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4000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华师大版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华师大版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华师大版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华师大版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讲解(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年标准像 中年标准像 民间画像 宫廷画像 朱元璋容貌之谜 朱元璋的两张画像为何形态各异?在民间有个传说 故事。相传朱元璋登基后,诏传天下丹青妙手,为自己 画像。第一位被召进宫的画师,对坐在龙椅上威风凛凛 的朱元璋,悉心描摹,画得惟妙惟肖,不但形似而且神 似:黑黑的大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颧骨突出, 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大鼻子,粗眉毛,一 对眼晴鼓鼓的,放射出冷酷凶狠的光芒。朱元璋看后, 龙颜大怒,双手将腰间的玉带直往下按,据说这是朱皇 帝要杀人的习惯性动作。画师吓得魂不附体,也不知出 了什么差错,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口中连声说:“皇 上圣明,皇上圣明!”只听得朱元璋大吼一声:“

2、来人, 给我拖出去!”就这样,画师被砍掉了脑袋。 第二位画师被召进了宫里,画得更加用心,将朱元璋 的像画得惟妙惟肖,但同样被拖出去斩首了。 第三位画师很聪明,他悟出了前两位画师被杀的奥秘 ,在描摹时只是脸型的轮廓有些像朱元璋,但却画得满脸 和气,在慈祥仁爱中,又显得威严沉稳。朱元璋看后,龙 颜大悦,重赏了画师,并诏谕将这幅画像摹写了许多本子 ,分赠给诸王和公主。 另据明史本传记载: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 ”。应说这是一副奇特古怪,长相不雅的容貌。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1)直接原因: “开河” “变钞” (2)根本原因: 元朝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 迫。 醉太平 堂

3、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一、红巾军起义与明朝的建立 红巾军起义的发展过程 “高筑墙”是为了坚守既得的城镇,建立稳固的 根据地。 “广积粮”是实行屯田,自给自足,不致加重百 姓的负担。 “缓称王”是不忙着称王,以免树大招风,不表 示自己起事,不在图一己的名利,而是一支为民伐罪 的仁义之师。 朱元璋利用元朝军队被刘福通红巾军打的晕头 转向的时机,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吸收李善长 、刘基、朱升充当谋士,并采纳朱升“高筑墙、广 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力不断

4、壮大。 明朝建立明朝建立 时时 间: 间: 13681368年年 都都 城: 应城: 应 天天 建立者:建立者: 朱元璋朱元璋 年年 号: 洪 武号: 洪 武 姓名: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字国 瑞,后又改现名。) 籍贯: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 庙号:(明)太祖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 功高皇帝 生卒:1328年1398年(71岁) 在位:1368年1398年(31年) 后代:26子18女 v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 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而已 。” 明史纪事本末 二、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朝

5、初年社会经济衰 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的局面。 (2)朱元璋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知道官逼民反的 道理以及农民起义的力量。 (3)朱元璋出身农民,知道下层农民的疾苦。 思考: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经济 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鼓励开荒。 v针对当时荒田多的情况,令农 民自由垦荒。 v招抚流亡,鼓励流民返乡。 v洪武三年明太祖下令北方郡县 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 除三年租税。后来又规定洪武 二十七年以后开垦的荒田,全 不征税。 田主与佃农的劳动生活 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 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 官给牛及农具者额外垦荒 者永不起科。 明史 食货志 田制 1. 复兴农业

6、 第二,推广屯田 民屯(移民屯垦) n 为改变明初长期战争以后人口 分布不均的情况,同时也为了 发展经济,明政府组织了大规 模的移民运动。 n 对于移民,政府提供耕牛、种 子和路费,免去赋税三年。 第三,兴修水利 明初,政府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 广西的灵渠 、四川的都江堰等,都曾在洪武年间先后修复。 1395年(洪 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 陂渠堤岸5048处。 明代运河水坝 明代北运河水闸 第四,推广经济作物, 引进高产农作物 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超 过前代,除水稻等粮食作 物外,桑、麻、棉等经济 作物种植广泛,尤其是棉 花,已在全国普遍载种。 从

7、国外引进玉米、甘薯、 烟草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也是明代农业的一个特色 。 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 五亩至十亩者,载桑、麻、木棉 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载桑 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匹 ,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 各一匹。 明史 食货志 赋役 单位:万顷 单位:万石 1371年1374年重新开发的耕地面积 单位:万顷 13681393年全国总耕地面积 粮 食 产 量 对 比 图 元、明两代耕地、粮食产量对比 2. 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苏州、杭州为丝织业中心 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制瓷业的中心 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 郑和七下西洋(和平的商业贸易) 胡惟庸(

