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迁地保护.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2317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 迁地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十一 迁地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十一 迁地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十一 迁地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十一 迁地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一 迁地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 迁地保护.(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迁地保护 *1 两个概念: 就地保护护(in situ或on-site preservation): 指保护护在野外的自然群落和种群。 是生物多样样性长长期保护护的最好策略。 迁地保护护(ex situ)或易地保护护(off-site preservation) :指在人类类控制的条件下维维持种群个体。 许许多物种在野外灭绝灭绝 了,但还还存活在笼养侨侨居地 (captive colonies),例如麋鹿和野马马。 Date2 一、迁地保护的目的 迁地保护是为了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而不是 用人工种群取代野生种群。 当迁地种群数量增加时,通过不断地释放迁地种群 的繁育后代补充野生种

2、群,能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 多样性。迁地保护中主要采用调整遗传和种群结构 、疾病防治和营养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第一节 迁地保护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Date3 一、迁地保护的目的 迁地保护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在有限的空间 内创造濒危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通过保证其食物供应 ,治疗受伤、生病个体,采取节育或人工受精,淘汰某一 年龄段个体等进行人工管理,调整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种群 结构,减少随机因素对小种群的影响,使迁地种群的有效种 群数量达到最大,并处于最佳年龄结构。 第一节 迁地保护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Date4 当迁地种群数量上升到一定量时,通过对人工驯 养个体进行野化训练,在适宜的生

3、境中不断地释 放迁地种群的繁育后代,补充野生种群,以增加野 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建立起自然状态下可生存种群是迁地保护的最终 目标。 Date5 迁地保护护种群的个体能定期地放到野外以维维持自 然种群的数量和遗传变遗传变 异性。 对对笼养种群的研究能透彻彻了解该该物种的基本生 物学特性。 迁地保护护的种群能自我繁殖而减少为为了展览览和 研究目的从野外收集个体的需要。 展览览个体有助于教育公众了解保护护其野外种群的 重要性。 迁地保护是生物保护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对就 地保护的重要补充,与就地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Date6 二、迁地保护的意义 在野生状态下的物种即将灭绝时,迁地保护无疑提

4、供了最 后一套保护方案,例如普氏野马、 麋鹿、 阿拉伯大羚羊 、 黑足鼬和加州秃鹫等物种的保护即是成功的例子。目 前许多物种只有在维持野生种群的同时,维持一个人工保 护的迁地种群才能保证物种不会灭绝。 1)迁地种群在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基础础研究中,可以作为为 野生个体的代用材料。 2)对对迁地种群的管理可以取得管理野生种群的经验经验 。 Date7 3)迁地种群是野生种群遗传遗传 多样样性提高的途径之一。 4)迁地保护为护为 原生境己严严重破坏的物种提供最后的避难难所 。 5)迁地保护对重要经济植物(特别是重要的药用植物)的保护 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6)迁地保护能为在新的生境中创建新的生物群

5、落提供物种资 源。 7)迁地保护设施是进行公众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教育的主 要基地。 Date8 三、迁地保护的原则 1)物种原有的生境破碎呈斑块状,或原有生境 消失。如东北虎。 2)物种的数目下降到极低的水平,种内难以进 行交配。 IUCN曾指出: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 于1000只时,应当进行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 该物种的一项措施。目前迁地保护手段常常是等到物 种的数量极低、濒临灭绝时才应用,其效果显然不如 当它种群数量尚多但已面临生存危机时,提前对它进 行迁地保护时为好。所以,对于那些个体数目虽然较 多,但已经出现生存危机的物种,也应该考虑进行迁地 保护。 Date9 3)

6、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 这类物种常常具有极窄的生态位阈值,适 应能力较差,当生境条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生 态因子突然恶化时,将导致该物种的灭绝。如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突然 发生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由于食物短 缺而面临生存危机,此时进行迁地保护是必要 的,待环境状况恢复后再可进行野放。 Date10 第二节 迁地保护与小种群问题 小种群问题的相关概念: 小种群:个体数量接近或低于种群最小可生存数量的种群。 种群最小生存数量: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 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 它,种群最小生存数量是能使该孤立种群在1000年

