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方棉纺织的历史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01902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方棉纺织的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方棉纺织的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方棉纺织的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方棉纺织的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方棉纺织的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方棉纺织的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方棉纺织的历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土 的棉 毯谈 到 我国 方棉纺织 的历史 钟遐 196 6 年 , 在浙 江兰溪县香溪公社密山大 队 的一座古墓中 , 出土 了一条完整 的棉毯 。 与 棉毯同时 出土的 还有乾道七年(公 元1 1 7 1年) 和淳熙 六年(公 元 1 16 9 年)南宋 梁克家 、 王 炎 、 (虞)允文 、 钱 良臣等具 名的告身 。 根据 兰溪古溪潘氏宗 谱的记载 , 墓主人是 南宋 秘书垂荆湖南路转运使潘慈明夫妇 。 棉毯是 播 慈 明妻高氏 的随葬品 。 潘慈明生于绍兴 三 年(公 元 1 1 3 3 年) , 高氏是潘 的前妻 , 生年大 致相 当 。 这条棉毯 , 毫无疑 问是 南宋中叶 以

2、 前的产品 。 我 国 出土的棉织 品 , 明代以后的较 多 , 明 以前的 , 除新疆 之外 , 其它地区比较 罕见 。 而完整的棉毯 , 还 是首次发现 。 根据资治通 鉴卷二八三记载 : 五代楚王宫 内 “地 衣 (毯) ” “秋 冬用木棉 ”; 元初王祯农书卷十记载 : “夫木 棉为物不蚕而绵 , 不麻而布 , 又代 兼毡毯之用 。”可 见, 棉毯在宋元 以前早已流 行 。 兰溪出土 的棉毯 , 更 以实物证 明了这点 。 这条棉毯 , 经纬纱线条干 一致 , 拉毛均匀 , 它对 于研究我国棉纺织 业 的发展 , 应 是一件 很值得注意 的实物 。 我国长江 流域棉纺 织品 的流行 ,

3、 旧说认 为大约开始于宋末元初 , 从兰溪出土的棉毯 来着 , 这种 说法不 足为凭 , 值 得重 新探讨 。 我国有悠久的植棉历史 。 据史 记 、 汉 第 1 期 书等记载 , 汉代我国部分地区 已经 大量生 产 棉纺织 品 。 至于 汉以前文 献有关棉纺 织品 记载的 , 还有左传和尚书 禹贡 。 左 传 昭十二年和 左传 襄三十年所载 “ 秦复陶 ” 、 “ 使为君复陶 ”的“ 复陶 ”, 日人藤 田丰八以为就 是汉 时 白叠之布或衣 。 此 说论 据尚欠充足 。 尚书 禹贡中 “ 岛夷卉服 , 厥 能织 贝 ” 的 “卉 服 ” 和 “织 贝” 究为何物 , 历来 虽然说法不 一 ,

4、 颇多争论 , 倒很有可能是棉 纺织 品 。 孔传解释说 ,“ 织 , 细拧 ; 贝 , 水 物 ”, 把织 、 贝视为二物 。 郑 玄说 “ 贝 , 锦名 。 诗云 : 成是 贝锦 ”, 说 织 贝是锦名 。 这都未 免牵强附会 。 夏卿同 志就认 为不一定是丝织 品 。 贝 , 绝非实物 , 它与禹贡中 “ 厥能 织文 ” 的 “文”, 同样是 指文 采 。 汉代 我国西 南 、 南方 少数 民族早就 “知染采 、 文绣 ”, 把 棉纺织 品 “织 成文章如绒锦 ”。 织 贝 , 应当是 指织成各种花纹的纺织 品 , 很 可能 就是 汉末 南 方流行的 “五 色斑 布 ” 的前 身 。 以

5、为织 贝就 是棉纺织 品的 , 自古以来 , 曾不乏其人 。 如 , 宋 乐史太平寰宇 记 “ 桂 州古县场 ” 条 , 在讲到 当地 人民以古终 藤 作 布时说 :“ 夏书日岛夷 卉服 , 此之谓也 。” 古 终藤就是棉花 。 南宋蔡沈 书经 集传 不仅 说 :“卉, 草也 , 葛越 , 木 棉之属 ”, 还 把 “织 贝 ” 和 “吉 贝 ”联 系起 来 说:“织 贝, 锦名 今南夷木棉之精好者 , 亦谓之吉 贝 。” “岛夷卉服, 厥 邃织 贝 ”的“卉 服 ” 和 “ 织 89 . 贝 ” , 是前后相呼应 的 。 有人引用 “南海岛夷, 草服葛越 ” 来解释 “ 岛夷卉服 ”, 似属

