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三十五年来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干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10325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3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三十五年来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建国三十五年来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建国三十五年来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建国三十五年来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建国三十五年来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国三十五年来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三十五年来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国三十五年来 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林斡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有广狭两义 : 狭义指匈奴族系 、 东胡族系和突厥族系 的各族, 而广义则包析肃镇族系和西域各族 。 因限于篇幅 , 本文仅从狭义 。 (一) 自战国秦汉以来 , 活跃在我国东北 、 大漠南北和 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北方各少数民族 , 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 其历史则是祖国历史的 一部分 。 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 由 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文化政策和大汉族主义民族政策 , J皮视国内少数民族 , 不尊重他们的厉 史文化 , 加以马列主义科学理论不能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公开传播 , 因此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处 于 十分落后

2、的状态 , 有关北方民族的专门著作绝无仅有 , 而北方民族的考古工作更没有展开 。 综计建国以前 , 从1919一1钊 这三十年间 , 虽 经史学工作者的努力 , 在国内汉文期刊上发表 了约一八O篇有关北方民族 史的文章 , 但一般地都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 (l ) 非马列主义 观点, (2 ) 对北方各族的政治演变研究较多 , 对他们的 民族面倪和社会面挑研究 很少 , ( 3)大多把北方务族视为国外民族 , 故往往把他们与中国对立起来, (4 ) 对北方各族与中 原汉族之间的战争研究较多 , 对各族与汉族的 和平交往及经济文化交流研究很少, (5)有 些文令有大汉族主义倾向 , 不能以平等

3、地位和眼光对待北方各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 ( 6 )缺乏考古资料 , 论据大多限于文砂 。 当然 , 其中也有不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佳 作 。 (二) 194。年新中国成立后 , 由于党的正确的 民族政策的指引和马列主 义 、 毛泽东思 想 的指 导 , 为北方少数民族厉史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因此名篇继出 , 主要的论文和专著计有 : 马长寿 : 论匈奴部落国家的奴隶制 ( 历史研究19 54年5月号) , 林怜 : 匈奴 社会制度初探 (中华 书局19 83年出版的拙编匈奴史 论文选集 ) , 唐长孺 : 晋代北境 仔族 “ 变乱 ” 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 及魏晋杂胡

4、考 (三联书店1955年出版的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 黄佩瑾 : 论鲜卑拓双部向封建制的转化 ) ( 中国史研充 1979 年第4期) , )司伟洲. 关于柔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初步研究 ( 中国史研完 198 2年 第 2期) , 马长寿: 论突厥人和突厥 汗 国的社会变革 (历史研 究 1058 年 第 3一里 期) , 林醉 : 突厥社会制度初探 (社会科学战线198 1年第3期) , 林 斡 : 试论 日 鹤心 , ,乒的若干 问题 ( 甘肃 社会科学 19 8 3年1期) , 孙进己 : 契丹 的 胞族 外娇 制 了产 民族研完1983年第1期) , 张柏忠 : 契丹早期文化探索

5、(考古198 4年第2 期) , 冯汉优 ; 契丹族医学史( 中华医学杂志 1932年3期) , 王颂 ; 室韦的族浮 ( 内 按 蒙古社会科学 19 84年第3期);郑英德等:室韦部落新探(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2年 第2期) , 刘光胜 、 郑英德 : 试论室韦诸部都是蒙古族源( (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 3年第 2期); 林补 : 关于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史和西北民族史在方法论中的若干间题( ( ( 一甘肃 民族研 究19 82年第1一2合期) , 马长寿 : 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出版) , 林朴 : 匈奴史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 9年再版),马长寿 : 乌桓与

6、鲜卑)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 , 周伟洲 : 救勒与柔然)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 马长寿 : 突厥人和突厥汗国) ) ( 上海 人民出版社19 57年出版 , 此书内容简略 , 约七万字;篇幅较大的拙著突厥史 , 约2 0万字 , 不 久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陈述 : 契丹社会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63年出版), 张正明 : 契丹史略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 余元安 : 内蒙古历史概要 (上海人民 出版社195 8年出版);高文德 : 蒙古奴隶制研究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 等等 。 从建国以后的论著所接触的 问题分析

