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支路道路方案设计说明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1797923 上传时间:2017-09-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峰支路道路方案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石峰支路道路方案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石峰支路道路方案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石峰支路道路方案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石峰支路道路方案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峰支路道路方案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峰支路道路方案设计说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重庆市渝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峰支路道路工程方案设计说明一、概述(一)项目背景石峰支路位于重庆市万州区观音岩石峰片区,是石峰还房及周边区域对外联系的通道;修建石峰支路有利于改善交通现状、进一步开发该区域。现我院受重庆市渝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委托对该道路进行方案设计。图 -01 区位关系图(二)规划情况重庆市万州区龙宝组团 I 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石峰支路的各项指标规划如下:道路总体呈南北走向,起点接现状万顺路与商业北路交叉口,途径石峰还房区域,终点接入石峰路。道路总长 720.491m,宽 16m,由 2 车道 8m的车行道、两边各 4m的人行道组成;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 20km/h

2、。图 -02 用地规划图(三)地形及场地情况经现场踏勘,本次设计道路全线分为 3 段,具体情况如下:图 -03 现状水泥路(第 1 段) 图 -04 现状水泥路(第 2 段)第 1 段:全长约 160m, 起点高程 260.7m,车行道宽约 4.7m,路面结构为 C30水泥混凝土,左侧人行道宽约 1.6m,人行道外侧接华西成龙医院围墙,右侧为自2 然地面线。第 2 段:全长约 240m,车行道宽约 8m,路面结构为 C30水泥混凝土,左侧为石峰二期还房围墙,右侧人行道宽约 4m,人行道外侧为石峰一期还房。现状水泥路 200m和 400m处附近路基底面以下,存在 2 条现状排水箱涵,具体尺寸分别

3、为 2m 2m、 2.5m 2.5m,具体高程不详。第 3 段:为新建路段,起点为现状水泥路末端,终点与规划保持一致,现状为自然地形。图 -07 新建路段(第 3 段)设计路段整体地势呈南高北低,高差相对较大,相对高差 42.9 米,平均纵坡为 5.95%。场区无断层通过,无滑坡、地下洞室、泥石流、古墓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四)交通量预测1、 交通量预测及评价根据重庆市万州区龙宝组团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石峰支路周边用地多为居住、商住及商业金融用地。结合周边各地块开发规模及强度,通过交通量生成、交通分布、方式划分及交通分配预测“四阶段法”对石峰支路交通量进行预测。 预测年限分为近期 ( 2

4、015 年) 、 中期 ( 2020 年) 、 远期三阶段 ( 2030 年) ,各阶段预测交通量见表 1-1。表 1-1 石峰支路高峰小时交通量预测预测年份 2015 年 2020 年 2030 年高峰小时交通量( pcu/h ) 218 580 833 石峰支路设计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为 20km/h,基本通行能力为1400pcu/h。对该道路进行车道宽度、交叉口间距、纵坡等参数进行修正,得出石峰支路设计通行能力为 1206pcu/h。结合预测交通量,石峰支路近中远期服务水平如表 1-2 所示。表 1-2 石峰支路交通量饱和度及服务水平预测年份 2015 年 2020 年 2030 年

5、饱和度 V/C 0.18 0.48 0.69 道路服务水平 A级 B级 C级道路服务等级分为 A、 B、 C、 D、 E级,服务水平等级反映道路的拥挤程度。表 1-3 道路服务等级表道路服务等级V/C 运营状态A 1.0 不稳定运行,小意外导致严重堵车2、结论石峰支路道路等级及宽度能满足未来交通出行需求。3 二、设计内容道路工程设计(包括道路平、纵、横、路基、路面等) 。三、设计依据1、数化 1: 500 地形图;2、 重庆市万州区龙宝组团 I 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3、甲方对该道路的定位和意图。四、设计规范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 CJJ 37 2012) ;2 、 重庆市城市道路