6、牵强附 会 。 历史文 献上关 于葛越的记载 , 实指会稽 郡的特产 。 如越绝书中 “ 葛山者 , 勾践种 葛 , 使越女织治葛布 ”; 淮南子中 “ 干越 生葛稀 ”, 后汉书 陆续传记陆闲好着越 布单衣 ,“光 武见 而好之 , 自是常救会稽郡 献 越布 ”, 提到的葛布 、 葛稀和越布 , 以及 “ 江 东太末布为白 ” 的太末布 , 都出产 在会稽 , 即所谓 “葛越”。 它不但同 “南海”、“ 岛夷 ”联 系不上 , 而且用以解释 “ 卉服 ” 也不十分确 切 , 更何况 西汉前期 , 我国南方已经有了生产棉 布的可靠记载 。 史记 货殖列传 :“榻布皮 革 千 石 。” 集解引汉

7、书音义 :“ 榻布 , 白叠 也 。” 汉 书 货殖传 :“答 布皮革千 石 。” 注引孟康日 : “答 布 , 白叠 也 。” 榻 、 答音近 , 榻布 当即答 布 , 无疑指的是 同一种东西棉布 。 西汉 及东汉初 , 也有人称答布为都布的 。 如后汉 书 马援传所提到的都布 , 李贤注引东观 汉记日 : 都作答 。 都 、 答同音 , 都布也是 白叠 。 “榻布(答 布)千石 ” (孟康说 :“百二 十斤 为石“ )不 可能是舶来品 , 它是在哪里生 产的 呢?根据现有资料 , 出产在我 国西 南澜 沧江 流域的可能性最大 。 西汉 扬雄蜀都赋 :“其布则细 都 弱折。” 所谓都布 ,

8、前面已经讲到与答布同是 白叠 。 都布产地 , 虽缺乏记载 , 但西晋左 思 蜀都 斌 “布有梭华” , 据李善注引张揖日 :“ 撞华 者 , 树名幢 , 其花柔魏 , 可 织 为布也 , 出永 昌 。” 可见攫华就是棉花 , 直到元代 还有人称 棉花为撞花 的 。 扬雄蜀都赋和左思蜀都 斌所指都布 、 幢华布 , 产 于 同一地区 , 无 疑是 同一种特产 。 橙华布出在永昌 , 都布自 然也是出产在永昌的 。 永昌出产棉布 , 后汉书 哀牢传在记 载永 平十二年 (公元6 9 年)置哀牢 、 博南两 县 , 设永昌郡 时就 说 : 气哀牢)土地沃美 , 宜五 谷 蚕桑 , 知染采 、 文

9、绣 , 厨 粥 、 帛叠 、 兰于 细布 , 织成文章如绞锦 。 有梧桐木华(花) , 绩 以 为布 , 幅广五尺 , 洁白 , 不 受垢 污 。” 晋常 感华阳国志卷四也有类似的 记载 , 还说 到 除哀牢族人 民外 , 上方 、 下方 族人民 “亦 出 (桐) 华布 ”。 桐 、 撞 同音 , 梧桐木华 , 显然 系指棉花枝似桐叶 。 桐华布 , 无疑 也就是 棉布 。 桐华细布 , “织 成文章如续锦”, 无 怪 乎早 为扬雄蜀都赋所标榜 。 汉代永昌郡治 , 在今云南省保安县 境内 。 自从战国时楚将庄跻建立滇国 于滇池 , 秦时 常颊开辟五尺 道由蜀通滇 , 云南与内地的联 系就进一

10、步密切 。 永昌还是通往 东南亚的交 通 要道 。 三国鱼豢魏 略说 :“大 秦道既从海 北 陆通 , 又循海而 南 , 与交 趾七郡外夷比 . 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 , 故永 昌出异 物 。” 华 阳国志卷十说 到永 平十二 年郑纯 由益 州西 部都尉出任第一任永昌太守 , 在他以前 “ l句 时官斯者 , 皆富及 十世 。” 可 见永 昌置郡以前 经济的繁荣和统治阶级剥削的严重 。 永昌之 所 以繁荣 , 固然有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原 因 , 但主要还在于它 同我 国内地 关 系的密 切 。 公 元前二世 纪 , 四川商人 到 印度去 出售 蜀布 、 邓 竹杖 , 有充 分根据可以认 为是经

11、 永 昌境内 去的 。 因此 , 汉代永昌出产的棉布 , 完全有可能大量 地输入内地 。 永 昌所 产棉布 , 汉 以后仍然很 著名 。 晋 郭义泰广 志说 :“木 棉 出交州永昌 。” 末 代以来的文献 也多有记载 , 如周 去非岭外 代答在谈到唐代南诏所产吉贝时说 “ 南沼 所织尤精好 , 白色者朝霞也 。 国王服 自叠 , 王妻服 朝霞 , 唐史所谓 白机吉贝 、 朝霞吉 贝 是 也 ”; 广舆记说云南永昌军民府出缥拼 , 即白盛布 , 坚厚 细密 , 颇类釉 ; 滇海 虞 衡 志也有永昌布的记载 。 可见永昌棉 布源远 流长 , 流传有绪 。 珠江 流域和闽江 流域 , 开始植棉的时