7、内有99的几率 保存下来的数量(Shaffer,1981)。 种群生存力分析: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在一定时间内灭绝 概率的过程,是种群统计分析的一种延伸。利用统计、遗传、环境 和自然灾害的资料来估计一个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生存的可能性。 Date11 小种群问题的相关概念: 遗传漂变:随着种群变小,仅仅由于机遇而逐渐丧失遗传变异性 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 遗传瓶颈:由于环境中偶然事件的发生,使一个种群中大部分个 体死亡而只剩几个个体,导致该种群的数量偶然明显下降的现象。 50-500法则:要维持濒危种群的遗传变异性,其种群个体数量不 能低于50个,最好是有500个个体。 灭绝漩涡:种群变小与种群

8、遗传变异性的丧失、种群对随机变化 的脆弱,三者在种群灭绝过程中相互推动,相互加深,发挥着共同 的效应,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循环不断加快,种群就像卷入不断下 降的漩涡,一步步走向灭绝。 Date12 濒危物种的遗传学和种群生物学特征决定了迁地保 护种群的大小,有些种群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维持 一个较大的种群,而另一些种群可能仅需要一个较 小的核心种群即能达到保护目的。 迁地保护中常常遇到小种群的管理问题,无论是野 外还是人工饲养下都必须按照遗传学和种群生物学 规律进行管理,才能使迁地种群长时间生存。一个 封闭小种群在繁育中,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的遗传 多样性会逐代下降。群体的遗传杂合性提供了适应 环境

9、变化的潜力,近交导致个体的遗传杂合性下降 ,产生近交衰退,表现为存活率和繁殖力下降。 Date13 迁地种群的最小可生存种群的确定关系到迁地保护 的资金投入和可行性,以及种群和环境的随机性, 并且还与种群的下列生物学特征有关: 迁地种群的存活率、繁殖率以及世代间隔; 有效种群大小; 种群的破碎程度; 奠基者效应; 种群结构的变化速率; 作用于种群是遗传、漂变、选择还是突变?种群间 迁徙是否减轻了遗传漂变的作用? Date14 并不存在一个对所有物种都适用的最小可生存种群,甚 至对于一个特定的种群来说,在某一特定环境之中或某一特 定时刻最小可生存种群都可能不一样。一旦确定了最小可生 存种群,则物

10、种存活计划的目标是使种群在大于或等于最小 生存种群的数量上达到结构稳定。 麋鹿在野外灭绝后仅剩下当时人工饲养于英国乌邦寺的 18 头麋鹿,种群明显低于50头这样一条最小有效种群大小标 准,由于麋鹿的后宫式交配制度,其有效种群甚至小于18头 ,但今天麋鹿已经在世界上20 多个国家繁衍,由英国引入我 国的两小群麋鹿也建立了繁殖群体。 Date15 迁地种群在人工管理下的寿命较野生个体长,因为人工管理 消除了疾病、营养不良、捕食、自然灾害对迁地个体的影响 。迁地个体能繁殖较多的后代,并且这些后代的生存概率较 高,一般也能繁殖许多后代。于是,在迁地种群中基因重组 配对的机会较多,这样一来增加了奠基者效

11、应,二来降低了 基因型选择强度。与野生种群相比较,迁地种群有较高的增 殖潜能和较长的世代间隔。 对迁地种群进行遗传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在繁育配对时,尽可能将无亲缘或亲缘关系较疏的个体配对 ;让每一对繁殖个体产生数目大致相当的后代; 保持繁殖群的相同性比。 Date16 第三节 迁地保护的环境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分布的中 型猫科动物,其阴部有香腺,分泌灵猫香膏.大灵猫将 香膏涂在活动地区的草茎树干和岩石上以标志活动 范围和识别个体。灵猫香是世界上20 种最重要的香 料之一,为持续利用灵猫资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所曾进行了大灵猫驯养试验。 Date17 第

