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社会主义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04969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2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社会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社会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社会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社会主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库。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单位分门别类地建立领导干部的后备 人才库。领导干部的后备人才库可分为近期 、 中期和远期三种, 各有一定的比例,使领导干部的人选常备不缺,对领导干部的后 备人选进行严格考核和动态管理 。 2. 4 强化管理监督。管理监督是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 伍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领 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和职责要求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通过谈心教育 使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思想的免疫力,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断 增强领导干部的自我约束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加大对 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力度。要坚持平常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

2、 合,通过严格的审计,从质和量的把握上对领导干部的实绩作出 实事求是的评价。要把审计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奖惩使用的根 据。 形成监督合力。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 、 组织 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权力部门监督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3 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制度建设 3. 1 建立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完善干部学习制度,建立干 部学习责任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 通报情况、 研究政策、 部署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定期到党校、 行政学院等培训基地学 习进修制度,坚持党委、 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制度,坚持个人经 常性在职学习制度 。 根据情况需

3、要,针对不同级别、 不同岗位的 领导干部的工作特点进行分类培训。应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理 论学习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学习档案,把 干部脱产进修、 中心组学习、 指定文件书目学习等情况及时记入 本人档案。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试 、 岗位能力考试、 业务知 识考试等考试制度,检查领导干部的学习效果,促进领导干部能 力水平的提高。 3. 2 完善选拔任用制度。严格选人用人的标准,按照 党 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的规定,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 政治标准放到第一位,把是否具有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做到按标准定取舍,按德才选贤能,把那些 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

4、事,肯干事、 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 拔上来。要实行公开选拔 、 竞聘。根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 展程度和工作需要,定期选择一些领导岗位面向社会、 单位公开 选拔、 竞聘,并形成一种制度,使领导能力强的干部能够脱颖而 出。领导干部要能上能下,加大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的力度。 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建立领导干部降 职制度,疏通出口,使一些因能力因素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能够下 去。 3. 3 考核制度。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德、 能、 勤、 绩、 廉五个方面,其中 “能” 是十分重要的方面。要细化考核的内 容,量化标准,对能够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形成能力评价体系, 以此来减少考核中的人

5、为因素,增强考核的准确性。可以通过 民主测评、 考察谈话等形式了解一个干部的能力状况,也可以运 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用一些比较成熟的领导干部能力测评软件, 对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进行电脑测评。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 研究,查找问题和不足,以便更好、 更快的促进领导干部能力的 提高。 收稿日期:2007 - 11 - 07 以 人 为 本 的 社 会 主 义 才 是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王志强1 雄 翔2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 安徽省潜山第二中学 安徽 潜山 246300) 第一作者简介:王志强(1983 -),男,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

6、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对被压迫 阶级的道义上的同情和怜悯或者对美学意义上的 “乌托邦” 、“理 想国” 偏好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的基 础上并根据这种历史规律做出的科学预测 社会主义是人类 物质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 脱离了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意空想,社会主义不再幽 雅而无力。生产力作为社会历史领域中最强大的 、 现实的、 物质 的力量,无可争议的成为支配整个人类历史运动的决定性力量, 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的 “科学” 合法性之基。但是 “科学社会主义” 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科学,如果某种主义获得科学的称谓,而且 仅仅以一种纯粹客观真理 、 不可抗拒

7、的客观规律自居则会制造 一种压迫性话语。那既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传统又是理性形 而上学的颠峰之作,它通向的不是科学的天堂而是 “理性专制” 的帝国。因为 “科学” 的逻辑是决定论的逻辑,而人类社会如果 仅仅遵循一种决定论的逻辑,那么人类就失去之为人类的根本: 没有主体、 没有创造、 没有选择。 “规律-物” 取代 “绝对理性” 成 为至高原则,人被淹没在 “规律-物” 的绝对权威之中,唯一能做 的只是对 “真理” 的 “自觉”,并 “自由自觉” 的成为这种真理得以 实现自身的工具。这无疑是回到了彻头彻尾的黑格尔主义的道 路上。 就像我们历史上所经历的斯大林主义的社会主义一样,“领 袖” 成为

8、“绝对真理” 的颁布者,“国家” 是 “绝对真理” 的现实物 化。并通过精英主义成功的再次让权力流变,“规律物” 的权 威由唯一掌握话语权的政权来实现,由于他们是无法抗拒的规 律的代表,他们便是神圣的权威,所以 “人民” 是自由的,但唯一 应该做的只是服从 。人成为工具,“社会主义真理” 成为目的。 而维系这一切的是虚构整个逻辑的政权意识形态 。这种 “科学 的社会主义” 只是一种狭隘的近代国家主义,一种沦落到把人当 作工具的极端机械的黑格尔主义。它出现在半农奴制的俄国, 并成为这个民族走向现代性的路径毫不奇怪,这符合它的历史 发展阶段。而当人类历史完全进入现代,当现代性最终取得历 史的支配权

