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小卒--忆白朗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99210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军中小卒--忆白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军中小卒--忆白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军中小卒--忆白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军中小卒--忆白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军中小卒--忆白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军中小卒--忆白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中小卒--忆白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1100 JUNZHO NGXIAO ZU 赵郁秀 军 中 小 卒 忆白朗 曾得鲁迅先生关爱、青睐,被文学史家定为“三十年 代东北作家群” 的十余位作家中, 有两位女性作家被称为 “拓 荒者”(见长夜萤火序言),她们就是鼎鼎有名的萧 红和白朗(当年笔名刘莉,原名刘东兰)。萧红 1942 年 病逝于香港,就在这一年,白朗随同丈夫罗烽由东北来到 延安, 投身到了抗战的烽火之中。 在纪念萧红逝世一周年时, 延安 文学月报刊发了白朗的 遥祭纪念知友萧红 一文,“编者按”是这样写的:白朗是萧红踏上文学之路 的最亲近的女友,又是除萧红之外流亡关外的唯一东北女 作家。 在初识知友萧红的 1933 年,这

2、位“唯一”的东北女 作家就任中共满洲省委地下组织支持的哈尔滨 国际协报 文艺副刊编辑,时年二十一岁。到延安后,她担任过解 放日报副刊编辑。日寇投降后返回东北,1945 年底担任 新创刊的东北日报(辽报前身)副刊部副部长, 1946 年底任东北文艺(鸭绿江前身)主编。白朗 被称为“东北地区第一位女编辑”。 1935 年, 由白朗主编的 国际协报 文艺 周刊停刊, 在结束了“文艺”周刊一文中白朗写到:“抚今追昔、 感慨系之即如为本刊执笔, 诸多作家对 文艺 的支持, 努力撰稿。而我呢,不过是军中小卒,虽然也时或随众摇 旗呐喊,也是幼稚不堪,难登大雅之堂。” 我第一次读到的自称“军中小卒”的白朗的作

3、品,是 195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为了幸福的明天 。 小说根据大连一兵工厂女工赵桂兰舍身保护国家财产的英 雄事迹而创作。 当年东北各地熟悉这位护厂女英雄的大名, 有如今天中国人熟悉雷锋。为了幸福的明天一书多次 再版,还出了朝文、日文版,共发行二十余万册。白朗把 得到的稿费全部捐献,为抗美援朝购买飞机大炮。这是紧 随演员常香玉捐献“香玉”号飞机之后,又一影响较大的 爱国壮举。 当时各种报刊对白朗的作品好评如潮,对她的爱国 行动更是宣传得家喻户晓。特别是东北画报,将白朗 出席国际会议的大幅彩色照片刊登在封面上。白朗身着墨 绿色合身旗袍,颈下别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梅花别针,乌发 梳于脑后,微笑

4、着侧视前方。颇具东北特色的装束、睿智 文人的气质、雍容潇洒的风度,活生生地展现出了新中国 知识妇女可亲可敬颇具魅力的形象。那时我还是一个只有 十七八岁的文学小青年,特别渴望能有机会见到这位大作 家。 上帝有灵,机会到来。朝鲜战争爆发后的 1951 年, 国际民主妇联组织的 “美、 李暴行调查团” 路经丹东去朝鲜, 要在丹东逗留几日。 辽东省有关部门派我去担任随团记者, 我借了一件较新的制服换下供给的旧服装前去报到。我第 一眼便认出了白朗同志。 她中上等个头, 身着蓝色列宁装, 腰系宽带,乌发扣于帽内,如同军人一样威武利落。她热 情地同我握手,说欢迎记者来访。当得知我并非报社记者 而是在省文联工

5、作,又亲切地说:噢,我们是同行,我在 东北文联。我早就知道她是东北文联委员,她的丈夫罗烽 是东北文联副主席、东北文化部副部长。这个调查团的团 长好像是国际民主妇联主席、知名的和平使者、法国物理 学家戈登夫人。调查团还有英国工党领袖费尔顿夫人,副 团长是苏联妇女领袖,好像叫波波娃。还有一位是中国的 妇联副主席刘清扬。我知道刘清扬曾留学法、德两国,是 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 刘清扬年龄较大, 但身材苗条、 清秀, 典型的南方淑女形象。 白朗告诉我,这个团的成员来自十多个国家,观点不 尽相同,邓大姐曾嘱告她要协助刘清扬大姐做工作。她向 我询问了我所见所闻的丹东大轰炸情况。我告诉她,在 4 月的一次大轰

