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内涵_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00525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农业内涵_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循环农业内涵_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循环农业内涵_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循环农业内涵_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循环农业内涵_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循环农业内涵_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农业内涵_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7卷, 第1期 中 国 农 业 资 源 与 区 划Vol1 27, No1 1, pp4- 8 2 0 0 6 年 2 月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February, 2006 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 尹昌斌, 唐华俊, 周 颖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 要 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循环农业的内涵, 分析了发展循环农业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总结了国内外发 展循环农业的实践和相关的模式, 探讨了我国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领域与路径选择, 提出了

2、加快我国 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与制度安排。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制度安排 发展路径 收稿日期: 2006 -02 -15 尹昌斌为副研究员 唐华俊为研究员、所长 周颖为助理研究员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2004 年 12 月 3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 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0。2005 年 10 月 11 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 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 长方式和健康文

3、明的消费模式 1。 0 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 产品生命周期中延伸产业链条, 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 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 性循环。 一、循环农业的内涵与循环农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 一) 循环农业内涵 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 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 其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通过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 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农 业生物质能资源, 利用生产中每一个物质环节,倡导清洁生产

4、和节约消费, 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 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 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 活环境优美, 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 发展。 因此, 循环农业的最主要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 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通过废弃 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连接等方式形成呈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农业产业 化网络体系, 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

5、较完整和闭合的 产业网络, 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 二)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我国用占世界 6% 的水资源和 10%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1% 的人口。农业为解决食物问题与保障国民 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关键和基础性作用, 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近 70%的人口在农村, 农民 收入增加不快、农村发展缓慢,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有很大差距。农村如何发展、农民如何增收 致富的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特别是近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阶层发展的 不平衡,致使 / 农业、农村、农民0 等 / 三农0 问

6、题日益突出, 迫切需要解决。 温家宝总理在 2005 年 10 月 8 日发表的 / 关于制定 -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 全文) 0 中指出 / 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解决好 -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0。十六届五中全国 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目标和要求, 可以概括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加 强农业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 循环经济的根本特点在于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我国农业

7、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脆弱,农民收入 还很低,农民增收的途径还十分有限。在农业尚未完全摆脱 / 靠天吃饭0 的局面下, 要实现农业资源的永 续利用,必须发展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必将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 三) 发展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巨大的人口和需求增长压力下,水土等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当前,我国农业面临高投 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突 出表现为: 水资源问题突出、农业生产要素污染

8、严重、传统生态农业体系被破坏、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 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3 。传统生态农业体系被破坏,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中断。现代开放 式农业生态系统, 由经过自然选择的人类和现代人工制造的外源物质, 人工选育的农业生物种群, 人工干 预程度很高的农业资源和环境, 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等组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的需要,打破了封闭的 传统农业生态体系,使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中断, 物质能量大量流失, 并造成严重的环境问 题。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粮食生产, 片面强调 / 以粮为纲0, 忽视农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生物多样性, 造成 在粮食收获以后大量的物质不能在牧副渔业中再次循环,形

9、成巨大浪费。 ( 四) 发展循环农业具有天然的优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循环 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类型或模式。其基本思路符合 / 3R0 原 则,即物化资源与废弃污染物的减量化 ( Reduce) 投入或排放、废弃物的多次利用 ( Reuse) 和废弃物的 循环再生 ( Recycle) 。体现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大 众消费绿色化等方面。自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以来, 有学者已总结农业发展的四次类型转变,主要概括为: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

10、业 4。然而,生态农业尽管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由于生产方式 所导致的产量与效益的局限性, 至今仍未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由于高投入、高产 出,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流方式。每一次农业生产类型的转变, 都是由于需求所导致的生产方式或技术方 式的变革。然而, 生态农业技术还不足以引发一次农业革命 4。 要实现新的农业革命, 必须提升农业现代类型。循环农业为现代农业向深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 念,即在具有新质的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实现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低级资源对高级资源的 替代, 以及物质转换链的延长和资源转化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农业产出增长、经济效益提高与农业生产潜 力

11、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从这个角度发展循环农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农业发展升级换代的 要求。其次, 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更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参与整个系 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 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 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再次, 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 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 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 / 天然联系0、农业产业结构的 整体性特征, 正是循环经济

12、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也正是农业产业结构的整 体性特征决定着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协调发展。 因此, 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探索农业新的发展思路。循环经济思想为全面解决 / 三农0 问题 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成为破解 / 三农0 难题和实现可持续 5第 1 期 尹昌斌等: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 发展的战略途径。目前,探索 / 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0 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 用,探讨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提出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与重点领域, 对于加快循环农业发 展,引导农业和农村融入 / 全

13、国经济和社会大循环0 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成和谐社会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探索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有 4 种模式,分别为杜邦的单个企业模式、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德国 DSD 回收再利用体系以及日本的循环社会模式 5,这 4 种模式可概括为点、块、线、面等 4 个特点。 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广泛应用,形成了以下 3 个方面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一是以生态农 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局部循环模式;二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内循环模 式;三是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模式。 ( 一) 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

14、的循环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已有相当成功的模式,也是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的典型代表。我国华 北、东北、西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 发展生态农业都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第一类型是 / 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模式0。这种模式保留了生态农业模式的精华部分,在生 产流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基本思想。通过 / 企业+ 基地+ 农户0 或农民专业协会等 组织形式将农民集中管理, 扩大生产规模,实行 / 种、养、加0 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深入探索农作物秸秆 和动物粪便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并通过将加工业引入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循环链条中,从而延伸

15、 产业链条, 提高经济效益, 带动种养业的快速发展,使原来的生态农业模式得以提升和整合。武汉市东西 湖地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6 、大别山河谷流域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7 、安徽临泉县农民专业协会发展循 环农业模式 8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 ( 二) 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 以农林废弃物资源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在以往任何一种农业经济模式中都没有被列入到整个农业生产 系统的循环路径当中。然而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广泛关注,以及各种生物质能转化技术 的成熟和发展,作为一种有效缓解全球能源危机问题的主要途径,生物质产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以农 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

16、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0 是将生物质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引入到整个 农业生产系统的循环路径当中, 寻求农林废弃物资源, 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综 合利用途径。在整个循环路径的物流中没有废物的概念,只有资源的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 享, 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新疆石河子生态工业示范园模式 9 、沈阳市苏家屯区循环农业生态园区 模式 10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 三) 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模式 从美国生态工业区发展模式中得到启示,借鉴北美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的成功经验, 总结国内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在建设各种生态示范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充分考虑到循环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特点和最终建立农村清洁社区的目标,因此,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第三大类型是 / 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模式0。主要代表有:江苏省赣榆 海洋经济开发区 11 、雁门关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