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综述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15376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22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综述(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节传染病的信息报告 及预防控制 【案例】某日,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全 科医生接诊了1名患者。该患者为民工,发热1 日,最高体温39,伴有头痛、呕吐,皮肤可 见散在出血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为 16109上标L。全科医生依据患者的职业及 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此 时该名全科医生该如何做? 【措施】 1首先转诊患者:全科医生迅速联系传染病医 院或综合医院感染科,由救护车护送患 者前往。 2其次上报传染病信息:全科医生需马上填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疑似病例, 并通知传染病网报组及时上报信息。 3第三做好疫情处理准备:通知基层医疗卫生 服务机构预防保健科,做好对该名

2、患者工作地点 及居住地点的消毒隔离、人员监测工作。 随着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威胁的逐年增加,特别是 2003年急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2009年甲型H1N1 流感的流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受到了普遍关 注。在这样的形势之下,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 构和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基本知识, 了解传染病防控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法定传染病种类 一、法定传染病的信息报告 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 1甲类(2种) 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 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 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痢

3、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 热、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 猪流感)。 3丙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 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 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手足口病。 (二)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 位。 2责任报告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以及采血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 村医生、

4、个体开业医生皆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三)传染病的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 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 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 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 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 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 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 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 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 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 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 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

5、时内寄送 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 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 后,应 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的流行依赖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 易感者3个环节的连接和延续,任何一个环 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 1管理传染源 (1)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 告、早隔离、早治疗。 只有尽快管理传染源,才能防止传染病在人 群中的传播蔓延。 传染病疑似病人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和 隔离措施,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必须在指定场 所进行隔离观察、治疗。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 可在医疗卫生机构指导下治疗或隔离治疗。 (2)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

6、应做好登 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 性后。在饮食、托幼和服务行业工作的病 原携带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艾滋病、 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严禁做 献血员。 (3)对密切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 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 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1)留验:即隔离观察。甲类传染病接触者应留验,即在指定场所 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2)医学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 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等医学观 察。 3)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麻疹可对接触 者施行预防接种。此外还可采

7、用药物预防,如服用青霉素预防 猩红热等。 (4)动物传染源: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 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的 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 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对疫 源地污染的途径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其 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 (1)隔离: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 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 疗、护理,并对具有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 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 措施。 种类有:严密隔离:对传染性病、病死率 高的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呼吸道隔离:传染 性非典型肺炎、流感、流脑、

8、麻疹、白喉、百日咳、 肺结核等;消化道隔离:伤寒、菌痢、甲型肝炎、 戊型肝炎等;血液一体液隔离:如乙型肝炎、丙型 肝炎、艾滋病、钩端螺旋体病等;接触隔离:破伤 风、炭疽、梅毒、淋病等:昆虫隔离:乙脑、疟 疾、丝虫病等;保护性隔离:对抵抗力特别低的易 感者,应作保护性隔离。 (2)消毒:根据有无明显的传染源存在,可将 消毒分为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大类。 1)疫源地消毒:根据处理时间不同又可分为随时消 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根据病情做到“三分开”与“六消毒” 。“三分开”指分住室、分饮食、分生活用具(包括 餐具、洗漱用具)。“六消毒”是指:消毒分泌物或 排泄物,消毒生活用具,消毒双手,消毒

9、衣服、被 单,消毒患者居室,消毒生活污水、污物。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 一次彻底消毒。 2)预防性消毒:在未发现传染源的情况 下,为预防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对有可能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 和人体等进行的消毒。如日常餐具的消 毒。 3)常用的消毒方法 煮沸消毒法:适用于餐(饮)具、服装,被单 等耐湿、耐热物品的消毒。水沸开始计时,持续15 30分钟。 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法:适用于餐(饮)具、服装、 污染的医疗用品、排泄物和呕吐物等。如:餐(饮) 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用量为250500mgL,消 毒时间1530时间;粪便、分泌物用20 000mgL含 氯消毒剂

10、,用量为2000ml搅拌放置2小时。 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法:适用于家具表面的 消毒。250500mgL含氯消毒剂,适量。 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法:适用于室内空气、居室表面和 家具表面的消毒。消毒剂可选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 有效氯为2004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顺序 宜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 ,喷药量为200300mlm2上标,待室内消毒完毕后, 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不 少于15分钟。 3保护易感人群 (1)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 1)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A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 钟。 B搞好家庭环境

11、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C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洗澡、勤换 洗衣服。 D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E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 病能力。 F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G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 的公共场所。 H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 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 传染他人。 I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一般人群可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接 种。 2)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 A保持室内及环境卫生,消除苍蝇、蟑螂的孳生地。 B讲究饮食卫生,

12、食物要新鲜,不吃变质、不洁、生 冷、生腌食物,少食海鲜类产品;食物要贮存好,防止 苍蝇、蟑螂叮爬;瓜果要洗净或去皮再吃;盛装食物的 容器和加工食品的工具要清洁。 C注意个人卫生,饭前、大小便后要洗手,不要喝生 水。 D提高卫生防病意识,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尽量减少 家庭聚餐、外出就餐的次数,尤其是尽量避免卫生条件 差的餐馆就餐。 E出现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 就医,病人的污染物品和排泄物要消毒处理,防止传染 病传播。 (2)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通过预防 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 ,是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的措施。 (3)对密切接触者的服药预防:药物预防也可 作为

13、一种应急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我国自2003年“非典”暴发流行后,国务 院及时制定和颁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条例,以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依据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针对基层医疗卫 生服务机构服务性质,将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 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 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 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涵盖的范围应包括:甲类法定传染病 在某地首次出现;乙、丙类法定传染病显著

14、增高;新发传 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中及灾 后疾病的暴发流行;医院感染事件;免疫接种产生的群体 性癔症;免疫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生物恐怖事件;化学恐 怖事件;放射恐怖事件;各类食物中毒;营养缺乏性疾病 流行;职业中毒;杀虫灭鼠剂中毒;有毒物质泄漏;核事 故;以及其他非常规性公共卫生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和意外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没有固定的 时间、发生方式和发生人群,往往发生突然,始料不及 ,来势凶猛,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顺势性。 2群体性和公共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涉及多人甚 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 快、人口居住密集、公共

15、活动增多、集中供水,使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更凸显群体性、公共性特征。 3多发性和多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涵盖了法定传染 病的多发、暴发、新发传染病、核物质与放射源污染事 故、化学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事故,涉及 了众多的行业与领域,因此其表现是多元性的。 4危害性和严重性由于发生突然,累及数 众,涉及范围大,损失严重,其结果不仅 会打乱一定区域内人群的正常生活、生产 的秩序还会造成群死群伤、国家和个人财 产巨大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5社会性和系统性调查和处理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涉及多系统、多部门,应当在政府 领导下,多部门通力合作,大家共同努力 ,将其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 1传染病 (1)传染病暴发:指局部地区和集体单位,在短 时间(通常为1个潜伏期)内发生多例(超过当地 年平均发病率水平)同类病例的情况。 (2)新发或再发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发 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3)一个医疗卫生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 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2周内发生有相同 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以上。 2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及医 源性感染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