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职能配置_R_D与增长方式转变_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96953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48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家职能配置_R_D与增长方式转变_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企业家职能配置_R_D与增长方式转变_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企业家职能配置_R_D与增长方式转变_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企业家职能配置_R_D与增长方式转变_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企业家职能配置_R_D与增长方式转变_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家职能配置_R_D与增长方式转变_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家职能配置_R_D与增长方式转变_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卷第1期 2009年10月 经 济 学(季 刊)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Vol19 , No11 October , 2009 企业家职能配置、R 曾世宏,南京大学经济学 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通信作者及地址:郑江淮,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210093 ;E2mail :zhengjh nju. 。本文是南京大学985二期工程哲学社会 科学创新基地 南京大学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 “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 项目(08AJ Y046)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

2、083)的阶段性成果,感谢两 项目对本文研究提供的资助。还应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以及南京大学经济 学院2008级硕士胡小文、 孙竹、 张宁和石硕然为本文模型和计量计算提供的帮助和努力。所有文责由作 者自负。 一、 导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以劳动力、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等要素成 本相对低廉的条件实施了比较优势战略,不仅劳动密集型产业始终作为支撑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而且中国大量的开发区还以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密 集使用吸引了众多的资源消耗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一段时期内 中国经济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其中,以中国市场化和改革开放的前沿 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突出

3、。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基 础,除了本地的制造业迅速发展之外,还以劳动力、资源和土地成本优势, 开展了大量的加工贸易,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制造业资本落户在该地区,在 2003年,该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到全国的近60 % ,这使得该地区经济占据了全 国经济总量的1/ 3以上。 但是,以资源和土地为载体的产业投资在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会遇到资源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74 经 济 学(季 刊)第9卷 和土地数量的限制,经济增长会因此出现徘徊甚至下降。

4、近两年,长江三角 洲经济增长遭遇了高级生产要素投入不足的冲击。例如2005年上半年,长江 三角洲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外资增速都呈现不同程度 的下降,并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在劳动力投入上,长江三角洲地区虽然凭 其制造业规模吸引了从中西部转移过来的大量劳动力,但是却面临着严重的 “技工荒”,甚至陷入“无人造”的危机。据统计,中国7 000万产业工人中, 高级技工仅占315 % ,而发达国家为40 %;在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长江三角 洲16个城市的120万家企业中,技师、高级技工缺口高达68 %;苏州工业园 区和苏州高新区,每年高技能人才需求约3万人,而整个苏州中职类毕业生 每年不

5、到5 000人,高技能人才缺口215万人以上;2在土地投入上,长江三角 洲许多地方工业建设土地指标已饱和,纷纷通过“腾笼换鸟”的办法,将一 部分产业转移到别的地区,以吸引高档次的产业投资,这在一定程度降低了 外资投资的增长速度。可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依赖于生产要素粗放投入的 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 1 参见徐寿松、 姜帆、 姚玉洁,“长三角 蝉蜕 解读长三角地区经济增幅趋缓”,新华网,www. sh. xin2 , 2005年8月2日。 2“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制造 会陷入 无人造?”人民网 华东新闻 2005年6月4日。 3 刘兆恒,“从经济普查结果看外资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江苏省统计分析

6、资料”,第22期,2006年5月 23日,见江苏统计信息网。 4 郑江淮等(2004)。 长江三角洲依赖于生产要素粗放投入虽然获得了GDP的快速增长,但是 本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却受到了挤压。这是因为长江三角洲以其劳动力、 土地和资源比较优势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一方面采取了加工贸易模式, 本土企业置身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如加工组装,即便如此,高 技术制造装备也是从国外进口,另一方面吸引到了许多国际先进制造业资本 的转移,但是,这些投资又主要采取外商独资形式,无论在劳动密集型、资 本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据江苏省统计局调 查,江苏外资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

7、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 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实收 资本占全行业的40 %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甚至高 达8612 %。 3 因此,在生产要素粗放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外资的边际贡献下 降,本土制造业又因产业技术能力和市场终端掌控能力受到外资的限制而难 以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这意味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方式如果要改变生产要素粗放投入的方 式,转变成依赖于本土产业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增长方式,就会面临着既定发 展路径和已有产业技术能力的限制。我们知道,既定发展路径的特征是长江 三角洲各地区制造业结

8、构接近,主导产业雷同,竞争激烈,利润积累有限;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水平普遍很低4。已有产业技术能力的限制主要体现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1期郑江淮、曾世宏:企业家职能配置、R 高新技术引进多而消化更新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 势产业和企业很少,高新技术产品多处于“三来一补”型的低级阶段,附加 值较低,出口效益不高。这种增长方式的副产品就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 比重偏高,造成资源供给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可持 续发展。 因此,长江

