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标准化研究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2248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标准化研究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管理标准化研究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管理标准化研究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管理标准化研究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管理标准化研究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标准化研究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标准化研究讲解(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方案严格保密,只对代用名开放 。 2010-12-25 单击此处 编辑 管理标准化研究 2 管理标准(定义) 管理标准是指对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是为了使管理机构更 好地行使管理职能,有效地组织生产而制定和贯彻的标准。 管理标准主要是对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方面 所做的规定。按照管理的不同层次和标准的适用范围,管理标准又可划分为管 理基础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生产经营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和行政管理标 准等五大类标准。 技术标准(定义) 技术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是从事 生产、建设及商品流通的一种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也

2、就是说,技术标准是根 据生产技术活动的经验和总结,作为技术上共同遵守的法规而制定的各项标准 。如为科研、设计、工艺、检验等技术工作,为产品或工程的技术质量,为各 种技术设备和工装、工具等制定的标准。技术标准是一个大类,可以进一步分 为:基础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标准;设备标准;原材料、半成 品、外购件标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标准等。 3 工作标准(定义) 工作标准是指对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是 对工作范围、构成、程序、要求、效果和检验方法等所做的规定,通常包括工作 的范围和目的、工作的组织和构成、工作的程序和措施、工作的监督和质量要求 、工作的

3、效果与评价、相关工作的协作关系等。工作标准的对象主要是人。工作 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目标、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业务分工与业务联系(信 息传递)方式、职责与权限、质量要求与定额、对岗位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检 查与考核办法等方面。 一般地,工作标准是按岗位来制定的。但具体的岗位很多,只能将岗位大体上 分为生产岗位(或操作岗位)和管理岗位(或工作岗位)两大类。生产岗位制定的标 准称为作业标准或操作标准。作业标准可按不同的生产岗位制定。管理岗位制定 的标准称为管理标准或工作标准。这类标准可以针对某种固定的管理岗位或某种 管理职务而制定。按管理岗位来制定,如收发员、会计员、出纳员、调度员等管 理岗位

4、的工作标准;按管理职务来制定,如厂长、总工程师、总会计师、人事处 长、办公室主任等管理职务的工作标准。 4 标准体系的概念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一定范围”是指标准所覆盖的范围。国家标准体系的范围是整个国家;企业标准体 系的范围则是企业范围。“内在联系”是指上下层次联系,即共性与个性的联系和 左右之间的联系,即相互统一协调、衔接配套的联系。“科学的有机整体”是指为 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形成的整体,它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根据标准的内在联 系和基本要素,组成具有一定集中程度的整体结构。 一家企业围绕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经过设计、制造等各个阶段,在设计阶段要

5、进 行设计计算、制图,要确定产品型号、参数、技术要求等;在制造阶段需要原材料 、工艺装备、设备、动力等;产品制成后还要包装、运输、贮存等。此外,为了进 行有效的生产,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管理活动。所有这些事物和过程都是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那么,以它们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也必然是互相联系 、互相制约的。这样,在这家企业内部所有这些标准就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 的有机整体,成为该企业的标准体系。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 也是这样的。所以标准体系不是主观的产物,而是标准化对象本身就存在的客观 联系在它们标准之间的反映。 5 标准化基本原理 桑德斯的标准化理论 英国标准化专家T.R

6、.桑德斯根据实践经验,认真总结了标准化活动的过程, 将 其概括为制定实施修订再实施标准的过程,同时提炼出了标准化的七 项原理;并进一步深入阐明了标准化的本质:即有意识地努力实现简化,以减少 当前和预防以后的复杂性。国际标准化组织1972年出版了桑德斯所著的标 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列出了如下七项标准化原理。 原理1:标准化从本质上来看,是社会有意识地努力达到简化的行为,也就是需 要把某种事物的数量减少。标准化的目的不仅是为于减少目前的复杂性,而 且也是为了预防将来产生不必要的复杂性。 原理2:标准化不仅仅是经济活动,而且也是社会活动。应该通过所有相关各方 的互相协作来加以推动。标准的制定必须建

7、立在全体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原理3:出版的标准,如果未得到实施,就没有任何价值。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 , 常常会发生为了多数利益而牺牲少数利益的情况。 原理4: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如何选择并将其固化。 标准是作为制度予以实施的,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就会造成混乱甚至毫无益 处。制定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使标准化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就要使标准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所以,标准应该在某一时期固定不变,以 利于实施。 6 原理5:标准要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复审,必要时,还应进行修订。修订的间隔 时间根据每个标准的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当科学技术及生

8、产力水平 有较大发展后,标准中原来的一些内容不再适应当前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甚至会 阻碍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标准在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一定要重 新进行审查,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标准修订的间隔期不能过短,但也不能过长 。 原理6:在标准中规定产品性能或其他特性时,为了判断该物品是否与规定相符, 必须同时规定进行试验的方法。 为了保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在制定产品标准时,如果只规定产品性能和 其他特性而不规定相应的试验方法,就很难确定产品的特性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 因而,标准中除了必须对有关的性能规定出能测定或能计量的数值外,还应规定 明确的试验方法、计算公式和必要的试验装置等。需要