12、三节 迁地保护的环境 在人工驯养环境中大灵猫经常处于恐惧状态,由于 长期处于紧张恐惧之中,人工饲养的大灵猫普遍不 能生育。个别大灵猫即使受孕,胚胎在妊娠早期也 被吸收或者流产,一些野外自然受孕的大灵猫在人 工舍饲环境中产下幼仔后,母灵猫会吃掉幼仔。 Date18 第三节 迁地保护的环境 野外大灵猫栖息于远离居民点的茂密灌丛、草丛以 及大树洞之中,它们在洞穴和树洞中产仔,除觅食 外,大灵猫一般不在隐蔽条件差的农耕地活动。大 灵猫的野外行为规律说明大灵猫需要隐蔽环境。于 是研究人员为大灵猫开辟了一片面积为900m2 模拟 野外环境的灵猫园,园内有乔木、灌丛和草丛并挖 掘了一些大灵猫栖息的洞穴。 D

13、ate19 第三节 迁地保护的环境 在这种半自然环境中,大灵猫表现出正常行为,食量增 加,生长正常。在交配季节,半数以上大灵猫进行了自 然交配。园中自然交配的大灵猫产下了后代后仍存在吃 仔现象,而圈养时大灵猫则完全不能正常交配。 这个例子说明为迁地种群提供类似其野外生境的环境能 减少环境胁迫,使个体表现正常行为。在规划迁地保护 时,应将设计模拟野外环境之迁地保护场所的问题放在 重要位置。 Date20 第四节 迁地保护的策略及其局限性 (一)、动物园 古代中国、古埃及以及世界各地的帝王和贵族,都 有收集和饲养野生动物的历史,并建有各种皇家“ 灵囿”或“苑囿”。现代动物园的历史开始于欧洲, 早期

14、为笼养动物园,目前各国多为拥有一定生境的 动物园,今后动物园将发展为自然保护中心。 动物园传统上是把重点放在大型脊椎动物特别是哺 乳动物上,因为这些种类能引起一般公众的极大兴 趣。这有忽视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巨大危险。 一、迁地保护的策略 Date21 然而,它能激发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热情。如果 对保护野生动物有兴趣,就会捐钱,就会对政府施 加压力。结果,终于促使设立了这些物种的保护区 ,并使其它数千种分布于这些环境的动物和植物也 得到保护。部分动物可称为“旗舰种(flag species)” 。通常,“旗舰物种”是指那些对资源消耗比较大的 大型高等动物,如虎、大象等。在自然生境中,只 要

15、保护了这些物种的生存环境,其他物种也相应受 益。 *22 l动物园的广义概念是向公众展出野生的或非 家养的动物的场所。据此推算,全世界的动 物园远远超过1万座。已经参加各种国家、地 区和世界动物园组织的动物园数量为1200多 个。 l现代动物园的使命主要有以下三项:野生动 物迁地保护、从事与动物有关的科学研究以 及向公众进行保护动物等宣传教育。 Date23 l讨论:动物园对公众进行保护动物等宣传 教育的举措有哪些?如何进行动物保护的 宣传教育? l你所参观的动物园,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 ? l你理想的动物园是什么? Date24 l目前,国际上有世界动物园组织(IUDZG,亦称国际动物园 园长

16、联合会),还建有大区的动物园协会,如美洲动物园和 水族馆协会(AAZPA,会员有175个动物园)、中美洲动物 园协会(会员有125个动物园)、欧洲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 会员有300个动物园)、泛非洲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协会 (PAAZAB,会员有25个动物园)、东南亚动物园协会( SEAZ,会员有545个动物园)及澳洲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 ARAZA,会员有30个动物园)。此外,国际上还建有国际物 种信息网(ISIS,为全球提供饲养动物数据库)、国际动物 园教育工作者联盟(IZE,开展动物园教育的国际合作)等与 动物园有关的组织。 Date25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到 1200个国际核心动物园游览参观的总 人数大约为6亿多人,展出的动物有3000多种,总存栏数超过 100万只。全世界参观动物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 110,是任何其他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