6、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 ( DBJ 50-064-2007 ) ;3、 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 ( GB6768-2009) ;4 、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 2006) ;5 、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 JTG D30-2004);6 、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 JGJ 50-2001) ;7 、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 JTJ004-89) ;8、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及标准。五、道路工程(一)设计原则1、严格遵守各专业设计规范,技术标准,充分尊重规划。2、注重道路交通设计理念的研究和应用,综合分析区域规划、道路环境,工程方案应满足交通发展的近、

7、远期要求。3、遵循因地制宜、避免大填大挖,经济合理。4、坚持科学态度,注重低碳环保理念,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二)主要技术标准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指标值规范值采用值(方案一 /方案二)1 道路等级 城市支路2 设计车速 km/h 20 3 圆曲线最小半径m 不设加宽的最小半径250m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70 70 4 缓和曲线 m 20 20 5 最大纵坡 % 12 12/11 6 最小纵坡坡长 m 60 60/90 7 缓和段纵坡 % 3 3 8 竖曲线半径 m (凸型) 一般值 (m) 200 400、 800/300 极限值 (m) 100 凹型一般值 (m)200 极限值

8、(m) 100 9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一般值 ( m) 50 23.97/26.2 极限值 ( m) 20 4 10 路幅宽度 16 米 =4.0+4.0 2+4.0 11 标准轴载 BZZ-100 12 设计荷载 公路级3 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路面14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5 年15 抗震设防 度构造设防(三)平面设计道路平面线型与控规保持一致。(四)纵断面设计综合现状道路情况、自然地形、规划纵坡等因素,对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初步拟定如下两个方案:方案一: 为了使设计道路的纵坡起伏更少, 总体更为平顺, 行驶舒适性更强,拟定总体设计方案如下:以现状水泥路起点标高为设计起点标高进行纵坡设计,并

9、对现状水泥路局部地段纵坡进行适当调整, 全线共设 5个变坡点, 最大纵坡 12%,最小纵坡 1.9%,最大坡长 220m,最小坡长 60m,设计终点标高 303.35m。方案二:为了尽量减少道路施工对现状建筑物及周边结构的破坏,拟定总体设计方案如下: 以现状水泥路起点标高为设计起点标高, 分作 2 段进行设计: ( 1)第 1 段为现状水泥路,保持纵坡不变,按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进行旧路改造;( 2)第 2 段为新建路段,从现状水泥路终点( K0+401.5)开始设计,该路段最大纵坡 11%,最小纵坡 1.28%,最大坡长 210.491m,最小坡长 90m。(五)横断面设计1 、道路路幅形式按规

10、划对道路路幅分幅形式如下:4.0 米 ( 左侧人行道 )+2 4.0 米 ( 车行道 )+4.0 米 ( 右侧人行道 ) 2 、路拱坡度道路车行道路拱横坡采用 2.0%双向直线坡,人行道横坡采用 1.5%单向直线坡。(六)路基设计1、填方路堤应保持基底的强度和干燥,应清除修筑范围内的腐殖土、耕种土、松土以及地面杂草、树根并压实,原地面坑洞应进行回填并压实。路基填土严格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执行。填方地段地面自然横坡度大于 1:5 时,应在斜坡上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不小于 2.0m,并向内倾斜 2%-4%的坡度,当基岩面上覆盖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台阶部位应采用小型机具夯实后再进行分层回

11、填碾压。 对于长期积水地段路堤, 填筑前需放水晒干, 清除淤泥并回填透水性材料。在地表水不易疏干、地表抽水不畅或地下水丰富地段,还需设置排水盲沟;在地下水出露集中且水量较大时,需设置渗沟,将地下水引出路基影响范围。填方边坡坡率:边坡高度高度小于 8m时,坡率暂定为 1:1.5 。2、挖方路基挖方边坡高度小于 8m时,边坡坡率为 1:0.75, 边坡高度大于 8m时, 8-16m按 1:1 放坡,各级边坡间留 2m宽马道。后期根据详细的地勘资料,在施工图设计中,对边坡坡率进行调整。3、支护构筑物局部地段( K0+520-K0+700)外侧为高边坡,为保持边坡稳定,减少道路实施后对外侧用地的影响,