6、炸中,住在三马路的我的同学家里,有两三 记忆 赵郁秀,满族,编审。1933 年 10 月生于丹东 ,1953年入北京中央文 学研究所学习。现任辽宁作家协会顾问、辽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亚洲 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新中国成立前开始文学创作 , 共发表、出版作品近 二百万字。党的好女儿张志新为了明天等获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 书展荣誉奖、省散文一等奖 ,仿佛就在昨天获辽宁文学奖。主编的棒 槌鸟儿童文学丛书小虎队儿童文学丛书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 家出版署优秀儿童图书奖。曾获亚洲儿童文学大会(1997)、世界儿童文 学大会(2006)“特别奖”、“贡献奖”。1993年始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 津贴。 个人被炸

7、死,我亲眼看到镇江山桥下的铁丝网和鸭绿江边路边白果树枝上多 处挂着被炸死者带着黑发的头皮和血淋淋的手脚她一一记下,说我建议 在安东多停留几天,要深入调查、拍照。晚饭时她尚未放下筷子,便被刘清 扬和波波娃喊去开小会了,很晚了还未回房间。后来听说她们到朝鲜后走了 好几个道(省),之后由白朗起草了告全世界人民书发至世界各地,揭 露了“美、李(李承晚)”的残暴罪行,呼吁制止战争,争取和平谈判。 回国不久,白朗受蔡畅、邓颖超大姐委托参加了国际妇联执委会。1952 年 2 月, 白朗又随以巴金为团长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朝鲜进行战地采访, 之后又随祖国慰问团赴朝慰问。这年 9 月,周恩来总理指名要求白朗陪

8、同费 尔顿夫人再度赴朝鲜访问。入冬,白朗以中国妇女代表身份,出席了在奥地 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回归时途经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参观访 问。1953 年 6 月,她又随全国妇联领导去哥本哈根出席了世界和平大会,会 后应芬兰邀请,赴赫尔辛基参加了芬兰国家妇女文化日活动。回国第二天, 又奉命参加了以罗烽为团长的 “归俘工作团” , 赴朝鲜开城处理归国战俘工作。 随后,又以记者身份出席了在板门店举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停战协定签字仪 式。 白朗就是这样, 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保卫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神圣战线上。 她被辽宁人民选举为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又在全国妇女代表 大会上当选为全国妇联执委

9、,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文协理事。她是深受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热爱的代表,是名副其实的具 有国际影响的和平战士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56 年,白朗随周扬、茅盾、 老舍等出席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 的亚洲作家代表大会,会后访问 了缅甸等国。在数年间,白朗六 次奔赴朝鲜战场,多次穿行欧亚 各国。在奔波过程中,白朗在创 作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就是在 这段时间,她写出了金顺、金 喜向普天下的父母亲控诉 等二十余篇特写、散文、随笔、 通讯,发表于东北文艺东 北日报青年报以及苏联 妇女等报刊,其中,她在朝鲜 战场上写的英雄的时代入选 了于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前夕 出版的 辽宁六十年优

10、秀散文选 。 记忆 101100 JUNZHONGXIAOZU 赵郁秀 军 中 小 卒 忆白朗 曾得鲁迅先生关爱、青睐,被文学史家定为“三十年 代东北作家群” 的十余位作家中, 有两位女性作家被称为 “拓 荒者”(见长夜萤火序言),她们就是鼎鼎有名的萧 红和白朗(当年笔名刘莉,原名刘东兰)。萧红 1942 年 病逝于香港,就在这一年,白朗随同丈夫罗烽由东北来到 延安, 投身到了抗战的烽火之中。 在纪念萧红逝世一周年时, 延安 文学月报刊发了白朗的遥祭纪念知友萧红 一文,“编者按”是这样写的:白朗是萧红踏上文学之路 的最亲近的女友,又是除萧红之外流亡关外的唯一东北女 作家。 在初识知友萧红的 1

11、933 年,这位“唯一”的东北女 作家就任中共满洲省委地下组织支持的哈尔滨 国际协报 文艺副刊编辑,时年二十一岁。到延安后,她担任过解 放日报副刊编辑。日寇投降后返回东北,1945 年底担任 新创刊的东北日报(辽报前身)副刊部副部长, 1946 年底任东北文艺(鸭绿江前身)主编。白朗 被称为“东北地区第一位女编辑”。 1935 年, 由白朗主编的 国际协报 文艺 周刊停刊, 在结束了“文艺”周刊一文中白朗写到:“抚今追昔、 感慨系之即如为本刊执笔, 诸多作家对 文艺 的支持, 努力撰稿。而我呢,不过是军中小卒,虽然也时或随众摇 旗呐喊,也是幼稚不堪,难登大雅之堂。” 我第一次读到的自称“军中小

