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0 教育观察 心理学视野下的无意视盲现象 景永昇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省710062) 摘要当观察者专注于某个活动时会很少注意到周围其它的事物, 这种现象称为无意视盲 文章从经典实 验、 内隐知觉以及无意视盲的应用三方面入手简要介绍和分析了无意视盲现象最后做出展望, 今后的研究应倾 向于情境实验以更好的指导人们的生活 关健词无意视盲内隐知觉心理学 景永昇心理学视野下的无意视盲现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会遇到这种现象:在大街上行走 时没有注意到迎面而来的朋友;在电影院寻找自己的座位时没 有看到对面向自己招手的朋友等这种令人发窘的现象非常普 遍,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又不免会产生一种好奇和诧异的 心理Mack 和 Rock 把这种现象称为 “无意视盲” , 指出 “由于观 察者实际上在注意其它的刺激对象,并未注意当前刺激而出现 知觉不能、 视而不见, 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无意识盲 其实, 这一 现象早在古代即已被善于观察的人们所发现古希腊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曾论述了当人们在沉思、惊讶或听到某个巨大声响 的时候,会对眼前的事物无所察觉的现象William James 也在 其著作 《心理学原理》 中引述了古代哲人对于专注冥想能够消除 肉体痛苦的体验。
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无意视盲做一介绍和 分析 一、 经典实验 Simons 和 Chabris 设计了一个经典的视频实验证实了无 意视盲现象 实验者提前制作两个简短的录像 一个录像上呈现 的是两组身穿白色或黑色球衣的运动员在相互传球;另一个录 像上制作的是一个穿黑猩猩衣服或撑伞的妇女出现两段录像 经过透明处理后叠加在一起同时呈现在显示屏上 实验进行时, 要求被试执行数数任务, 或者数白队队员的传球次数, 或者数黑 队队员的传球次数在 35 秒的时候, 有个穿着黑猩猩衣服的人 或撑伞的妇女出现, 他或她径直走进了人群中间, 从一边走到了 另外一边 当实验结束后, 在被试报告过白队或黑队的传球次数 后, 问被试是否看到了异常的东西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在 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有 35%的观察者报告没有注意到那个妇女, 有 56%的观察者报告没有注意到 “黑猩猩” 二、 内隐知觉问题 内隐知觉是一种阈下知觉 (subliminal perception ) , 即低于 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很多的无意视盲实验都反映了 一个有趣的结果:没有注意到非预想刺激的参与者的计数正确 率低于觉察到的参与者。
但是让这些参与者进行迫选时, 选择的 正确率又大于随机猜测率这可能说明参与者无意识知觉到了 非预想刺激, 并且由于没有有效地排除掉而受到了它们的干扰 另外,有研究者在盲视病人或忽视症患者身上也发现了大 量与无意识加工相关的证据:尽管病人无法报告出损伤视野区 域内呈现的刺激或任务,但对该客体的特征甚至意义却有一定 的内隐加工也有研究者发现未被注意到的刺激能够引起与背 景物体分割有关的神经活动, 表明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同样经历 了早期的低水平加工 因此, 可以说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觉察到非预想刺激, 只是 觉察到的参与者将它归为与目标任务无关的刺激排除掉;没有 觉察到的参与者很有可能是在无意识水平上知觉到了,只是没 有足够的注意资源将其加工到意识层面而有效地排除掉,而影 响了他们当前的任务活动 三、 无意视盲的应用 无意视盲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有时候它甚至会造成 伤害性的事故很多研究者致力于无意视盲的模拟实验例如, Haines 在他的一个研究中创设了模拟飞行的情景所有经过专 业训练的飞行员驾驶着模拟飞行器,相关的驾驶信息通过挡风 玻璃直接呈现驾驶员的眼前 研究者假定, 当把信息直接呈现在 驾驶员眼前时会降低他们犯错误的概率,因为他们可以同时看 到操作信息和舱外的情况。
但是在飞机着陆的过程中, 还是有一 些驾驶员试图将飞机停降在别的飞机已经占据了的跑到上当 将这个结果呈现给这些驾驶员时, 他们都很吃惊 他们报告说他 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跑到上有任何障碍 换句话说, 尽管 他们一直在向前看, 但他们还是没有看到别的飞机 这只是在模 拟情境中的结果,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真实情境中, 那后果真是 不堪设想还有诸如汽车驾驶模拟实验等研究都证实了无意视 盲确实存在 现在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控制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 生, 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因事故因此, 能否建立一个无意视盲预 测模型来预期和控制无意视盲的发生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 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耿海燕.蔡文菁.不注意视盲的实验研究综述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2). [2] 李会杰.陈楚侨.注意捕获的另一扇窗户———无意视盲 [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4). [3] 李会杰.沃建中.刘涵慧等.刺激类型及表征关系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J] .心理学报. 2007.39(6).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