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7 诗三首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933756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7 诗三首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7 诗三首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7 诗三首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7 诗三首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7 诗三首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7 诗三首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7 诗三首 新人教版必修2(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 诗三首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 诗人。他的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 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陶渊明(365427),一说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陶渊明的作品现存的有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韵文2篇 。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二、作品背景 本课学习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这个时期,诗歌、散文、辞赋、骈 文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诗的大发展时期。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 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

2、求前程 ,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 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个时期。这些诗歌, 篇幅长短不定,主要抒写士人失意飘零之感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 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 的思想情绪,从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世风没 落的时代面貌。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东汉以后,文人开始仿制乐府,至建安,此风渐盛。这些乐府诗体 制较为自由,多为长篇,如曹操存诗二十一首皆为乐府诗。曹操的 诗一扫两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腐朽诗风,而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 容,其中绝大部分或描述丧乱时代兵祸的惨状,或书写对苦难人民 的深切同情,或表现自

3、己的政治理想与宏伟抱负。 生活在东晋后期的陶渊明是两晋诗坛的重要诗人。在士节不振 、玄风煽炽的时代环境之下,陶渊明以其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格和旷 逸清真、质直淳朴的诗风,跻身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列。魏晋以来 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陶渊明的诗歌内容与东晋时期的 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 腐败。故而诗人抛弃官场,毅然走入清新的大自然。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一、读准字音 二、分清通假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三、理解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四、辨明活用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五、区别古今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六、明察句式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应

4、为“以何解忧”) (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七、积累名句 (1)(2015湖北卷)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2015广东卷、四川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 绝。 (3)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6)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一、理理文章思路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初读整体感知

5、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二、说说文章主旨 涉江采芙蓉虚拟出“思妇”之词,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 顾望旧乡”的情景,表现出游子思乡的苦闷。 短歌行以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人生苦短的悲凉,以貌似颓放 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展现对人生哲 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归园田居(其一)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 发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同时隐含了对官场黑 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 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任务一】 鉴赏涉江

6、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一诗中,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 有什么作用? 芙蓉 为文章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2.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思妇怀念丈夫,游子眷念故乡。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3.涉江采芙蓉一诗共八句,既有人物,有情节,又有深远的意 境,艺术手法十分巧妙。请根据示例和提示完成下表。 自问自答(设问) 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联想、想象,动作细节描写 天各一方,忧伤难遣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任务二】 鉴赏短歌行 1.在短歌行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参考答案: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2.“对酒当歌,人生

7、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 情是消极的吗? 参考答案:不是消极的。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让人及时行乐, 而是要积极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3.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的内容与情感? 参考答案:以山、海为喻,以周公作比,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 贤下士的心情。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4.短歌行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典故?使用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请从文中找出并分析。 参考答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借酒浇愁。“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是对贤才的思念、渴望和倾慕。“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8、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 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 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明自己也有 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任务三】 鉴赏归园田居 1.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到了哪些意象?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 有何特点?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等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处处和谐 2.诗人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3.“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等词

9、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 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使人受拘束的尘世 诗人自己 陶渊明对误入 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厌弃,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 自由的迫切心情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有争议的作品,争议的焦点是诗的主人公 是游子还是思妇,诗的主题是描写游子的思乡还是描写思妇的闺怨 。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两种说法均可,注意诗歌描述的角度。 参考答案: 一二 一、课文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0、一二 1.导学号388040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 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荷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 忧思之由来。 C.第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 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 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 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E.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诗歌 采用比喻的手

11、法,用芙蓉花赠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 情。 一二 解析:D项,“含蓄”的说法不当,诗歌的结尾两句,是直抒胸臆。E项 ,“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芙蓉”是诗歌中的一个美好意象,诗人用 这一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答案:DE 一二 2.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有不连贯的地方, 似乎是叙述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变化的? 解析:对这首诗结构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可以把该诗理解 为女子思夫之作,也可以把该诗理解为游子思归之作。正是因为这 看似不连贯的结构,才造成了蒙太奇般的审美效果。 参考答案:既可以把该诗理解为女子思夫之作,也可以把该诗理 解为游子思归之作

12、。前一种理解,诗歌的后半部分为虚写;后一种 理解,诗歌的前半部分为虚写。 一二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4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一二 3.下列对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 一个基调。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是说居住环境

13、干净,“ 虚室”是说家境贫寒。 C.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田园生活和官场生活的对比,在 对比中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D.诗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情感倾向并不明朗,却显得 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E.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构成了清新自然、恬 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一二 解析:B项,“无尘杂”表面是说居住环境干净,实际上是说没有世俗 琐杂的事情烦扰;D项,“比喻的情感倾向并不明朗”说法错误,应该是 “明朗”的。 答案:BD 一二 4.有人说“守拙”是这首诗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词,其含义丰富。请 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人

14、生态度的把握。诗 中的“拙”字是使用了引申义,也是陶渊明用来与对投机取巧社会相 对比的。 参考答案:“拙”的本义是笨,又作谦辞,诗中取其引申义“原始的”“ 本真的”;“守”是“坚守”的意思。“守拙”一词有自谦的意思,在诗中 却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的意思。另外,“守拙”与污浊官场上的 巧取豪夺、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相对比,表现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 的厌恶。 一二 二、语言运用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语句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

15、秋和仲冬四 个节气。到秦汉年间, 。“二十四节气”不仅 影响农业生产, , 更重要的是已经上升到文化、信仰理念的层面。我国民间积累了 大量的气象谚语、农事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但 节气的理念深入生活,比如“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 ,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什么季节做什么事等,都大有学问。 一二 解析:第处应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角度补写;第处要注意前 面的关联词“不仅”,从递进的角度补写;第处要注意横线后的关联 词“但”以及“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可用“虽然”引起。 参考答案:“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还关乎人们的日常 生活 虽然大家可能说不出具体都有哪些节气 一二 6.请根据下面诗句展开想象,描写画面。要求:想象合理,运用两 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解析:这四句诗有声有色,有远景有近景,重在写出景物的“妙处”, 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关键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恰当。 答案示例: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若细长的白带飘浮于 村庄上空。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好似在迎接远方的客人,打破了 这村庄的宁静;鸡也不甘寂寞,引吭高歌,声响树颠。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 技法指导 引用和化用诗词入文 引用诗词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它可以在某一段中稍加点缀,给文 章插上一朵底蕴的小花;也可以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