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数字高程模型第九章-DEM数据组织与管理讲述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4812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理工大学数字高程模型第九章-DEM数据组织与管理讲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太原理工大学数字高程模型第九章-DEM数据组织与管理讲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太原理工大学数字高程模型第九章-DEM数据组织与管理讲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太原理工大学数字高程模型第九章-DEM数据组织与管理讲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太原理工大学数字高程模型第九章-DEM数据组织与管理讲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原理工大学数字高程模型第九章-DEM数据组织与管理讲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理工大学数字高程模型第九章-DEM数据组织与管理讲述(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9.1 概述 9.2 DEM数据模型 9.3 DEM数据结构 9.4 DEM数据库管理 F 概述 F 概述 空间数据模型 p 对空间对象及其关系的描述; p 根据空间对象与应用有关的目标 的需要而对空间对象的一种提取; p 是空间数据组织和空间数据库设 计的基础; p 属于概念层次的空间对象语义描 述,具体表达要按一定的结构对 空间数据进行组织。 F 概述 GIS中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 p 从认知角度 p 从表达上 基于对象的模型 基于网络的模型 基于场的模型 矢量数据模型 镶嵌数据模型(栅格数据模型) 组合数据模型 F 概述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基本原则 适用性 满足主要用户的需 求,并充分兼顾

2、潜在用 户的需求 F 概述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基本原则 适用性 快速显示和查询, 保持正常运行,可以及 时提供数据产品 运行性 F 概述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基本原则 适用性 能对数据库中的数 据进行增加、修改和删 除,方便地扩充和进行 数据更新 运行性 更新性 F 概述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基本原则 适用性 保证与其它基础地 理信息产品的相关性, 使数据库在数学基础、 坐标系统以及产品一致 性方面相关 运行性 更新性 相关性 F 概述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基本原则 适用性 与其它数据库系统 兼容,可以共享或相互 交换数据 运行性 更新性 相关性 相容性 F 概述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基本原则 适用性 采用科学

3、的技术手 段,使系统保持一定的 先进性 运行性 更新性 相关性 相容性 先进性 F 概述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基本原则 适用性 与原始资料一致, 数据质量可靠,数据标 准、规范 运行性 更新性 相关性 相容性 先进性 高质量 F 概述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基本原则 适用性 除了基本的数据体 外,有完备的元数据内 容 运行性 更新性 相关性 相容性 先进性 高质量 完备性 F 概述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基本原则 适用性 有严密的权限控制 机制 运行性 更新性 相关性 相容性 先进性 高质量 完备性 安全性 9.1 概述 9.2 DEM数据模型 9.3 DEM数据结构 9.4 DEM数据库管理 F DEM数据

4、模型 镶嵌数据模型 基本思想:空间对象可用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网络 来覆盖和逼近,或者说用在二维区域 上的网络划分来覆盖整个区域。 分类: 不规则镶嵌模型 规则镶嵌模型 F DEM数据模型 规则镶嵌数据模型 用规则的小面块集合来逼近不规则分 布的地形曲面。 构造方法: 基本原理: 用数学手段将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划分, 把连续的地理空间离散为互不覆盖的网格, 然后对网格单元附加相应的属性信息。 F DEM数据模型 规则镶嵌数据模型 正方形模型正三角形模型正六边形模型 优点: 其数据结构为二维矩阵结构,格网单元表示二维空间 位置,利用数学公式访问方便,算法多且成熟; 具有隐式坐标,不需要进行坐标数字化。

5、 F DEM数据模型 规则镶嵌数据模型 正方形模型正三角形模型正六边形模型 缺点: 不管地形变化复杂还是简单,均采用相同的结构,导 致数据冗余而给数据管理带来不便。 F DEM数据模型 规则镶嵌数据模型 格网栅格点栅格 F DEM数据模型 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 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模型 9.1 概述 9.2 DEM数据模型 9.3 DEM数据结构 9.4 DEM数据库管理 西南角坐标 (x0,y0) F DEM数据结构 规则格网DEM数据结构 1. 简单矩阵结构 (1)数据头: 一般包括定义DEM西南角起点坐标、坐标 类型、格网间距、行列数、最低高程以及 高程放大系数等内容; (2)数据体: 按行

6、或列分布记录的高程数字阵列。 数 据 头 文件格式例图示 列数15 行数25 西南角格网单元纵坐标 x0 12345.0 西南角格网单元横坐标 y0 54321.0 格网间距10 无效数据区域值-9999 数 据 体 按行排列的DEM数据体 12,13,14,15,16,36 22,25,30, ,23 格网间距 行 25 23列15 F DEM数据结构 规则格网DEM数据结构 2. 行程编码结构 对于一幅DEM,常常在行(或列)方向上相邻的若 干点具有相同的高程值,因而从第一列开始,在格网单 元数值发生变化时依次纪录该值以及重复的个数,应用 时可利用重复个数恢复DEM矩阵。 基本思路: DE

7、M: 第i行 结构:行号i行 13452689107 22222422252526262626 (22,3) (24,1)(25,2)(26,4) F DEM数据结构 规则格网DEM数据结构 3. 块状编码结构 行程编码方案从一维到二维的扩展,采用方形区域 作为记录单元,每个记录单元包括相邻的若干栅格。 基本原理: p 记录单元的初始位置(行、列号); 数据结构: p 格网单元高程值; p 方形区域半径。 F DEM数据结构 规则格网DEM数据结构 3. 块状编码结构 各个单元组为( 1,1,11,3),( 1,4,12,3),( 1,7,13,3),( 4,1,12,6),( 4,7,13,