7、 , 可以看出有几种与建国前根本不同的倾 向 , 从而 把北方民族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 (l ) 注意探讨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经 济生活 、 社会结构 、 政权组织 、 文化习俗 、 部族兴衰 、 政治演变 , 并试图运用马列主义观 点 , 从各族的 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 , 以寻求各族的社会发展规 律 。 ( 2)从经济与文化 、 政治与军事 、 战争与和平 、 矛盾与统一 、 上层与下层等各方 面 , 力求个面地阐明北方各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 。 (3 )绝大多数的论著都把北方各族的 历 史作为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构成部分进行研究 , 尤其很少把北方

8、各族视为外国民族 、 把各 族的 厉史当作外国历史来处理 。 ( 4)对于历史上出现的北方各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 , 一般 地都按国内战争的原则去处理 , 同时也分清是非 , 即分清战争的性质是否 正 义 , 是否促进或 阻碍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 是否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消除分裂割据 。 (5 ) 绝大多数的论 著都以平等的 地位和眼光对待北方各少数民族 , 只要他们生活在中国境内 , 就有权建立自己 的政权 , 有资格入主中原, 只要他们有能力控制中囚的 个部或大部地区 , 就可以代衷中国成 为中央政权 , 成为正统王朝 , 如蒙古族建立 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 , 都认为是正统王朝 , 拓

9、跋鲜卑建立 的北魏 , 也是当时代表中国北部的中央政权 , 与当时宋 、 齐 、 梁 、 陈所代表 的 中国南方的中央政权 , 同样都是正统王朝 。 (6 ) 注 意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苛古研究 , 运用考 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以探讨北方民族史的问题 。 (三) 考古工作在建国后也积极和广泛地展开 。 从考古 、 文物 、 考古学报 、 黑 龙江文物丛刊 、 内蒙古文物考古及考古与文物等杂志登载有关北方少数民族的考 古报告和考古论文来看 , 北方各族的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 , 都是硕果累累 。 其中以内荣古发 现的匈奴墓葬及东北 、 内蒙古等地发现的鲜卑遗迹 , 收获较大 。 匈奴墓葬近十余

10、年来在 内蒙古多有发现 , 从发现地点和出土文物 , 为匈奴人的发样地 的 确是在内蒙古河套及阴山(俗称大青l勺)一带 , 增添了实物证据 。 例如 : 1972年在伊盟杭协 旗东南挑红巴拉村发现的属 于战国早期的匈奴墓六座 ; 同年在杭锦旗东南阿鲁 柴 赘地区 (桃红巴拉东北4公里)又发现属战国早期的匈奴草二座必 ,197 5年在准格尔旅:匕 部工隆太村 发 现 的属 于战国 至汉时的匈奴墓一 庄 , 1979年在巴盟乌拉特 中后联合旗西呼件斯太河左岸 发现属于战国 时期的匈奴菜三座 , 同年在伊盟准格尔旗北部西沟畔发现的属于战国晚t仍的 匈奴墓三座0 。 这些墓葬都是在河套周围及阴山附近发

11、现的 。 据 汉书 地理志记载 , 五原郡稠阳县 (在今包头市境)西北有一个头曼城 。 那就是当年头曼单于(匈奴第一个单于) 的驻牧中心 及以他为首的匈奴部落联盟的政洽统领中心的所在地 。 同书匈奴传 也载西汉 时 “ 习边 事”的侯应之言 , 说明阴山本来就是冒顿单于(头曼之子 , 匈奴国家的创立者) “治 作弓矢 ” 的军事手工业基地和 “来出为寇” 的根据地 。 此后秦 、 汉王朝都曾多次与匈奴争夺河套及阴 山地区 , 直至汉武帝发动河南(河套以南)之战(亦称漠南之战 , 时在公元前1 2 7年)及河西 之战(前1 2 1年) , 多次把匈奴打败 , 从此 心漠南无王庭” 。 匈奴在漠南

