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杨小波版九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92951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版九城市与社区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版九城市与社区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版九城市与社区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版九城市与社区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版九城市与社区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版九城市与社区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生态学杨小波版九城市与社区的发展(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n第一节 城市与社区的人流、物流与能流 n第二节 城市与城郊农村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市与区域的人流、物流与能流 一、城市与区域间的人流 l 人口动态过程:区域内部人口的生死过程, 人口迁出和迁入过程;劳动力转移;短期居住人 口流动。 l 中国把10万20万人的居住区叫“小城市” 。20万50万人是中等城市,50万100万是大 城市,100万以上成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为 超大城市。中国全国城市化水平,差不多达到 36%左右,比1979年提高近3倍。 二、城乡人口内部的产业转移 l 中国乡村城镇化现象的四种表现形式: (1)乡镇的常住人口,在户籍上虽未增加,但现实

2、的 常住人口大幅增加。 (2)白天在集镇工作生活人口数量极大的超过夜间人 口数量。 (3)郊县内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虽提高了农村城 镇化水平,但不表现为市区人口的增加。 (4)近郊乡村农民有很多在市区内兼做临时工或固定 工人的,他们实际上也是生活在市区里。 三、 城市与区域间的物流 (1)自然物质流及其利用循环。 (2)农副产品流及其循环。 (3)工业原料产品流及工业生产的物料投入产 出平衡过程。 (4)生活及生产废弃物质的再利用循环。 (一)物质的社会生物学循环 1、城市居民的食物营养表面消费 l 各种食品的总输入量中,减去出口,食品损 耗及废弃物等三项的总量后得到的差值。 l 食品表面消

3、费量达到这一标准算是吃饱,超 过这个标准才是吃好。 2、城市的食物流通过程 l 包括动物蛋白、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 物,Ca、P、Fe、Vb、Vc等。 (二)城市经济生产的物流 1、企业的物料衡算 l企业是各产业部门的细胞,一个企业(工厂 )从其投入物料到生产成品(主产品)的产出 过程,即物质的投入,转化,产出的流程。 2、产业或部门间物质流网经济分析 l把“物质投入产出”用“价值投入产出 ”来表示。 四、城市与区域的能流 l 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产活动,都要持续的 从城市外部输入能量。 l 输入能量主要有几种形式: 一类是以生物的形式输入的各种主、副食品。 一类是以化石能源或次生能

4、源形态输入的能量。 这两种形式分别叫做体内能(somatic energy)和体 外能(extrasomatic energy),前者叫生物能,后者 叫经济能。 1、城乡的能量流向图解 l 城市的能量流经济模型表明:城市内贮存的不 可再生资源、资产以及城市环境亚系统,在与外 部输入的化石能和可再生资源相互作用下产生了 商品。一部分商品输出,换回货币(经济收入) ,另一部分商品构成城市的资产,供扩大再生产 。(见图9-1) (见图9-2) (见图9-3) l 城市商品输入换回的资金,一方面支付输入的 大量化石燃料、生产物资、服务劳动的费用,一 方面构成资金积累,作为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2、城市的

5、经济能流 l 城市的能量利用特征: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 ;利用能量的数量急剧增长;投入的总能量中 经济能占的比例日益比生物能更大;居民生活 对经济能的需求不断增加。 n香港的经济能流分析(1970s): n可以看到有三个特点,能量消耗水平与人 口增长关系不大;能量消耗增长主要与50- 70年代间香港经济生产迅速发展有关;经 济愈发展则总能源消耗量增加愈快。 n家庭用能中,煤油占47%,电31%,液化气 12%,还有少量木柴。 n1971年,香港经济已经在远东占据重要地位,但 在城市经济的各个方面的终端利用人均能耗水平 ,却远比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低。(见表) 单位: *109焦耳/(人*年)(见

6、图9-4) n 香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 1971 1973 1972 1970-1971 n工业 6.0 121.1 46.3 65.1 n商业 4.2 38.2 13.9 3.9 n交通 5.6 94.5 23.1 48.7 n家庭 3.5 58.6 27.7 15.9 n总计 19.3 312.6 111.0 133.6 n虽然,香港在各方面人均能耗与英美相比不算高 ,但是在能量利用上还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例 如,在二次能源供电、煤气或供热过程中损失的 能量达到进口总能的2/5。交通运输中用地铁代替 大量汽车,多用公共汽车,少用小汽车,能量的 经济效率就会大为提高。特别强调的是 机关的车辆能

7、耗在交通中占的比重极小,占1.9%, 这与大陆大不相同。(见图9-5) 3、城市居民生活的生物能流 l 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能源,主要是来自利用太阳能 的第一生产所提供的生物化学能。 l 香港:当地生产的食物能量构成为稻米59%、叶菜 26%、根茎类蔬菜14%、水果1%,加上当地的动物园饲 养和近海捕捞,全部当地的动植物物产只能解决香港 居民食物需求总量的8%。其他全部从外面进口。从内 地进口大部分,即使在文革中,也保证供应。(见图 9-6)(见图9-7) 第二节 城市与城郊农村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与城郊农村地区协调发展观 (一)城市与郊区农村复合生态系统观 l 城市与其郊区、农村,是一个以人类

