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主干知识.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6717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9.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主干知识.(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地理主干知识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 本地形齐全,山区面积广大(2/3) 特点特点 中国地形 中国地势 如何概括中国的地势?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三级阶梯 中国的气候 寒假你选择哪件衣服 ? 一、我国气温的变化及其成因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南北温差大 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原因? 纬度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 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再加上北方 昼长也比南方短,所以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少。 冬季风的影响 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 ,北方距冬季风的源头

2、较近,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 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 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 方小。 我国七月平均气温 夏季我国南北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普遍高温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 夏季,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 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 ,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 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容易散失,所以成为我国夏季 气温最低的地区。 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和指标 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作物

3、的活动积温 把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 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 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 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 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 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东西干湿的差异 二、我国年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原因分析: 1. 海陆位置 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 ,降水多;西北距海遥远,不受夏季风 的影响,降水少 2. 受季风的影响不同 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大 兴 安 岭 阴山 贺 兰 山 巴 颜 拉 喀 山 冈 底 斯 山 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锋面雨带

4、移动的结果 (1)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 撤快,所以造成: 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 多而且比较均匀;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 短,降水少而且集中。 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河流自南往北相继入汛,而 且汛期一般越往北越短。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 因锋面雨带的徘徊停留出现梅雨;七、八月份盛夏 时节又因雨带北进出现伏旱。 (2)我国东部地区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 带北进快,则会出现北涝南旱;若在夏季风弱的年 份,锋面雨带北进偏慢,则又会出现南涝北旱。 干湿地区的划分 降水量 蒸发量 降水量 蒸发量 -气候湿润 -气候干燥 湿润润地 区 800 半湿润

5、润 地区 400 半干旱 地区 200 干旱地 区 200 掌握:年降水量、分布地区、植被、农业特色 三、我国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之一 气候复杂多样 复杂多样的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日温差大 气候特征之二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多种农作 物的生长 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多,不利 于农业发展 受冬夏季风影响,寒潮、台风灾害多 四、我国的气象灾害 、我国河流的基本特征 ()我国河流众多:大小河流5万多条。 ()水量丰富:年径流总量万多亿立方米,仅次于 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居世界第五位。 ()水能蕴藏量

6、大:水力资源蕴藏量约7亿千瓦,居 世界首位。 中国的河流 3.河流 (1)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地区 主要水文特征 主要河流 内 流 河 西北地区 多_河流,河水主要来自 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夏汛 明显显 塔里木河 外 流 河 东东北地区 水量丰富,含沙量小,冬季结结冰 期长长,汛期较较短,有_和夏 汛 黑龙龙江、 松花江 秦岭-淮 河以北 水量较较小,含沙量_,冬季有 结结冰期,汛期较较短 辽辽河、海 河、黄河 秦岭-淮 河以南 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结冰期, 汛期_ 长长江、珠江 季节性 春汛 大 长 流量及季节变化(汛期) 含沙量 冰期 水能 流域的综合开发 : 防洪 航运 发电

7、旅游 养殖 灌溉 四、中国的民族 1.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 中国民族的构成: 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数92,分布 遍及各地。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图) 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壮满回苗维,彝土家蒙藏。 壮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独数回族。 民族数最多,云南独占鳌。 珞巴族 有2300多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 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 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有1700多万 我国农业的空间分布差异 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差异 地区 主要部门主

8、要分布区 东部 地区 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渔业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 西部 地区 畜牧业青海牧区、西藏牧区、新疆牧区和内蒙古牧区 种植业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灌溉农业 北方:旱地 秦岭淮河 南北方分界线 南方:水田 我国农业的空间分布差异 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 产生原因: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 项项目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类类型旱地水田 粮食作物冬小麦、春小麦水稻、冬小麦 经济经济 作物棉花、花生、甜菜棉花、油菜、甘蔗 耕作制度 东东北一年一熟, 华华北平原两年三熟 或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1.农业

9、的分布与发展因地制宜 (1)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_地区,西部 地区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2)主要经济作物优势分布区。 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 作 物 分 布 区 油料作物 长长江油菜带带和黄淮花生区 糖料作物 南方种植甘蔗,北方种植_ 棉花 三大棉区是新疆南部、_和长长江流域 甜菜 黄河流域 中国商品棉基地分布图 黄河流域棉区 长江流域棉区 西北内陆棉区 农业特色 耕作业: 东部季风 区 坝子农业: 云贵高原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 新疆塔里木 盆地和准葛 尔盆地. 河谷农业: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 谷地. 2.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铁路沿线:_、

10、京沪线、_等铁路沿线。 (2)河流 (3)沿海地区:集中了四大工业区:长江三角洲、_、京 津唐、_;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京广线哈大线 流域黄河流域:_的重要工业带 长江沿线:形成了以_、南京、_、重庆等 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能源开发 上海武汉 辽中南 珠江三角洲 哈尔滨 大连 京 哈 线 北京 上海 九 龙 广州 京 沪 线 包头 包 兰 线 成都 宝鸡 昆明 宝 成 线 兰州 乌鲁木齐 焦作 柳州 连云港 成 昆 线 贵阳 株洲 京 九 线 京 广 线 焦 柳 线 线 陇 海 兰新线 京包线 沪杭线 浙 赣 线 杭州 湘 黔 线 贵昆线 长 江 吐鲁番 库尔勒 喀什 湛江 格

11、尔木 拉萨 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 工业业 基地 发发 展 条 件 存 在 问问 题题 发发 展 方 向 辽辽中 南工 业业基 地 丰富的煤、铁铁和石 油资资源;便利的海 陆陆交通运输输;雄厚 的工业业基础础 淡水资资源供应应不足,环环境 污污染严严重;高科技产业发产业发 展不足,工业产业产 品类类型单单一 、技术术落后 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设备 ,提高产产品质质量;调调整工 业结业结 构,发发展第三产业产业 和 高科技工业业 京津 唐工 业业基 地 丰富的煤、铁铁、石 油、海盐盐等资资源; 统统一的电电网;便利 的海陆陆交通;紧紧靠 山西能源基地,并有 输输油管道连连接东东北、 华华

12、北的油田 淡水资资源供应应不足,环环境 污污染严严重;高科技产业发产业发 展不足 积积极发发展高科技产业产业 , 增加产产品类类型,加强技术术改 造;重点放在钢铁钢铁 、石油 化工、海洋化工、电电子、高 档精纺纺和精细细化工方面 沪宁 杭工 业业基 地 工业业基础础雄厚; 技术术力量雄厚;统统 一的电电网;发发达的 水、陆陆、空交通运输输 能源和矿产资矿产资 源缺乏 继续继续 使结结构轻轻型化,实实行 内联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术、新 产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发,开拓国 际际市场场 珠江 三角 洲工 业业基 地 毗邻邻港澳,邻邻近东东 南亚亚,多侨乡侨乡 ,可利 用外资发资发 展工业业; 水、陆陆、空运输输便利 能源和矿产资矿产资 源不足 调调整产业结产业结 构,促进产进产 业业升级级;加强区内各城市 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 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规划 与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