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助动词研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16820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57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子》助动词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管子》助动词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管子》助动词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管子》助动词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管子》助动词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子》助动词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子》助动词研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管子助动词研究 姓名:孔春英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方有国 20080401 摘要 管子助动词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孔春英 指导教师:方有国教授 摘要 助动词是个有争议的类,也是个值得研究的词类。语法学界对其范围、语法功能等一直 没有统一的意见。本文就管子一书的助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和描写,并从句法、语义、 语用三方面对助动词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上古助动词的研究提供些许资料。 首先,介绍了管子其人及管子其书,对本文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进行了简单说明。 接着介绍了本文助动词的确定标准和本文助动词的范围。 然后对管子中助动词进行了句法、语

2、义、语用分析,发现助动词内部是个有机整体, 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补充。接着本文对管子助动词的功能和“V P ”的语法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阐明了本文的观点。 最后将管子与上古“四书”、 研究序( 第一辑) 第2 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西南入学硕士学位论文 著书是不见用之人也。其书想只是战国时人收拾当时行事言语之类著之,并附以 他书。”叫 管子的成书年代也是众说不一,归结起来主要有五种观点: 1 春秋成书说。这种观点与遗作说一脉相承,即认为管子是管仲所作。 2 春秋至战国成书说。这种观点以明朱长春( 见其管子榷) 、现代学者黄云 眉( 见其古今伪书考补正,齐鲁书社1 9 8 0

3、年出版。) 等为代表。今人池万兴在 其( 管子) 研究中认为管子是春秋管仲到战国末年成书。 3 春秋至秦汉成书说。这种观点以梁启超为代表。他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 释中认为管子是从战国到汉初形成的。 4 战国成书说。这种观点以胡适( 见其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 见其中 国哲学史新编) 等为代表。蒋伯潜在其诸子通考中也持这种观点。 5 战国至秦汉成书说。这种观点以罗根泽( 见其管子探源) 、郭沫若( 见其 管子集校) 、赵守正( 见其管子通解) 等为代表。 对于管子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黎翔凤在其管子校注中引严可均所说:“近 人编书者,每谓此书多言后事,盖后人附益者多。余不谓然。先秦诸子,皆门弟

4、子或宾客或子孙撰定,不必手书。固引余嘉锡之语说:“向歆、班固条别诸子, 分为九流十家。而其同一人之书,又自为一家。合若干家之书,而为某家者流, 明乎其所谓家者,不必是一人之著述也。父传之子,师傅之弟,则谓之家法,称 述师说者即附之一家之中,如公、谷传中,有后师之说是也。管子而称毛嫱、 西施、吴王、齐桓公,此明是为管氏学者之言,何足疑乎? 若谓管子不当记 仲之死,则论语不尝记曾子之死乎? 故读先秦之书,但当问其是否依托,而 不比问其为何人所著。 这段话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对于作品不必拘泥表面,要看“其是否有依托 。 对于管子的作者,现在学者普遍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 ,本文也赞同这 个观点。“我们认

5、为,管子一书的作者,既非一人之作,亦非一时之作。它包 含了春秋时代齐国的史官以及管仲的门人弟子、后代,直到战国田齐时代稷下学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 原文见严可均铁桥漫稿。 原文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 2 第1 章绪论 宫崇尚管仲的可以称之为管仲学派的稷下学士的论著。 脚管子虽不 是管仲完成,但与管仲有着密切联系。 对于管子全书的断代,本文采取池万兴的观点,认为管子是“春秋 管仲时代到战国末年。它应该是稷下学宫衰亡前的作品汇集。”P 6 虽然管子 中附有秦汉印记,我们认为古籍流传中不可避免地会参杂进时代特色。 对于管子的思想体系,其中虽有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各家 思想学说,

6、但还是以道家、法家思想为核心的。 今本管子是西汉刘向整理编定的,定著八十六篇,今实存七十六篇,亡 佚十篇。刘向将管子八十六篇分为八个部分: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九 篇( 亡佚两篇) ,短语十八篇( 亡佚一篇) ,区言五篇,杂篇十三篇( 亡佚三篇) , 管子解五篇( 亡佚篇) ,轻重十九篇( 亡佚三篇) 。 1 2 研究意义 管子虽是应当时实现霸业的现实需求而产生,但我们今天读来,它仍不 失为一部包罗万象的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管子一书,尽管不是管仲的自著, 但却记录了管仲的所言所行与管仲的思想理论,它和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行而 非孔子的自著一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P 5 但由于管子的作者和成

7、书年 限等问题,再加上管子思想内容的多样性,使得“学者不敢据用,长期受到 。 冷落”。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改变。 据我们的统计,现在关于管子的研究多是从思想方面,就管见所及还未 见有相关的助动词研究专著和论文。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 争取弥补一点不足,以期将来助动词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管子一书是管仲时代到战国末年崇尚管仲之人的作品总集,其语言 的丰富性、多样性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上古中期汉语的特色,对其进行研究所 归纳出的规律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与概括性。 再者,助动词是个有争议的类,各家对助动词的定义及划类也不同,助动词 尚未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划分标准。本文希

