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05872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页码,1/12 file:/F: 标准管理法律法规大全 信息产业管理与执法 论文. DXLW1200.HT2002-9-15 【原文出处】财政研究 【分 类 名】财政与税务 【标 题】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 【正 文】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为了实现“九五”时期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 济管理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是当前体制改革和建设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方针是基于对 当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客观矛盾的深刻认识,从两者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我们必须 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出发,重新认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提高认

2、识,端正方向。 提出研究广义财政理论体系的命题,目的也正是从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经济 基础与国家职能的辩证关系入手,以生产力结构优化为中心,以生产力要素配置和物质利益分配之间互相协 调为基点,拓展财政科学研究视界,在更广阔范围上重新研究财政理论和政策。我们认为,要使财政理论摆 脱近年来出现的“全盘西化”和“国家分配论”狭窄化这两种倾向的束缚,将其重新置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 学基础上,建立系统科学的分配理论和政策体系。为“九五”时期和21世纪我国财政工作的发展提供新思 路,必须来一次深刻的反思和革命。这里提出初步的设想,向理论界请教。 一、提出“广义财政分配理论”命题的依据 (

3、一)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传统的财政理论提出了挑战。 一、提出“广义财政分配理论”命题的依据 (一)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传统的财政理论提出了挑战。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巨大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 高。然而,经济生活中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要求我们作出科学解释:(1)在国民经济大发展的同时, 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政府多年来力图从财政、货币、 利率、汇率、投资、工资收入等方面强化宏观调控以克服通货膨胀,但效果不明显,难度日益增大;(2 ) 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有所增

4、强,国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但国家财政收支严重失衡,财政的宏观调控 力度不断减弱;(3 )经过多年放权让利,企业自主支配的资金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增长了,但企业生产建 设资金日益紧张,影响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财政收支的平衡,致使财政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 长连续多年不同步;(4 )国民收入增长了,1994年国民收入较之1978年增长了十多倍,国家财政收入中来 自国有企业部分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大于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但作为创造国民收入主体的国有企业却陷入 困境。 种种矛盾现象都给财政经济理论研究提出新课题。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目 标,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新体制作出的总体框架描述和党 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都深刻地提示我们,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之所以严峻,应当从国民经济 运行的深层次上探求原因,从生产力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辨证统一关系中去分析其原因。 在这里首先是要财政学基础理论回答的问题:(1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同资源配置、生产力再生产 规律和财政分配之间的关系;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组织形式的高级化与生产关系再生产及财政分配的关 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和引导各种经济成分更适应生产社会化向大生产发 展,使企业组织形式更适应集约化经营要求的问题。(2)怎样运用市场机制, 自发与自觉相结合

6、来调节社 会消费基金同劳动力再生产和财政分配的关系。财政分配既要保证物质资料再生产的顺畅进行,也要保证劳 动力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就要重新认识财政分配与社会三大基金的内在联系。(3 )财政分配与价格 分配关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分配如何正确引导资源配置,以及财政分配如何配合价格发挥这一作 用?(4)投资分配与财政分配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财政分配对生产建设性投资的制 导关系?如何认识财政对非预算投资的政策引导作用?(5 )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分配的关 系。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增长,既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又要克服其盲目性,但如何建立既能调动中央 和地方、国

7、家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又能统一协调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体制?以上这些问题,涉及到 财政政策与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关系再生产规律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等方面的关系,是财政政策 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页码,2/12 file:/F: 标准管理法律法规大全 信息产业管理与执法 论文. DXLW1200.HT2002-9-15 的基础理论,也是当代财政理论体系必须回答的带根本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研究现实经济运行与财政政 策相互关系。最后,要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如何运用的问题,以促进财政政策体 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新形势要求理论不断更新。财政理论必须在整体上有所 突破,特

8、别对“国家分配论”出现的狭窄化倾向在理论上加以纠正。 (二)新形势要求理论不断更新。财政理论必须在整体上有所 突破,特别对“国家分配论”出现的狭窄化倾向在理论上加以纠正。 “国家分配论”是我国财政学界在50年代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在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公共消费”、 “公共财政”理论影响后,转而从前苏联引进的“货币关系论”发展而来的。它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方面搞 清楚了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另一方面弄清楚了分配关系属于经济基础, 分配方式和分配活动是国家以税收、利润、预算、价格、工资、信贷、利率、汇率、国有企业财务等经济杠 杆和政策手段参与的政务活动,属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