12、间 也 很早 。 汉书 地 理志所载 “粤地 处近 海 , 多犀象毒琅 珠巩银 铜果布之凑 ” 的 “布” 1 9 7 6f 究竟是什么布 , 汉书 南蛮西 南 夷列传武 帝末珠崖太守会稽人孙幸 “调 广幅布献之 ”的 “ 广幅布 ”, 同永昌出产幅广五尺 的桐华布有 无联系 , 这都是值得探讨的 问题 。 三国志在谈到日本风俗时 说 :“ 男子 皆 露纷 , 以木糠招头 。 作衣如 单被 , 穿其 中央 , 贯头衣之 。 所有无与澹耳 、 珠崖 同 。” 这 与汉书 地理 志记载海南岛的风 俗 “ 民皆服布 , 如单被 , 穿中央 为贯头 ”大 致 相同 。 如果三 国志提到的 “所有无 与

13、澹耳 、 珠崖 同 ”也包 括 “ 木糠招头 ”, 那 么 , 孙幸调献 的 广幅布 , 就极有可能乃是幅广五尺的桐华 布棉布 。 周去 非岭外代答说海南岛黎族妇 女 “ 衣裙 皆吉贝 , 五色烂然 。” 资治通鉴卷一 五 九提到木棉 , 胡 三省注 也说 :“ 今所货木棉 , 特 其细紧者耳 。 海南蛮人 织 为巾 , 上出 细 字 什花卉 , 尤工 巧 , 即古所谓 白叠巾 。” 元初 , 我 国著名纺 织家黄道婆从海南岛将新的棉纺 织技术传入内地 , 曾对内地棉纺织技术的革 新和棉花生 产 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这 也进一 步证明海南岛有悠 久的产棉历史 。 三国吴人万震南州异物

14、志说 :“ 五色斑 布以(似)丝布 , 古贝木所作 。 此木熟时 , 状 如鹅毛 , 中有核 , 如 珠殉 , 细 过丝绵 。 人将 用之则治出其核 , 但纺 不绩 , 任意小抽牵引 , 无有断绝 。 欲 为斑布 , 则染之五色 , 织 以为 布 , 弱软厚 致 。” 这 一 记载 , 生动 地描绘 出 棉花的纺织 过程 。 万震曾任吴丹阳太守 , 他 所指的南州 , 虽然泛指整个南方 , 但主要 还 是闽广一带 。 广 州 记也说 :“ (木棉)出交 、 广两州 。” 可以逆料 , 至少三国以前 , 珠江 流 域和 闽江流域的部分地区 , 已经 出产棉花 了 。 李时珍 本 草纲目卷三 十六

15、 “木棉” 条 说 :“沈怀远 南 越志所 谓桂州 出古终藤 , 结实如鹅 毛 , 核如珠殉 , 治 出其核 , 纺如丝 绵 , 染为斑布者 , 皆指似草之木棉也 。” 沈怀 远是南朝刘宋时人 , 宋 书 沈怀 文传附传 , 说他坐罪移广州 , 撰南越志 。 南越志所 述 , 当是 他亲 身的见闻 。 可见广 西东北部与 湖南相交 接的 地方 , 至 少在刘宋时 代 , 已经 种植棉花 。 南越志有关棉花的 记载 , 与万 震南州 异物志颇相类 同 , 只是后者没有指 出具 体的 产地 。 如果两者有直接的联 系 , 那 么桂 州一带种植棉花 , 还可 上溯 到汉 代 。 唐 置桂管经略使于桂

16、州 , 就是南越 志讲到的 出古终藤的桂州 。 因此 , 唐代 “桂 管布 ”, 范 文 澜同志 认为就是木棉布 , 是有充 分根 据 的 。 五代楚国马殷 , 于公元90 0 年攻取桂管 五州 。 马殷在楚国境内提 倡种植棉花 , 楚国 贡 品中的吉贝布 , 也应 当是在 原有桂管布的 基 础上发 展 的 。 联 系到太 平寰宇 记 “ 桂州 古县场 ” 条 “ 理人以古终藤为布 ” 看 , 广西东 北部 从刘宋经唐 、 五代 到末 , 一直都是产棉 区 。 至于 马殷在楚 国境内提倡植棉 , 自然不 能认为仅仅 限于桂管地区 。 综合以 上所述 , 可 以看出五代 以前棉花 在我 国云南 、 广东 、 广西 、 福建等地 , 早已 流传有绪 , 至 少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