9、抽样时,应规定抽样方法 及样本的保存。 原理7:关于国家标准以法律形式强制实施的必要性,应根据该标准的性质、社 会工业化的程度、现行的法律和客观情况等慎重地加以考虑。 一般认为通过法律而实施标准是不理想的。但是,对于有关人类生命和保护健 康、安全、环境的标准,或计量标准,最好能超出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的级别, 并且不分国家以国际法规的形式加以制定。 7 松浦四郎的标准化理论 日本政法大学教授松浦四郎从1961年开始,就系统地研究标准化理论。他先后 发表了简化的经济效果、工业标准化原理与产品标准化等著作和文 章,是一位尝试解决品种简化及用定量方法衡量标准化的经济效果问题的标准化 专家。他认为,知识

10、和事物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人类为了生活得更有效率,免 除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增长,就必须减少不必要的多样化(这是人类天然的控 制本能)。这种有意识地简化努力就是标准化的开端。他在1972年出版的工业 标准化原理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理论观点,提出了19条标准化原理。 他的标准化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标准化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各界通过自觉努力所达到的简化,而简化的本质是使 事物的数量达到合理的减少,从而预防当前和今后可能出现的复杂性。 第二,标准化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一项社会活动,需要有关各方相互协作, 共同参与,合力推动。 第三,为了定量地研究标准化活动,松浦四郎提出了“简化值”、“标准化值

11、”、“简 化效果”、“习惯的阻力系数”等概念。他认为,从社会生活的发展来看,事物总 有增加的趋势,这就需要通过标准化把事物进行合理的简化,而衡量简化的合 理性主要需看它的社会效果。 第四,从事标准化活动,要克服过去所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 第五,由于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力物力有限,要有效开展标准化工作,必须合 理选择标准化的主题和内容,依照具体情况确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先后顺序。 8 第六,标准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效果最好的“全面经济”。对于“全面经济”的内涵,可能会有不 同的理解,但必须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在一个国家或企业内部,实现全面经济可能 比较容易,但在国际范围内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有

12、统一的国际标准,特别是在国与国之 间进口和出口的环节,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会影响别国的利益。 第七,由于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而标准又是规范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的,因此,在 生产者和消费者发生利益冲突甚至矛盾时,应该优先考虑消费者的利益。 第八,产品要通过提高“互换性”,来使使用性能更加简便。这不仅是对实体产品适用,对抽 象的事物或概念也适用。 第九,在制定和实施标准方面,他认为,制定标准的过程就是合理选择的过程,制定标准要 经过充分协商和一致同意,一旦选择,就应保持相对稳定。但因为技术进步的速度很快,当 新技术发展以后,对标准也要定期进行评审,必要时及时进行修订,修订的时间和周期要

13、根 据每一个标准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以认为,这个修订的周期以5年为宜。 第十,一项标准是否需要强制实施,要根据社会的工业化水平和标准自身的性质来确定。在 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限定过多需要强制实施的标准就可能脱离实际,而对于处于工业化初 期的国家,为了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来推行强制性标准,是必要的 和可行的。在涉及健康、安全的领域则应大力实施强制性标准。 第十一,他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对标准化的经济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定量衡量标 准化经济效果的公式,以及评价产品品种简化与降低生产成本之间关系的公式和曲线。他认 为,要定量评价标准化的经济效果,进而得出精确的数值,只有在

14、具体一个公司或具体一项 产品上才具有可能性。 他把人类为防止事物的复杂化,使社会生活从无序转向有序而进行的标准化活动 ,看成是人们为创造负熵所做的努力。这些思想被他称为标准化原理。以这些基 本原理为基础又延伸出一系列标准化的原则。 9 李春田的标准系统管理原理 中国著名的标准化专家李春田1982年主编了标准化概论,提出了简化、统 一、协调和最优化四项标准化的方法原理,并对每一项原理的含义、产生的客观 基础、原理的应用以及四项原理之间的关系做了全面的论述。他认为,简化是标 准化最古老、最一般的形式,统一化既影响深远,又要把握尺度,协调是是标准 系统功能最佳的方法,最优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的效益。在

15、后来标准化概论 的修订版中,又提出了四顶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即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 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和反馈控制原理。他认为,系统效应是从系统的相互协同中 得到的,结构优化是使标准的结构和功能保持最佳的方式,有序发展是使标准系 统保持稳定状态的有效方法,反馈控制是标准系统实现其目标的决定性因素。这 在中国标准化理论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标准化的方法原理 总结标准化的传统理论和现代标准化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标准化的方法原理 是:简化节约原理、统一效能原理、协调一致原理、总体最优原理、有效竞争 原理。 10 技术创新直接推动标准发展 1.技术创新的速度决定了标准更新的频率。现代技术的生命周期日益

16、缩短,这对标准的发 展提出了新要求。过去在技术生命周期较长的情况下,标准的制定往往是在技术走向成熟 的时候,因此,制定时间较长。如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开发者在引入新技术后,都尝 试着直接制定出相适应的标准,因此,技术创新与标准出现同步的趋势,否则,技术难以 迅速产业化,而标准也可能呈现滞后。 2.技术的网络化,改变了标准的动因。标准化的动因往往是出于竞争。众多的技术竞争通 常会带来未来技术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技术在市场上不能迅速被消费者所接受,而标准 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标志这该项技术已经成熟,从而增强消费者的信心,使新技术迅速 占领市场,并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3.技术的系统化,使得标准化过程更多地从整个系统着手。在信息化发达的条件下,技术 创新呈现明显的系统性,不论是系统创新还是系统内的局部创新,都需要与系统的其他部 分进行兼容,这就需要规范接口标准;而且,现代技术创新是一个体系,很少有新技术能独 立发展,因此兼容标准显得更为重要,这也会推动技术的系统化和兼容产品的发展。 4.标准先行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的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