9、三角洲经济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如何选择、比较优势战略是 否继续适用、如何改变依赖于粗放投入的增长方式、新的依赖于创新的增长 方式如何启动等都是亟待回答和分析的问题。实际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无非是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方式的变化,是要素投资收益的改变以及要素所有 者和经营者激励的改变。因此,无论战略的选择、政策的制定,还是战略的 执行和落实,既“内生”于相关经济决策者和利益主体的收益状况变化,又 依赖于相关经济决策者和利益主体的执行战略和政策的激励。本文立足于经 济增长的微观主体能动性及其作用过程,从企业家职能配置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企业家职能(entrepreneurship)是

10、一个较为成熟的概念,基于新古典理 论对完全信息和完备市场运行假设,熊彼特(1936 , 1990)将企业家职能定 义为“实施生产要素新组合”,莱本斯坦恩(Leibenstein , 1968)将其定义为 “填补市场空白” (gap 2filling)和“投入补齐”(input2completing) ,奈特将其 定义为“面对不确定性的偏好和承担不确定性后果的能力”,而舒尔茨 (1975)则从经济始终处于失衡状态的角度将其定义为“成功应对经济体系中 发生的其他各种失衡”,即“重新配置资源,以获得各种可观察到的报酬” 。 这些定义使我们认识到企业家职能通常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发动机。企业家 职能从主

11、体能动性来讲又是一种能力,因此,企业家职能又存在一个有效配 置和配置方式选择及转变问题。企业家职能配置如何推动经济增长,企业家 职能配置的转变如何推动增长方式转变,是本文所关注的。 到目前为止,关于技术创新、劳动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再配置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已有了大量的文献,为本文构建以 企业家职能配置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再配置的理论框架提供了依据。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大致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与本文第三部分相关的研究: (一)技术创新 罗默(Romer , 1990)明确地将经济增长的引擎归结为技术进步,但是技 术进步本身是内生化的,它不是“来自天堂的甘露”,而是来

12、自于个人以期获 得利润而不断地对生产要素新组合“指南”的追求。正如琼斯(1998)总结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76 经 济 学(季 刊)第9卷 的,“更好的捕鼠器得以发明和销售,是因为人们愿意为能更好地捉住老鼠而 支付酬金” 。然而,在罗默看来,捕鼠器的发明,或者说技术的进步不依赖于 资本或产出,也不依赖于人口数量和一般劳动力,而仅取决于受过教育的科 学研究人员的数量,因为只有后者才能带来创意。 但是,新技术或新产品对市场规模的依赖以及在较大的市场规模

13、中扩散 或对原有技术和产品的取代过程不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实现的,而是 “踩在别人的脚趾上”实现的。在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预期的 下一期研究越多,下一期研究对有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有技能的劳 动力的工资就越高,又进一步降低了本期研究中排他性知识的垄断租金,结 果是本期研究的积极性又受到进一步打击。因此,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当期或 在有限的时期内,经济陷于无增长的困境 (no 2growth trap)。而打破当前的 增长困境,就是未雨绸缪,对研究开发和劳动力技能进行大量投资,以期待 下一期的迅速增长(Aghion and Howitt , 1992)。 (二)劳动力再配置 斯特

14、恩(Stein , 1997)研究表明,新建企业在边干边学中不仅积累了企 业特定性知识(如已积累起来的消费者群体、市场销售网络 ) , 而且也形成了 产品特定性知识。现有企业难以打垮新建企业的新技术和产品,也难以以较 低的成本生产和销售这些新产品。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新建企业可能因短 期收益较低而陷于困境或失败。如果市场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足够大, 或新建企业的产生呈现出聚集效应(bunching)(Shleifer , 1986) ,或者新技 术和新产品创新呈现出一个较高的速度,新建企业将对现有企业产生冲击、 震荡,这种外部性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新企业建立,最终淘汰现有企业。 创新企业对老企业的

15、冲击还体现在劳动力从老企业向新企业重新配置的 过程。熊彼特(1934)指出,在新企业消灭老企业,或者限制它们的业务活 动过程中,会创造出新的劳动需求,来抵消失业。但是,他悲观地指出,“繁 荣最终意味着迈向生产过程机械化,从而使单位产品所需劳动量必然减少” 。 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可以说,劳动力从老企业向新企业的转移过 程在一定条件下是促进了“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正如一些经验研究所揭示 的那样。Bartelsman and Doms (2000)研究发现总和的生产率增长有很大一 部分是工人重新配置的结果。Foster , Haltiwanger and Krizan (2001)发现,

16、美国制造业19771987年间生产率的增长中34 %归因于新企业的进入, 24 % 是由工人在不同企业之间重新配置贡献的。Lentz and Mortensen (2005a)发 现,丹麦企业19921997年间的总和生产率增长率中2/ 3是由工人从生产率 较低的企业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转移造成的。不仅如此, Lentz and Mortens2 en (2005b)证明了,只有在当期生产率水平能够预测下一期生产率水平的情 况下,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在未来才会成长为较大规模企业,而且工人从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1期郑江淮、曾世宏:企业家职能配置、R 在较少淘汰企业家(或管理者)和以大企业为主的国 家通常离世界技术前沿的距离较远,并且通常是一些穷国;在一个国家离世 界技术前沿较远的时候,非竞争性政策的成本不显著,而当接近前沿时,成 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