8、望通过对管子助动词研究,能对助 动词的特性窥见一斑,也希望能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资料。 池万兴: 第4 7 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版 第3 章管子助动词的句法分析 3 2 4 愿( 厢) “愿 在管子中共出现2 1 次,作为助动词有1 2 次,主要用于肯定句中, 形成如下两种结构类型: 1 【N P 】+ 愿+ V P , 这种句式出现了1 1 次,例如: ( 1 ) 鲁未及致政,而齐之使至,日:“夷吾与召忽也,寡人之贼也,今在鲁, 寡人愿生得之。若不得也,是君与寡人贼比也。”( 管子大匡) ( 2 )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9、 鲁君必诺。”( 管子小匡) ( 3 ) 桓公日:“愿闻五害之说。”( 管子度地) “N P 多是名词,如例( 1 ) ;也有省略情况,如例( 2 ) 、例( 3 ) 。“V P ” 有偏正短语,如例( 1 ) ;有动宾短语,如例( 2 ) 、例( 3 ) 。 2 口岬】+ 愿+ 介宾短语+ V P 这种句式只出现了1 例,如下: ( 1 ) 桓公举衣而问曰:“寡人有鲸枝兰鼓,其贾中纯万泉也。愿以为吾 贫萌决其子息之数,使无券契之责。”( 管子- 轻重丁) 介词为“以”,省略了宾语“鲸枝兰鼓。 小结: 1 励动词“能后常为动词或动词性成分。 2 有介宾短语在“V P ”之间间隔。 3 3 应当

10、类助动词的句法分析 管子中应当类助动词有2 个,“当、“宜。 3 3 1 当 刘利在其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中称“当用作助动词最早可以追溯到 尚书。 例如:古人有言曰:“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 ( 尚书酒诰) 刘利: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第2 l 页,北京师范大学 j 版社,2 0 0 0 年版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助动词“当”在上古时的使用不太多,直到中古时才使用频繁起来,一直到现代 汉语都在使用。 管子中“当 共出现1 0 6 次,用作助动词只有1 7 次。使用格式有如下两 种: 1 【N P 】+ 当+ V P 肯定句式,共出现1 2 次,例如: ,( 1 ) 君有过而不改,谓之倒;臣当罪而不

11、诛,谓之乱。( 管子君臣下) ( 2 ) 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 管子明法 解) ( 3 ) 管子日:“谓远近之县,里、邑百官,皆当奉器械备,”( 管 子臣乘马) “N P ”有名词,如例( 1 ) ;有代词,如例( 2 ) ;有名词性短语,如例( 3 ) 。 “V P 有动词,如例( 1 ) 、例( 2 ) :还有动宾短语,如例( 3 ) 。 2 口咿】+ N e g + 当+ V P 否定句式,出现5 次,否定词都是“不。例如: ( 1 ) 桓公曰:“仲父既已语我昔者有道之君矣,不当尽语我昔者无道之君乎? 吾亦鉴焉”( 管子四称) 小结: 1 助动词“当”后常为

12、动词或动词性成分。 2 多出现在肯定句中。 3 可以受否定副词“不 等的修饰,没有出现双重否定格式。 3 3 ,2 宜 助动词“宜”由形容词“合适、相称义发展而来。在上古时已用作助动词, 但用例不多。管子中“宜出现了6 2 次,其中助动词用法有1 5 次,只构成 如下一种句式: 1 【N P 】+ 宜+ V P ( 1 ) 其宜修而不修者故何视? ( 管子问) ( 2 ) 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 管子参患) 第3 章管子助动词的句法分析 ( 3 ) 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梁通使。”( 管子轻 重戊) “N P 可是代词,如例( 1 ) ;可是小

13、句,如例( 2 ) ;可是名词,如例( 3 ) 。 “v P ”可是动词,如例( 1 ) ;也可是动宾短语,如例( 2 ) 、例( 3 ) 。 管子中也出现了“ N P 】+ 宜”的结构,但是“宜 的这种形式与助动词“可 、 “能 等的单用形式有本质不同。如: ( 4 ) 渎田悉徙,五种无不宜,其立后而手实。( 管子地员) 所能补出的是名词,而不是“V P 。可见,在这里“宜是形容词作谓语, 并不是助动词单用的情况。 小结: 1 助动词“宜 后常为动词或动词性成分。 2 没有双重否定形式。 3 不能单独作谓语。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 章管子助动词语义、语用分析 4 1管子助动词语义分析

14、4 1 1 管子助动词的语义基础 每一类词之所以归为一类,必有其共同的语义基础。如名词的语义特点是对事 物名称的描述,一般动词的语义基础是说话者对某一动作、行为的客观描述。助 动词虽然是动词的一个小类,但是和一般动词的语义基础还是有很大不同。 段业辉对助动词的语义基础有较准确的阐述:“一般说来,助动词的语义基础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某些动作行为的主观感受。所谓主观感受,指的是说话人对 客观事物或某些动作行为主观上的看法。如果没有这种主观看法,就不会有助动 词的产生。 本文也赞同这种说法。前文已经说明,助动词是辅谓语,它的作用 是对谓语起辅助性的说明和判断的表态作用,那么助动词的“本质”就决定了它

15、 们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感受性 。有了这种主观的判断推理,才产生了助动词。 例如: ( 1 ) 管子曰:“故夺然后予,高然后下,喜然后怒,天下可举。”( 管 子轻重乙) ( 2 ) 天地,莫之能损益也。( 管子乘马) ( 3 ) 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一人服之,万人从之,训之所期也。( 管子立 政) ( 4 ) 管仲日:“夷吾之所患者,诸侯之为义者莫肯入齐,齐之为义者莫肯 仕。”( 管子大匡) ( 5 ) 兵当废而不废,则古今惑也;( 管子法法) ( 6 ) 而造修之官,出器处器之具,宜起而未起者何待? ( 管子问) 例中助动词的语义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感受性上的,如例( 3 ) 助动词“足 , 表达了作者对教化重要性的看法。即使有客观推理,也是主观感受下的客观推理。 如例( 1 ) 就表达了管子主观认为在“夺然后予,高然后下,喜然后怒的客观事 实下,就能“天下举 。 段业辉: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第6 9 页,南京师范大学 l j 版社,2 0 0 2 版。 第4 章管子助动词语义、语用分析 虽然助动词“得”有时出现的环境客观性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