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792536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节 突破4类诗歌比较鉴赏题 以下是红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诗时 写下的第三 首诗诗,请请你读读完后思考后面的问题问题 。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香菱学诗 这这是一首咏物诗诗,请问请问 所咏何物?黛玉指导导学诗诗的理 论论是“诗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兴,不能以词词害意”,这这首 诗诗是否体现现了这这些观观点? 答案 这这是一首咏月怀怀人诗诗。这这首诗诗除首联联外,句句 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词典雅含蓄,设设意新奇 别别致。尤其是颔联颔联 ,对对仗工稳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

2、最大的优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怀人,流 露了真情实实感。 考点 突破4类诗歌比较鉴赏题 语语言比较鉴赏较鉴赏 主要分微观语观语 言比较题较题 和整体风风格比较题较题 两类类。其中对对“字词词句”型的微观语观语 言比较题较题 主要通过过“炼炼 字题题”在单单首诗诗歌内进进行比较较。但对对于不同诗诗歌语语言风风格的 比较较却屡有考查查。风风格类试题类试题 主要是就诗诗歌、诗诗人的整体风风 貌而言。 1.阅读阅读 下面这这首唐诗诗,然后回答问题问题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3、注】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 岳阳而作此诗。 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别秋江去” 。你认为认为 哪一句更妙?为为什么? 【尝试答题】 _ 解析 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 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 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 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 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答案 “雁引愁心去”更妙。 因为为:“引”在文中是“带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为诗 人 带带走愁心,与

4、后面君山有情为诗为诗 人衔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 映衬衬,而“雁别别秋江去”则则无此效果。“引愁心”运用拟拟人 手法,更能表达出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兴心情。而“别别秋江” 则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够生动动 活泼泼。 表达技巧的比较较主要从三个角度:常见见修辞,表达方式( 其中对对抒情和描写的考查查居多),表现现手法(包括对对比、衬衬托、 托物言志、虚实实相生、动动静结结合等)。在对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查中 ,对对表现现手法的考查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现手法,需要辨 别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现手法,但要求结结合作品分析、比 较较。总总的来说说,表达技巧的比较较分

5、值较值较 大,对对学生的综综合素 质质要求较较高。 2.阅读阅读 下面的两首唐诗诗,然后回答问题问题 。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诗描写了不同时时期的华华清宫宫,请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 哪种相同的表现现手法,并作简简要说说明。 【尝试答题】 _ 解析 吴融的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 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 民的苦难。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 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6、。 李约过华清宫抒写昔日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 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唯有千年长生 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感叹王朝的兴废。 答案 两首诗诗都运用了对对比(或对对照、映衬衬)手法。 第一首诗宫诗宫 内宫宫外(或空间间)对对比:宫宫外飞飞雪阴云,分外寒 冷;宫宫内绿树绿树 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诗诗今昔(或时间时间 )对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 今朝杂树丛杂树丛 生,宫宫殿荒凉。 本题题型往往考查查不同诗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 比较较和同一诗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读懂诗词诗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读诗读诗 的

7、题题目,题题目往往点明了诗诗的主要内容,定下 了感情基调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处的朝代,即知人论论世。同 样样的景物,因诗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注意诗诗中的意象,诗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诗 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诗常常卒章显显志,点明主旨。 3.阅读阅读 下面这这首宋词词,然后回答问题问题 。 西江月 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 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 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 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别浦 :河流入江海之处。则甚:做什么。 作者在水龙龙吟登建康赏赏心

8、亭中说说“休说鲈鱼说鲈鱼 堪脍”, 在此为为何说说“别别浦鱼鱼肥堪脍”? 【尝试答题】 _ 解析 这道题要求把同一词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词句与课本所 学词句进行对比。阅读诗歌强调“知人论世”,同一词人在 不同时期的词作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如本题所问。 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 ,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 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表明的是不愿 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而在西江月中作者的心绪 发生了变化,要注意从“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中体会作者满腔的愤懑之情。 答案 “

9、休说鲈鱼说鲈鱼 堪脍”是为为了表达词词人不愿归隐归隐 、希 望为为国效力的志向。 本词说词说 “别别浦鱼鱼肥堪脍”,写出了隐隐居生活的惬惬意,借 渔渔父不问问国家兴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难酬的悲 愤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本题题型往往考查查不同诗诗歌对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对象的比 较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组合。象即诗诗中的形象,不仅仅包含 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 是作者的情思。比较鉴赏较鉴赏 既可以比较较相同意象表现现的不同情感 ,也可以比较较不同意象呈现现的相近场场景。 意境是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诗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合 的一种境界。意境的核

10、心内容是情和景的关系。一方面,相似 的环环境可以表现现有差别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用 不同的环环境来表现现。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词句相关,意境则则与全篇对应对应 。离开意 象,无以谈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诗词 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终点 。比较鉴赏时较鉴赏时 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4.阅读阅读 下面这这首宋词词,然后回答问题问题 。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邓邓 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 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 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 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 押赴北上

11、。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新亭 :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 此。 赏赏析本词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 异同。 【尝试答题】 _ 答案 相同:两首词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 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发了自身凄清 孤独之苦;而邓邓剡则则表现现了寂寞飘飘零的无奈,抒发发亡国之痛 ,境界更深远远。 解答诗歌比较鉴赏题的3个方法 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 方法一:通读读所给给的几首诗诗(词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 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识(包括注释释)。 方法二:结结合题题干中的比较较角度(

12、思想内容、感情、艺术艺术 技 巧、修辞手法等)来寻寻求诗诗(词词、曲)的异同。 方法三:点面结结合,既有总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阅读阅读 下面两首诗诗,完成后面的题题目。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训练 提升 这这两首诗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有表现现力,但内涵不同,试试 作分析。 解析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 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 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 ,“数重围

13、”,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夺路而 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 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 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柳诗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烘托之笔,一片空灵。 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 ,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千 山”“万径”“寒江”“孤舟”“鸟飞绝”“人踪灭”皆为了衬 托蓑苙翁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苙翁形象。而 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喻,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 甘屈服的精神。 答案 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李诗 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归来。一个“独” 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 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赞颂 之能事。柳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 老渔翁在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苙翁形象。而写此 形象是为了自喻,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 服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