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无论历史与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呢?《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资料链接,关于文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学者,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曾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家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 》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
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朱熹(1130-1200),即文中的“朱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力学体系,也称程朱学派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文体常识,证明 或 补充,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喻证法),道理论证(引证法),举例论证(例证法),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分论点,,中心论点,,,,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据:用来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 三要素,,,学习目标,1.学习“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思想2.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3.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运用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动手标记,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联系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圈画文中的关键语句,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出文章的论证思路(结构层次)提示: 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个别的在文章中间,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课文朗读,虚妄( ) 墨( )守 譬( )如 懒惰( ) 塾( )师 停滞( ) 盲 ( )从 颉( ),,,,,,,,,1.准确注音,一、 字 词 疏 通,wng,m,p,du,sh,zh,mng,ji,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流俗: 停滞: 大儒:,没有事实根据的。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辨别虚假的,去除不合理的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2.正确释义,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引用名言,提出论点二、论证结构,A.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4.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5.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有何关系?,中心论点:,分论点:,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 “学则须疑”),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证明,6.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分两个部分: 一(第1、2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w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二(3—6段)证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3-5):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一、学习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疑——张载 引用名言,提出观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二、理解第三段,1.这段四句话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3.本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举例论证,⑴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⑵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⑶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三、理解第四段,第四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第一层( ①-③)讲道理: 对于“传说”要怀疑,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④-⑤)举例证明: 举“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例子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⑥)讲道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三皇五帝,人们一般以“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但对三皇五帝的具体解释,史籍的记载各不相同,一般认为:“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见《礼纬含文嘉》)传说三皇分别掌管着天、地、人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象征着太阳,人们便尊其为天皇;伏羲氏教会了人们“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主要在人间活动,人们便尊称他为地皇;神农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采撷庄稼,还尝百草,创医学,便被尊称为人皇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见《史记五帝本纪》)他们都是传说中太古时代的几个君主 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亦称有熊氏),他是5000~6000年前北方氏族部落的首领,先后战胜了东方夷人的首领蚩尤、西方羌人的首领炎帝,被四方首领公推为“天子”,统一了天下,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逐渐形成了古老的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文始祖” 颛顼,黄帝之孙他继承了黄帝的统治权,是当时颇为,强大的部落首领 帝喾,黄帝的曾孙,在位70多年,政绩突出,颇得民望 唐尧,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他当上部落首领后,能够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所以,老百姓非常拥戴他 虞舜,颛顼的七世孙,传说他是通过尧“禅让”上位的。
尧在位70年后,因年纪大了,就召开部落联盟会议,讨论继承人的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反映他有德有才,比较合适虞舜上台后,果然不负众望,亲自耕猎,很受人们爱戴四、理解第五段,1.怀疑有哪几个步骤?几个步骤能否调换 ?,2.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怀疑”“思索”“辨别” 三个步骤不能调换,因为三者按人对事物进行辨析时思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调整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正反对比: “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3.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第4段说的怀疑“传说”, 第5段则说怀疑书本,比第4段进了一层这两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4.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侧重点不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承上启下,使论述逐层深入五、理解第六段,1.第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第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②③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⑦⑧⑨⑩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和哲学家笛卡尔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2.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这五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3.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4.第(12)(13)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第(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六、明确论据,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 (3)听说“腐草为萤”;(4)戴震善问; (5)笛卡尔的哲学 道理论据(引用名言):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题型:A.加点字表达效果 B.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是否删去),1.关联词: (1) 人格不是由所听所说形成的,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答:表选择的关联词,表非常肯定的意思,强调劳动和行动是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条件,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答:表转折的词,强调了读书“由厚到薄”的关键是透彻了解,抓住关键,掌握实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 那就会觉得更厚但是,当我们对书本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3)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能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答:表并列的关联词,连接行为及行为的目标,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4)因为他懂得它的道理,所以才得出这个结论答:这是表因果的关联词,强调了得出结论的原因是懂、明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答:“一切”是副词,表范围,修饰学问强调了怀疑精神是做任何学问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例外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答:“也许”是副词,表示一种估计,强调了会出现的某种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虚词(副词): (1)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4)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答:“都”是副词,从范围上起肯定、强调作用,强调每个科学家全都经历“从厚到薄”的过程,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5)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答:“必须”是副词,表肯定,强调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答:“常常”是副词,表频率,强调善于经常怀疑、发问,脑筋才会有问题,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3)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