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组织行为学》主要参考书目: 《组织行为学》汉译本 孙建敏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obbins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精要》 郑晓明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Management》 K M.Bartol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 弗雷德鲁森斯著,王垒等校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 徐联仓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现代管理心理学》 程正方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 胡爱本等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教程》 孙彤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 卢盛忠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卢盛忠等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组织管理心理学》 王垒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 王重鸣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 李剑峰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相关网站、杂志与书籍 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挖掘人 的潜在能力; 重视研究个人需要,并把满足个人的需要与 达成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重视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 来,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重视领导行为的研究,提高领导效能; 重视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研 究,增强组织活力。
u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u个体心理与行为 u群体心理与行为 u领导心理与行为 u组织心理与行为 I.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和基本概念 II.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个 体 行 为 内 容 I: 知觉与归因 II: 态度和价值观、工作满意度 III:个性差异与管理 IV: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群 体 行 为 内 容 I: 人际关系 II:群体动力 组织和领导行为内容 I. 领导行为研究 II.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 III. 工作设计 IV. 组织变革 绪论I: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研究内容和基本概念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 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 行为的概念与特点 • 对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水平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方法 ,系统地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 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 导和调适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 既定目标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 为规律; 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的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调控人 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组 织 的 概 念 组织是在一 定的社会文化环 境中的有某种目 标、有一定的内 部结构和分工的 社会技术系统。
组 织 的 特 征: 1. 组织活动朝向某 种目标 2. 组织内部有一定 的结构和分工 3. 组织是一个开放 的社会技术系统 行 为 的 概 念 与 特 点 行为是机体种种外显动作和活动 的组合 行为是可以进行描述、解释、预 测和控制的 对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水平层次 •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活动的关系 •群体:行为与直接的微社会环境的 关系 •组织:行为与更大范围的社会环境 的关系 绪论II: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模型 •具体研究方法 •变量之间的关系 模 型 •模型是指对理论的抽象 P= f (H,E,S) P(个性) H(遗传) E(环境) S(情境) 高层 中层 基层 技 术 能 力 人际 关系 能力 管 理 能 力 主要特征: 1、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2、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3、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4、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5、对未来的预见性 过程与步骤: 观察分析预测 归纳综合演绎分析 检 验 具 体 研 究 方 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谈话法(interview) •调查法(survey) •测量法(test) •个案研究(case study) •实验法(experiment) 观察法(observation) 观察法(observation)是指 通过感官或仪器按行为发生的 顺序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并分 析的研究方法。
谈话法(interview) 谈话法(interview)是指研究者 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 通的途径直接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 方法 调查法(survey) 调查法(survey)是指通过事先 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心理品 质及其他相关因素,收集信息、加以 分析的方法 测 量 法(test) 测量法(test)是指采用标准化 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 对有关心理品质或行为进行测定、 分析的方法 个案研究(case study) 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对个 体、群体或组织以各种方法收集各 方面可能的资料以供分析的方法 实验法(experiment) 实验法(experiment)是指在人为 控制的环境条件下精确操纵自变量而 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研究变 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有实验室实验 (laboratory experiment )和现场实验 (field experiment )之分 变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 ** 个体行为I:知觉与归因 • 知觉及其特性 • 影响知觉的因素 •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 知觉理论在组织中的应用 知 觉 的 概 述 知觉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 息的解释。
定义:知觉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 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 的认知 雷格的生物学解释 学习理论的解释 从观察到反应的知觉过程 知 觉 的 特 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组织性 5、知觉的理解性 影 响 知 觉 的 因 素 • 客观条件 • 主观因素 • 错觉现象 客 观 条 件 •刺激物形状的大小 •刺激物强度的高低 •刺激物对比性的强弱 •刺激物活动性的状态 •刺激物重复次数的多少 •刺激物新颖性的程度 主 观 因 素 过去学习经验的影响 定势效应 暗示与从众心理 动机与需要 情绪因素 注意 思维品质 知觉对象与背景 知觉归类 知觉的判断 连续原则 封闭原则 接近原则 相似原则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 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种: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投射现象 3、晕轮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 5、制约现象 6、对比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或第一印 象first impression)指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 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 印象。
相反,在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 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 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 为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首因效应实验结果表 组别认为热 情外向的被试比例 E-I78% I-E18% 只有E95% 只有I3% 投 射 现 象 投射(projection) 是指把别人假想成和自己一样,认为自己 有的特质别人也有即:投射效应使得人们 倾向于按自己的模样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 照别人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所以,投射倾 向强的人,他们知觉别人的能力将会降低 晕 轮 效 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当某一个 人的某一方面得到好(或坏)的评价后, 他的其他方面也得到好(或坏)的评价 社 会 刻 板 印 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类 别化的产物,它是指人们对某个 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 定的看法 制 约 现 象 制约现象是指我们常常会根据 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 论与之相近的其他人也存在这种品 质和个性特征 S1 R1 S2 R2 对 比 效 应 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s)指人们的知 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 影响,使知觉产生失 真现象。
知觉理论在组织中的应用 • 企业形象设计 • 招聘面试 • 绩效期望(预言的自我实现) • 绩效评价 • 成就归因 • 印象管理及其识别 个体行为II:态度与行为 • 态度的基本概念 •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 态度改变的几种理论 •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 态度改变的具体方法 • 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 态度的基本概念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 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 心理倾向是行为的预备状态 态度的成分 1、认知(与信息有关) 2、情感(与感觉有关) 3、行动(与行为有关)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 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识或理解功能 • 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2.态度影响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态度改变的几种理论 • 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 平衡理论 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 依从 • 认同 • 内化 认 知 失 调 理 论 失调即不一致、不和谐,当我们感到 在两个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出现 不一致时,会令我们不舒服,并且会试图 减少这种不协调与不舒服。
如:考试作弊、受令排污…… * 决策方面失调产生于作选择的知识与两个备 选方案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之间决定越重要, 未选中的方案的吸引力越大,失调就越严重 * 强迫服从这里的强迫服从之个体的公开服从 但没有伴随内心观点的改变,是通过惩罚性威胁或 通过允诺奖励而产生的 * 接触信息失调产生了对接触信息的选择:个 体追求产生协调的信息,避免产生失调的信息 * 社会支持当一个人了解到其他人具有与自己 相反的观点时,也会产生失调 认 知 失 调 理 论 • 发生认知失调的条件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 认 知 失 调 理 论 q 减少或消除不协调的主要途径 改变或否定一方 同时改变双方的强度 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q 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3个因素决定: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自己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P-O-X模型 X P O •费力最小原则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态度改变情境模型 •态度改变的具体影响因素 态度改变情境模型 •Hovland & Janis(1959) 传达者 沟通信息 态度主体 周围情境 态度改变的具体影响因素 • 态度主体方面 • 传达者方面 • 沟通信息方面 • 沟通背景方面 态 度 主 体 方 面 • 既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