8、3),( 7,7,14,3) 123546789 12 12 12121212 14 14 14 9 12 12 12121212 14 14 14 8 12 12 12121212 14 14 14 7 12 12 12121212 13 13 13 6 12 12 12121212 13 13 13 5 12 12 12121212 13 13 13 4 11 11 11121212 13 13 13 3 11 11 11121212 13 13 13 2 11 11 11121212 13 13 13 1 F DEM数据结构 规则格网DEM数据结构 4. 四叉树数据结构 首先把一幅图象或

9、一幅栅格地图(2n2n,n1)等分 成4部分,逐块检查其栅格值,若每个子区中所有栅格 都含有相同值,则该子区不再往下分割,否则,将该区 域再分割成4个子区域,如此递归地分割,直到每个子 块都含有相同的灰度或属性值为止,称为自上往下(Top to Down)的四叉树 。 基本思想: 四叉树也可自下而上(Down to top)的建立,即从底 层开始对每个栅格数据的值进行检测,对具有相同灰度 或属性的四等分的子区进行合并,如此递归向上合并。 F DEM数据结构 规则格网DEM数据结构 4. 四叉树数据结构 用四叉树的方式组织数据,但并不以四叉树方式存 储数据。也就是说,它不像常规四叉树那样存储树中

10、各 个结点及其相互间关系,而是通过编码四叉树的叶结点 来表示数据块的层次和空间关系。所说的叶结点都具有 一个反映位置的关键字,亦称位置码,以此表示它所处 位置。其实质是把原来大小相等的栅格集合转变成大小 不等的正方形集合,并对不同尺寸和位置的正方形集合 赋予一个位置码。 线性四叉树编码: F DEM数据结构 规则格网DEM数据结构 4. 四叉树数据结构 A NW 0 SW 3 SE 2 NE 1 N WE S 0 32 1NE 1011 12 SW13 NE131 NW NE SE SW 0 1 2 3 NW NE SE SW 10 11 12 13 NW NE SE SW 130 131 1

11、32 133 原始DEM及其象限编码 四叉树分割 四叉树 F DEM数据结构 不规则三角网DEM数据结构 F DEM数据结构 不规则三角网DEM数据结构 1. TIN的面结构 在基本链表结构基础上增加用来描述三角形之间拓 扑关系的数据,一般由三个表组成:坐标表、三角形顶 点表和邻接三角形表。 基本思想: 由于存储了三角形之间的邻接关系,TIN内插、检索、 等高线提取、显示以及局部结构分析都比较方便。 最大特点: 存储量较大,而且在TIN的编辑中要随时维护这种关 系。 不足之处: F DEM数据结构 1. TIN的面结构 No. 1 2 3 4 坐标表 No. 1 2 3 4 三角形表 No.

12、1 2 3 4 邻接三角形表 6 1 5 4 2 3 不规则三角网DEM数据结构 F DEM数据结构 2. TIN的点结构 由坐标文件和三角形顶点的邻接指针链组成。 基本组成: 存储量小,编辑方便,但三角形及其邻接关系需 实时再生成,计算量比较大,不利于TIN的快速检索和 显示。 基本特点: 不规则三角网DEM数据结构 F DEM数据结构 2. TIN的点结构 NO.P 11 24 37 4 坐标表 12345678910 No.265361462 邻接指针链 6 1 5 4 2 3 不规则三角网DEM数据结构 1 2 3 45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e10 F

13、 DEM数据结构 3. TIN的点面结构 在点结构基础上,增加组成三角形三顶点的数表。 基本组成: 存储量与面结构的大致相当,编辑、显示水体比 较方便,但由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是隐式的,检索与 内插效率不太高。 基本特点: 不规则三角网DEM数据结构 F DEM数据结构 3. TIN的点面结构 No.XYZP 11 24 37 4 坐标表 12345678910 No.265361462 邻接指针链 No. 1 2 3 4 三角形表 不规则三角网DEM数据结构 6 1 5 4 2 3 1 2 3 45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e10 F DEM数据结构 4. TIN

14、的边结构 从组成整个TIN模型的所有三角形中,抽取其不重 复边集组成,数据结构由边的两个顶点以及与之关联的 两条边表达。 基本原理: 分布在当前边两侧; 关联边满足条件: 关联边与当前边的夹角最小; 关联边顶点不重复。 基本特点: 存储量比较小,适合等高线提取,但编辑、内插以 及检索不太方便。 No.V1V2E1E2 e112e2 e223e4 e326e2e4 e436e2e6 TIN的边存储结构 不规则三角网DEM数据结构 6 1 5 4 2 3 1 2 3 45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e10 F DEM数据结构 5. TIN的边面结构 重点在于刻画三角形边和三角形面之间的拓扑关系 ,一般由边表和邻接三角形表组成。 基本思想: 存储量最大,在检索、等高线提取等方面比较方 便,但不利于动态更新和维护。 基本特点: No.左 右 V1V2 e1112 e2223 e31226 边表 No. T1T2T3 152 231 342 三角形表 不规则三角网DEM数据结构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