9、经济基础的能动形式;同时也揭示了,财政分配方式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条件下具有特殊的运行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在本质上是“取之 于民、用之于民”的分配关系,是劳动者在安排自身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具体利 益和根本利益之间关系时所进行的社会扣除,不具有剥削性。总之,“国家分配论”阐述的重点是从社会再 生产的中介地位来研究分配方式以及与交换关系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能动作用,并为推进财政理论 发展打下了基础。 然而,研究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关系,并据此进而研究分配、交换中介环节的客观规定性,既是财政学 的难点所在,也是经济科学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所谓的分

10、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 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 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是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1 将财政分配乃至整个分配关系真正作为生产方式的内在要素来研究,为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建立了基 础。 在理论上认识这一点非常困难。财政分配在形式上是通过国家政务活动来进行的,因此,财政分配的 经济性质往往掩盖在它的政治形式之中。改革前,财政预算是制导整个社会分配的基础,一切分配方式都在 财政分配直接制约下,容易使人过分强调财政分配对生产过程的能动作用(有唯意志论的倾向),忽视生

11、产 过程对财政分配的制约关系。改革后,财政分配作用有了变化,预算在社会分配中比重下降,客观上要求重 新认识财政调控国民经济的直接和间接途径形式。然而,社会上仍然习惯用传统观念来看财政分配。反映在 理论上,导致将“国家分配论”作狭窄化的理解和演化倾向,或强调财政分配的独立性,将财政分配脱离社 会分配的整体;或强调财政分配的强制性,忽视财政分配与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强调所谓 非生产性、寄生性和服务性,将财政分配与生产力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脱离开,以为财政分配只是从生产 过程中取走物质资料,忽视了财政对物质资料进行的每一种分配都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从而 难以认识财政分配的客

12、观依据。反映在理论认识和政策主张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掩盖阶级矛盾,掩 盖资本主义财政是第二种剥削手段本质的所谓“公共消费论”、“公共产品论”引入到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中 来,或者按照传统的习惯和观点,将财政局限在预算收支的小框框内,单纯争论比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 政工作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新手段和财政信用等法权形式作为调节全社会优化结构、多层次地调控社会总产品 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作用视而不见。所以,我们认为,在理论认识上必须有新 的突破,特别是要从“多元结构论”、“公共产品论”和狭窄化“国家分配论”等老框框中解放出来,才能 为振兴财政走出一片新天地。 二、“广义财政分

13、配理论”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一)资源配置、物质资料再生产规律与广义财政分配理论。 二、“广义财政分配理论”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一)资源配置、物质资料再生产规律与广义财政分配理论。 1.对价值规律二重内容的理解。 要深入地理解财政分配活动与物质资料再生产规律的内在联系,使财政分配能够符合生产力发展不平 衡性和生产社会化必须要求企业组织的集团化用以适应生产力集约化要求的特点,为优化经济结构服务,必 须从市场经济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价值论的再认识出发。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下才起到基础性作 用的。但什么是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国家依据什么去制约引导它的基础性作用?这需要我们理解和解释“市 广义财政学

14、体系初探页码,3/12 file:/F: 标准管理法律法规大全 信息产业管理与执法 论文. DXLW1200.HT2002-9-15 场机制”。理解市场机制必须首先从价值形成机制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价值规律和社会再生产 规律的科学原理。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基本规律,它在不同生产方式下实现的形式和内涵是不同的。在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它是等量劳动产品相交换,即等价交换规律。当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转化为商 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之后,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是不等价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商品交 换规律就为等量资本换取等量利润(剩余价值)的形式所取代。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即以

15、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主体和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只能是以等价交换为主导,其他分配方 式为补充,兼顾公平与效益,这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首要前提。 从价值与使用价值两重角度理解价值规律,特别是理解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 含义,并将社会再生产规律作为价值规律的实现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狭义地看,价值规律所表述的 是单个商品价值含量的变化规律,即与生产该商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 仅此不能理解“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科学范畴。按中等水平计算,或按先进水平计算,都无法弄清 楚价值量变化规律。理解“社会平均”含义关键不

16、在“平均”,而在“社会”。从广义看,社会劳动是为满 足各种不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因而社会生产也必定多种多样,必定是一个大系统下 的社会分工体系。“需要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全盘的分工。”2 因此,必须按照社会需要已经决定的比例 来进行生产。能够满足需要的生产才能够被社会承认,才是“社会必要劳动”。这里,价值的决定不能从微 观上考察,必须从宏观上考察。因为,“人人都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 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 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3显然, 所谓价值规律就是指,社会总劳动时间必须按照社会需求确定 的比例,分配到不同种类生产劳动部门中去,其量与需要量一致,才能被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单个商 品中所含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才能被确定。凡是为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社会经济形态,都受这一规律 制约。“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 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