8、生活及其经济 活动为核心的生态复合系统。市区和郊区农村存在着 密切的生态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存在着频繁和密集的 能量、物质和货币等的流通转换。因此,市区和郊区 不仅在行政上,而且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上也都是 一个整体。 (见图9-8) (二) 城市与郊区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 l 从农村到城市的演进过程中,自然生态系 统越来越小,最后无法支撑整个城市经济、 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复合系统要能够运 转必须靠整个区域,甚至区域外的自然生态 系统来提供自然资源,接纳生产和生活产生的 污染。 n优先发展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n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工艺,尽量避免末端治理。 n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9、制定节约型、效益型城市工业发 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坚决抑制重污染行业和产业发展。 n发展郊区生态农业、安全农业。 n完善城市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发挥郊区自然环境对废弃物的 净化能力。 n城市与郊区绿化相结合,形成完整、统一、有机的绿地系统 。 实现城市郊区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尹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郊区复合生态系统J.环境科学 动态,2000年(1):14-15.) 二、城市与城郊、农村协调发展 (一)城乡合作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l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大量失业,土 地闲置。 l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机体中的两大问题 一是大量产品库存:电器、房地产,IT行业,其直接结果 为大量流动资

10、金的沉淀; 另一是劳动力库存:结果为大量人员没有工作。 大量的库存必然导致企业生产不景气,企业因此而亏损、停 产,这又必然导致企业大量裁员,或出现大量失业。 1、发展经济,解决问题 l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劳动力库存问题。任何一 个城市里,一边是空闲多年的商品房,一边是 千百万居民拥挤不堪,居室破旧。商店里堆积 大量的食品、衣服及其它日用品,许多公民衣 不遮体、食不果腹。 l以前的决策过多的考虑了富人市场,处处迎合 富人口味,而极少顾及这个巨大的穷人市场, 富人市场极易饱和,经济显得生存空间不足。 必须把这些剩余劳动力引入到产业大军中去。 n吴敬琏教授被认为是“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另外一些人则 迎

11、合时势,大肆吹捧股市(泡沫),吹了房子,吹小车, 吹了私人飞机,又吹太空旅游。中国鼓励私人轿车是短视 的行为,正如以前的房地产(与日本泡沫经济类似)。商 品房空置率远远超出国际警戒线。 n北京申奥,公共交通(超长大巴),地铁的发展是重大规 划(八条地铁线)。 寒风中的伦敦 街头,挪威王储 哈肯(Haakon)身 扛儿子去上学。 sipa/photocome l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中国要达到 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我们还要努力踏实地奋斗20年。他说,关注中国经济 未来20年的发展,要注意四个基本问题。 l 要慎言“3050年赶上美国”,因为发展和增长不

12、是 完全相等的。发展是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 素。要在未来20年中实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提高人民素质,使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过分注重发展速度不行,要全面把握发展的内涵,实 现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质 量的提高。 l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现在中国城市 与农村的人口为36:64,有专家说,中国要在 20年内转移2.2亿的农村人口。而实现农村人口 的有序转移,除了政府在转移过程中的措施要 有利于转移外,中介组织也很重要,但目前我 们的中介组织收费较高,这些问题要规范,保 证公平、公正和分配合理。同时,要使农村劳 动力转移有序,还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

13、式提 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l 第二,中共十六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 位。政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 条件,如市场准入、法律保障和税费负担等。 但同时还要注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素质,迎 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竞争的挑战。 在企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企业发展战略上 ,有一个定位和转向问题,通过兼并重组、提 高核心竞争力等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 l 第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全面考 虑,合理安排。对失业、医疗、工伤、 事故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要运用政府、 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四种力量,在社 会救助、社会扶助、社会保险、商业保 险等层次上发挥作用。现在政府在低收 入人群的最低收入保障方

14、面,城市做得 较好,但农村还需要加强。 l 第四,发展虚拟经济,提高中国金融竞 争力。根据我们的测算,2000年,全世界 虚拟经济中股票和债券的资本总额达到 160万亿美元,而各国的GDP总额仅为30 万亿美元,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比 例大致是1:1,实际可能更低,这说明中 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潜力十分可观。 2、主导产业与经济的关系 美、德、日等国,汽车工业为其经济的龙头,如美国 汽车工业的产值占整个制造业产值的15%,中美摩擦, 美商会给政府施压(如波音等) 中国汽车市场只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能否转化为现实 的市场:考虑环境保护、公路状况等因素,就目前的 经济水平而言,这个市场是无法启动的。

15、因为在中国 能买得起、用得起并且放得下汽车的人简直微乎其微 。 (收入不均,基尼系数超警戒。) 3、建立中国的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l 一个主导产业应具备特征: 造福人民,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需要; 与现行经济水平相适应具有广阔的市场; 影响面大,能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 l 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 中国纺织业不仅能解决本国十几亿人的穿衣问题还能出 口创汇。吃:勉强填饱了肚子,吃得好,吃得有营养的 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住:一塌糊涂,最差。 l 行: 主要问题是要建设大量公路、铁路和提 高现有设施的效率。中国公路、铁路近来发展 很快,高速公路里程为NO.2。铁路速度

16、也相当 于欧美的1/3,正在提高中。民航正大量购飞机 。 l 人民的急需就是市场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 我们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三个代表“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城市与区域发展一体化协调发展 1、不同景观尺度的城乡一体化 l 香港/珠江三角洲的地位:该地区处在优势 地位的领域中:金融、制造业、贸易及旅游。( 全球最开放的经济)港深大桥(5.0km)将开工 。 l 上海大都市圈,涵盖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 等。 l 大中华经济圈则包括港澳台大陆等。 2、城市郊区的健康发展 l 大城市郊区同时具备城市和广大农村双方多 种生产和资源要素中的优势,并且左右逢源地 将双重优势迭加、重组和互补,具有单纯的城 市和单纯的农村所不可比拟的双重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