12、卒”的白朗的作品,是 1951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 为了幸福的明天 。 小说根据大连一兵工厂女工赵桂兰舍身保护国家财产的英 雄事迹而创作。 当年东北各地熟悉这位护厂女英雄的大名, 有如今天中国人熟悉雷锋。为了幸福的明天一书多次 再版,还出了朝文、日文版,共发行二十余万册。白朗把 得到的稿费全部捐献,为抗美援朝购买飞机大炮。这是紧 随演员常香玉捐献“香玉”号飞机之后,又一影响较大的 爱国壮举。 当时各种报刊对白朗的作品好评如潮,对她的爱国 行动更是宣传得家喻户晓。特别是东北画报,将白朗 出席国际会议的大幅彩色照片刊登在封面上。白朗身着墨 绿色合身旗袍,颈下别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梅花别针,乌

13、发 梳于脑后,微笑着侧视前方。颇具东北特色的装束、睿智 文人的气质、雍容潇洒的风度,活生生地展现出了新中国 知识妇女可亲可敬颇具魅力的形象。那时我还是一个只有 十七八岁的文学小青年,特别渴望能有机会见到这位大作 家。 上帝有灵,机会到来。朝鲜战争爆发后的 1951 年, 国际民主妇联组织的 “美、 李暴行调查团” 路经丹东去朝鲜, 要在丹东逗留几日。 辽东省有关部门派我去担任随团记者, 我借了一件较新的制服换下供给的旧服装前去报到。我第 一眼便认出了白朗同志。 她中上等个头, 身着蓝色列宁装, 腰系宽带,乌发扣于帽内,如同军人一样威武利落。她热 情地同我握手,说欢迎记者来访。当得知我并非报社记

14、者 而是在省文联工作,又亲切地说:噢,我们是同行,我在 东北文联。我早就知道她是东北文联委员,她的丈夫罗烽 是东北文联副主席、东北文化部副部长。这个调查团的团 长好像是国际民主妇联主席、知名的和平使者、法国物理 学家戈登夫人。调查团还有英国工党领袖费尔顿夫人,副 团长是苏联妇女领袖,好像叫波波娃。还有一位是中国的 妇联副主席刘清扬。我知道刘清扬曾留学法、德两国,是 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 刘清扬年龄较大, 但身材苗条、 清秀, 典型的南方淑女形象。 白朗告诉我,这个团的成员来自十多个国家,观点不 尽相同,邓大姐曾嘱告她要协助刘清扬大姐做工作。她向 我询问了我所见所闻的丹东大轰炸情况。我告诉她,在

15、 4 月的一次大轰炸中,住在三马路的我的同学家里,有两三 记 忆 赵郁秀,满族,编审。1933年 10 月生于丹东 ,1953 年入北京中央文 学研究所学习。现任辽宁作家协会顾问、辽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亚洲 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新中国成立前开始文学创作 , 共发表、出版作品近 二百万字。党的好女儿张志新为了明天等获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 书展荣誉奖、省散文一等奖 ,仿佛就在昨天获辽宁文学奖。主编的棒 槌鸟儿童文学丛书小虎队儿童文学丛书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 家出版署优秀儿童图书奖。曾获亚洲儿童文学大会(1997)、世界儿童文 学大会(2006)“特别奖”、“贡献奖”。1993 年始享受国务院专家

16、特殊 津贴。 个人被炸死,我亲眼看到镇江山桥下的铁丝网和鸭绿江边路边白果树枝上多 处挂着被炸死者带着黑发的头皮和血淋淋的手脚她一一记下,说我建议 在安东多停留几天,要深入调查、拍照。晚饭时她尚未放下筷子,便被刘清 扬和波波娃喊去开小会了,很晚了还未回房间。后来听说她们到朝鲜后走了 好几个道(省),之后由白朗起草了告全世界人民书发至世界各地,揭 露了“美、李(李承晚)”的残暴罪行,呼吁制止战争,争取和平谈判。 回国不久,白朗受蔡畅、邓颖超大姐委托参加了国际妇联执委会。1952 年 2 月,白朗又随以巴金为团长的 “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朝鲜进行战地采访, 之后又随祖国慰问团赴朝慰问。这年 9 月,周恩来总理指名要求白朗陪同费 尔顿夫人再度赴朝鲜访问。入冬,白朗以中国妇女代表身份,出席了在奥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