12、初步拟定采用如下两种支护方式:( 1)在边坡坡脚处设置护脚墙。( 2)路基外侧设置衡重式路肩墙。5 (七)路面设计1、 车行道路面结构方案一:由于全线车行道需进行开挖, 故车行道采用沥青混凝土柔性路面, 具体路面结构如下:4cm SMA 0.3L/m 2 乳化沥青粘层油6cm 粗粒式 AC-20改性沥青混凝土0.6cm 稀浆封层20cm 6.0 水泥稳定砂砾上基层20cm 4.0 水泥稳定砂砾下基层方案二:旧路改造段: 拓宽段路面下层采用和现状水泥路相同的路面结构, 上层铺筑沥青混凝土柔性路面,具体路面结构如下:4cm SMA 0.3L/m 2 乳化沥青粘层油6cm 粗粒式 AC-20改性沥青

13、混凝土0.6cm 稀浆封层与现状路等厚 C30 水泥混凝土与现状路等厚 6.0 水泥稳定砂砾上基层与现状路等厚 4.0 水泥稳定砂砾下基层新建路段:路面结构与方案一相同。1、人行道路面结构如下:方案一、二:5cm 人行道透水砖2cm 水泥砂浆结合层8cm C15 混凝土垫层。(八)交叉口设计1、设计原则:( 1)根据规划和实际交通需求分析,交叉口全部采用平交形式。( 2)交叉口交通组织要处理好机动车与行人交通的关系,使行人能安全通过交叉口,同时也减少机动车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 3)交叉口要注意流畅、匀称、美观,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结合部分。2、交叉口处理起点:通过设置沥青路面过渡段使设计道路与

14、现状交叉口。终点:依据控规规定的路缘带转弯半径,在石峰支路与石峰路的规划交叉口处预留开口。(九)涵洞设计本项目所涉及的两条现状排水箱涵均位于现状水泥路基底面以下,故暂不考虑调整其高程;后期根据涵洞详细高程资料及设计方案的选用,在施工图中进一步明确道路排水涵洞的设置。(十)附属设施1、无障碍设计在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导向块材及停步块材。铺装宽度 0.6 米,同时在交叉口、 人行横道设置缘石坡道。 其无障碍设计按 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执行。2、绿化设计道路绿化采用植树框, 框内种草植树, 间距 5.0 米 , 树框石采用 110X10X15青条石。3、路缘石6 路缘

15、石采用 49.5X15X30青条石。4 、栏杆为保证行人安全,在高填方边坡段人行道边缘设置防护栏杆。5、防撞设计在高填方边坡段,路缘石改用防撞路缘石,采用 C30混凝土现浇。(十一)环境工程1、道路平、纵设计中,尽量避免大填大挖对地形、地貌的破坏。2、部分路基采用护脚墙、挡土墙等防护措施,保证边坡稳定。3、做好路基路面的综合排水,沿线取土、弃土尽量少占良田,取土、弃土后还耕或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十二)交通工程:1、交通标志本路段共设置两类交通标志:指示标志和警告标志,共计 6 块。在石峰支路与商业北路、万顺路交叉口,桩号为 K0+6.71 处设置 1 块人行横道指示标志牌;在石峰路交叉口,桩

16、号为 K0+693.10 处设置 1 块人行横道指示标志牌。在桩号K0+10.00、 K0+400.00 处各设置 1 块陡坡 (上坡) 警告标志牌; 在桩号 K0+260.00、K0+530.00 处各设置 1 块陡坡(下坡)警告标志牌。标志的颜色、形状、尺寸、字符及设置地点均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 GB5768-2009)相关条文执行。2、交通标线结合石峰支路等级及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 GB5768-2009)设置规范,本工程道路中心线采用单黄虚线 , 线宽 15cm,施划面积 108.07m2;车道边缘线采用白色实线,线宽 15cm,距离路缘石 10cm,施划面积 216.14 m2。另外,在道路起终点设置人行横道线、直行箭头、标线文字各 1 处,各标线类型、颜色、尺寸、位置等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道路标线均采用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