12、无法立 足 , 才把政 抬统领中心迁往摸北 , 因而随后又有汉军追击至漠北的漠北之战(前11 9年) 。 近数十年来 苏联和蒙古学者在摸北的诺颜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 国首都乌兰巴托北7 0英里处)先后发掘 了上百个匈奴墓葬 , 其中出土了大量的属于两汉时期的铁器 , 而上述内蒙古匈奴墓葬的出 土文物 , 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的铜器(铁器很少) 。 从这里可以推断 , 内蒙古的匈奴墓葬是 属于匈奴人在漠南居住的较早的历史时期一一属于匈奴铜器文化时代 , 而漠北诺颜山的匈奴 墓葬则是属于匈奴人在漠北时较晚的时期一一属 于匈奴铁器文化时寸称 。 因而从考古遗迹也可 以看出匈奴人从漠南移往漠北的踪迹 。

13、 鲜卑的考古 , 以发现慕容和拓跋二部留下 的遗迹 , 成就较为显著 。 例如 : ( l )属于墓 容鲜卑在辽宁和青海的遗迹有 :;化票发现 的慕容鲜卑墓葬和北燕冯素弗夫妇墓; 义县发现的石 撑墓 , 青海发现的吐 谷浑伏埃城遗迹 。 ( 2)属于拓跋鲜卑在内蒙古各盟 的 遗迹有: 呼盟陈 巴尔虎旗完工和新巴尔虎旗札贵诺尔发现的拓跋鲜卑早期墓群, 赤峰市(原 昭盟) 巴林左旗 发现的拓跋鲜卑居民遗址和墓葬 , 乌盟集宁市北二兰虎沟和百灵庙东北 发现为墓群 。 ( 3) 还发现拓跋鲜卑的早期政治中心盛乐城遗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 凉城发现 的拓跋猜 七部的遗物 , 呼和浩特美岱村发 现

14、的北魏初期墓葬 , 北魏都城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及其附近 的墓 葬,北魏北部的军镇遗址等等 。 以上发现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慕容鲜卑的 民族面貌和社会面貌 , 反映出拓跋鲜卑的祖先 从大鲜卑山逐渐向西南移徙 , 经过 “山谷高深, 九难八 阻 ” , 最后始到达 “匈奴之 故地 ” 的 历 程 ( 魏书 序纪 ) , 及其族内社会向前发展 的轮 廓 。 特别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北部的嘎 仙洞发现拓跋鲜卑始祖的石 宝遗址 , 更是对鲜卑考古的一个突破 。 . 匈奴墓葬 一与鲜卑遗 迹的发现 , 不仅有助 于解决北方民族的历史问题 , 而且也有助于解决 北方民族的人种问题 。 近年来有的

15、学者正在根据上述匈奴翔鲜卑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研究 , 试图探索匈奴和鲜卑的人种 。 此外 , 阴山岩画的发现 , 也是北方民族考古的一个重大收 获 。 蒙古人 民共和国境内也 曾发现很多北方民族的岩画。 , 但在我国内蒙古地 区发现还是第 一次 。 据悉现已发现和收集到的数量不少 。 虽然岩画的年代和族属尚待研究 , 但是属于中国 古代北方少牧民族的艺术创造和文化遗存 , 却是可以肯定的 。 值得注意的 是 , 1981年2月1 7日 内蒙古日报 登载盖山林写的突厥人的信息一文 , 报道了作者发现树立在达茂联合旗 西北部突厥墓地上的 石人像及联口县西北岩壁上的突厥岩画 (均附有照片) 。 岩画

16、所画 l图 形 , 与十九世纪末在鄂尔浑河畔 发现的古突厥文 阉特勤碑 碑额的尸 : 图形有类似之处 , 为 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以上所举考古成就虽很祖略 , 但足见北方民族的考古研究已出 现 了建国前所 从未有过的 崭新局面 , 而 且不断地开拓着新的研究领域和取得新 的研究成果 。 (四) 建国以来 , 北方民族史的研究虽然有了很大的成就 , 但由于建国前这方面的基 础薄弱 , , 72 耐建国后的研究仅仅开展了三十五年 , 故目前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很多 , 有待并 垦的学术 “荒原” 也不少 , 即使有些问题业已展开研究 , 但广度和深度也嫌不足 。 主要有: 1 . 匈奴 、 突厥 、 蒙古的族源族属问题 。 关于匈奴的族源 , 现时大体上有下列几种不同的 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