8、?1380年 ),凤阳府定远县(今属 安徽)人。 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 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 、宁国知县、吉安通判、 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 ,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 年七月,任右丞相;约至 十年进丞相。位居百官之 首。 “胡惟庸案 ” 三、明朝前期的政治建设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秦朝 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隋、唐、宋各朝因袭此制,其 间虽然不乏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的小人。现在我朝 罢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彼此相互制约和抗衡,而诸 事皆由朝廷总揽。后代子孙做皇帝,都不许再行设立丞 相。臣下胆敢奏请设立的,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 死。”。 皇明祖训 洪武十三年

9、(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 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 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 制度不复存在。 废丞相废丞相 v春明梦余录卷二五 v“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 千二百九十一事”。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 “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 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洪武十三年(洪武十三年(13801380),设置四辅官。),设置四辅官。 洪武十五年洪武十五年(1382)(1382),设置殿阁大学士,设置殿阁

10、大学士 。 明 殿 阁 大 学 士 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 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 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 此时阁臣,品位比较低,且不置属官,不得干此时阁臣,品位比较低,且不置属官,不得干 涉诸衙门执掌,诸衙门奏事也不得相关白,阁臣仅涉诸衙门执掌,诸衙门奏事也不得相关白,阁臣仅 备顾问而已。备顾问而已。 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仁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

11、票拟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票拟 逐渐成为制度。逐渐成为制度。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 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 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 于章奏,叫批红。 内阁内阁 皇帝(司皇帝(司 礼监)礼监) 内阁内阁司礼监司礼监通政司通政司 票拟票拟 批红批红 内阁职在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即以票拟之权, 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 方。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方。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

12、是 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明代的“三司” 全称简称职能 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司掌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狱 都指挥使司都司掌军政 锦衣卫 锦衣卫原为皇帝亲军侍卫,初名仪鸾司,是替 皇帝掌理仪仗的机构.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 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统属有将军 、力士、校尉等官卒约一千五百人。卫属机构有南 、北镇抚司。南镇抚司掌管卫中刑名和军匠事务, 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奉皇帝令查办的各种案件) 。由于镇抚司对审讯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 弄得是非颠倒,怨声载道。 明朝的特务机构 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 纹。印面篆刻“锦衣卫印

13、”, 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 ”。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 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 (公元1382年),专门从事 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 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 始终。 印面边宽11.5厘米、印 面厚1厘米、通高4厘 米 明朝的特务机构 东 厂 1420年(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立即在东安门( 今东厂胡同)设置了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 大好大恶”的事。朱棣怕外臣徇情面,不能及时把实况向 他汇报,于是特命他的亲信太监做东厂的提督。从此由太 监提督东厂,就成了明代特设的制度。东厂设立后,太监 有了随意逮捕、刑讯朝野臣民的特权。 为了平衡厂和卫的权势,朱棣一面令东厂所属的人

14、员 ,由锦衣卫调充,同时又赋予提督东厂的太监,有监视锦 衣卫的权力,使厂卫相互倚赖,不敢有违朱棣的意旨,成 为他实行特务统治的工具。 明朝的特务机构 西 厂 成化初,宪宗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又特设西厂,令太 监汪直提督。汪直易服私访,用锦衣百户韦英做心腹,“ 屡兴大狱”。西厂所辖缇骑比东厂还多一倍,自京师内外 到大河南北,缇骑到处寻衅滋事,就是亲王府也难幸免。 民间斗鸡骂狗一类琐事,也在他们缉拿拷索之列,弄得人 心惶惶,不可终日。 明朝的特务机构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 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 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

15、见。厂卫特务 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锦衣卫与东厂等,简称为厂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 院、大理寺这三个办理刑狱衙门之外执掌“诏狱”的特务机 构。 因为这里恣意缉捕、刑讯“杀人而不丽于法(不遵守 明刑律)”,朝野臣民,只要“一入狱门,十九便无生理 ”,冤狱累累,因此被人们称做“冤窖”。 明朝的特务机构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初名臣宋濂像 (宋)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 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 “诚然,卿不朕欺。” 明史卷128宋濂传 明初特务侦察无所不在 帝使画工(宋)讷图其像,危坐有怒色。明日入 对,帝问昨何怒。讷惊对曰:“诸生有趋踣者, 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讼耳。且陛下何自知之 ?”帝出图。讷顿首谢。 明史卷137宋讷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