9、的时候,这个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和理性形而 上学纠合而成的巨兽无可挽回的被历史抛弃。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其科学性,就是说要尊 重历史唯物主义,尊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尊重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不能超越社会历史阶段,从 “ 善良意志” 出发解释和建 设社会主义。另一个就是社会主义的道德优越性,即注重人的 价值和人的解放。真正自觉的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扬弃历史 上各种形态的对人的异化,无论是神学的还是政治的、 抑或是经 济的异化,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的幸福为自己的目标。这 就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应该坚持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的统 一。离开这种统一,不是走向空想社会主义就是走向专制

10、的理 性主义(国家理性主义或经济理性主义)。 结合我们国家的现实来说,经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这是 追求一切价值的现实基础和必然路径,离开这个基础来谈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来谈社会公正充其量也就是掀起一场新的政治 运动而已,而不可能有任何意义。邓小平同志提出 “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就是 4 - 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实践中对社会主的 理解。只有把生产力放在决定性地位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 会主义,那种仅仅热衷和纠缠于意识形态的 “社会主义” 是一种 伪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生产力被 政治意识形态所篡夺的 “皇位”

11、在这个时代终于得到恢复。这种 对 “正统” 的复归让我们真正的走上了 “现代化” 的道路,我们民 族第一次离现代化如此之近 。 但是如果忽视经济建设和生产力 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生产力或把其简化为GDP作为目标, 就会导致我们的社会重新走向异化的发展,走向资本奴役人,或 资本和权力结合共同奴役人的情况 。 当前中国正处在 “现代性-消费异化”(原生态文明的商业 化、 整个社会生活的商业化)和 “全球化-新殖民主义”(原生态 文明的被同质化或直接覆盖)的双重异化压力下。我们应该如 何面对?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 党中央在2004年提出了 “以人为本” 和科学发展观,正是

12、对这种 挑战的回应。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的 局限性,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 在的一种片面的、 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 不 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 值( 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发展观 “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 “以物为本” 的思想,它 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 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 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 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

13、质文 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 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 、 社会发展,使经济、 社会发展的结果与 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 一。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 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 摈弃了 “ 以意识形态为本” 、“以政治利益为本” 和 “以资本为本” 的异化,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恢复了人的尊严和主体地 位。坚持对科学社会主义科

14、学性和价值型的统一,只有坚持历 史唯物主义的 “以人为本” 的社会主义,才是真理性原则和价值 性原则统一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有生命力、 有创造力的社会主 义,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 收稿日期:2007 - 11 - 09 试 论 高 等 教 育 培 养 什 么 人 、 办 什 么 样 的 大 学 培 养 人 80后 “财富新贵” 的崛起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思考 莫光政 (广西财经学院高教研究所 广西 南宁 530000) 作者简介:莫光政(1964. 12 -),男,壮族,广西永福人,广西财经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和研

15、究。 *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05立项资助项目-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 准号:23)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2月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 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高等教育是 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80后新 一代 “ 财富新贵” 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人才成长的方 向,也给今天的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人带来 诸多的思考。 1 认识80后 “ 财富新贵” 的崛起,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 不论是文化市场,还是经济市场,当许多人还认为还是 “60 后” 或 “

16、70后” 的天下时,“80后” 财富新贵已在不知不觉中浮出 水面,并试图用自己的实力证明新一代的崛起。 “80后” 最初引 人注目,开端于韩寒、 郭敬明等几个生于八十年代的作家,他们 一夜成名,颠覆了传统中国人的成长模式,也让 “80后” 这个概 念广为人知,并发展成为一个个性鲜明的青年群体。 1. 1 “80后” 起源及背景。关于 “80后”这个概念,最先由 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原意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 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后出 生的年轻人。 “80后” 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计划生育政策 加强中的年代,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张扬,富有思想,也善于 接受新事物。这部分人目前大多数还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刚进 入社会仅四五年之久,社会价值尚需做更深层的挖掘,作为一个 群体在公共话语中逐渐成为主流,于是 “80后” 的说法逐渐浮出 来。现在各大市场组织及机构中,活跃着不少8年以后出生的 管理者与创业者,他们虽然同真正的商业精英相比,还存在不小 的距离,不过,他们正在勤奋地努力,逐渐地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