的道路,也 不能沿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青海要走出一条符合青海发展的特殊模式:保护青海就 是发展青海,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好青海的植被,保护好三江源头就是青 海对全国甚至是全人类的贡献。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成为西部大开发重点。秀美的 山川,是大开发的条件的目的,优美的环境是大开发的前提和归宿。句话,良好的生 态就是生产力。

12、发展是硬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也是硬道理,二 者并不矛盾,大发展带动大环保,大环保促进大发展,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二、青海要走在西部大开发前列,关键是生态环境建设要走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列。 生态环境是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命脉,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 等于摧毁了 给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经济发展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青海作为 三江源头和中国的生态源头的特殊性,青海生态环境建设要走在西部大开发前列是完全 有可能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处于经济、科技、社会相对滞后的青海,为了不再贫穷、 不再落后,我们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不失时机,

13、抓住机遇,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 开发统一起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 短期的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创建经 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三、加强立法工作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制订、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提高依法行政 能力,以法保护生态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法律、 法规,为确保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理 和保护生态环境,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做法显然不适应依 法治国的需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赖于法律的保障,只有完

14、善 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才能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建设。 四、必须正确处理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生态治理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核算经 济活动时,一般只核算经济增长或经济收入,没有一个全面反映经济成果的完善的核算 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经济收入增长了,但从另一方面分析,经济财富其实并没 有增长,甚至经济财富损失了,或者说经济财富的损失换来了暂时的经济收入增长。也 就是说,也许一个地区G D P 或G N P 增长了,但是资源和环境却被破坏了,从经济价值 或经济财富看就是得不偿失。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有很大一部分资金要投到生态 环境的治理中,从改善投资环境的角度看,

15、特别是从形成长久良好的投资环境的角度来 考虑,投资环境不仅仅只是获得经济回报的条件,而且涉及能否持续地获得长期经济回 报的条件,不仅仅是生产过程的条件,而且包括生存和生活的条件。良好的投资环境绝 不是对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短期经济效益行为的宽容,而是要保证以持续良好的生态环 境条件来吸引持续不断的投资。 五、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和生态资源保护补偿机制。青海多年来,无论是国 家还是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甚微,到目前为止仍无正常的投资渠道和保护基金。 长期以来,已形成了先破坏后建设的局面,对未破坏和正在退化的生态,没有实施优先 保护的措施,更没有针对这方面的专项投入。建议在国家继续加大对青海生态建设投入 的同时,尽快建立生态环境投入机制和生态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对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与 建设体制进行调整,明确各部门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职能,防止部门规划、部门投入、 部门管理出现重复建设现象,弗建议中央将青海退耕还林( 草) 补偿机制延长或永久补 偿,原来中央确定每亩退耕还林( 草) 耕地每年补偿粮食2 0 0 斤,现金2 0 元,连续补偿 五年,为了使五年后退耕还林还草不再反弹,为了不再砍伐林木,开垦植被,建议中央 取消补偿机制的时间限制,而作为一项长期的补偿机制,永久坚持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