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说明史_有谁看懂了明朝_我看杜车别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92157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5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众人纷说明史_有谁看懂了明朝_我看杜车别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众人纷说明史_有谁看懂了明朝_我看杜车别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众人纷说明史_有谁看懂了明朝_我看杜车别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众人纷说明史_有谁看懂了明朝_我看杜车别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众人纷说明史_有谁看懂了明朝_我看杜车别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众人纷说明史_有谁看懂了明朝_我看杜车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众人纷说明史_有谁看懂了明朝_我看杜车别(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 社会观察 可 能你们已经感觉到了 ,这个 题目像是网络上的贴子,不 登大雅之堂,原因是我今天要谈的 正是网络。 诸多因素混合交织的结 果,对明清史感兴趣的人逐渐多起 来。 除文学界、 经济学界、 社会学 界、 思想文化界外,社会上关心的 人也不少,连空军中将刘亚洲也越 界发声,明清皇帝戏更不必说。 今 天我要说的是好些业余爱好者活 跃在网络 “BLOG” 上的情况。 其中 个别人相当用功,拼了全力冲刺,出 了书,或者正准备出书。 不同意见的纷纷纭纭,相左相 右,在专业界也同样存在,只是 风雅地被包蒙着,没有像网上 那样公开挑明而已。 与史学界多数各行其是、 互 不相干,或是你好我好、 一

2、团和气 不同,网上各方观点对峙鲜明,互不 相让,真可以说是刀光剑影,砖头 横飞。 仔细想来,不同意见的纷纷 纭纭,相左相右,在专业界也同样 存在,只是风雅地被包蒙着,没有 像网上那样公开挑明而已。 网上争 论虽然不那么正规,乱象万千,但 抱过分的偏见,不屑一看, 也未必明 智。 理由后面再说, 先摆情况。 这么短的时间,只能向大家 重点介绍一位网络作者。 他的网 名有些特别,叫“杜车 别” ,熟悉俄罗斯文学 的人,会猜出他取名 的来历。 从网上介绍 看,他并不是文学出 身,原来学的专业是数 学。 不知什么原因,他 迷上了历史,一头钻进 去,就全身心投入。 他 有一部关于评论明史 的长篇大作,断

3、断续续 在网上发布或由别人 转贴,搜全很不容易。 全文少说也有四十万字。 大作的主 题在篇名上就非常突出,叫做 明 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超前发展 。 另有一篇大作, 有 点像是续篇,涉及清朝代替明朝是 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倒退,这是网上 争吵的又一个热点。 显然他是站在 后者的立场,篇名为 文明断裂的 悲剧-被满清割断的明朝与近现 代中国 。 他的死对头,网名叫 “肃 慎室主人” ,在“猫”坛上十分活 跃,看名字就知道他以满人后裔自 居, 专门找明朝的岔子,说清朝的好 话。 他十分痛恨网上那些骂满清、 杀满人的“大汉族愤青” 。 以这 两个人为中心,明史与清史的优劣 比较,双方摆弄阵

4、势,一有话头就 大吵,至今还看不出他们将如何了 局。 这个人的情况,今天就不能议 论了 。 对杜氏全文作详细介绍,不是 很容易。 他不是发空论的那种,完 全拿材料说话,反复驳论,不厌其 烦,毕竟数学出身,很讲究形式逻 辑,不过材料却大多数是第二手转 来的。 他几乎读遍了现在他能读到 的明史论著与相关文章,总计不下 四、 五百部(篇)。 他的绝活,就是能 够用别人的材料,为自己的立论做 支撑,并且把你批驳得狗血喷头。 全文大体的结构和逻辑是这 样的:先是用例证辩驳的方法,推 倒明亡归于王朝专制和皇帝腐朽 的所有旧说,挨批的主要对象有吴 思、 樊树志、 黄仁宇、 顾诚、 孟森 等大家(人名排列以受

5、批的严重程 度为序)。 大文的第一章是说“明 朝的灭亡不是万历的责任” ,把万 众人纷说明史, 有谁看懂了明朝? 我看杜车别 文|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家范教授 12社会观察 网络草根与学术江湖 历的六大罪状逐一推翻。 第二章 论证“崇祯也没有责任” ,同样把 过去加在崇祯身上的所有罪状脱 卸得一干二净。 每章都有五六小 节,辩驳很细,约有二十余万字,只 能从略。 那么他认为明亡的原因 在哪里呢?第三章是他为最后答案 作铺垫、 打基础的,也是杜氏在史 学见识上最为得意的地方。 分正 反两方面叙述。 正面的,他充分利 用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明代工商 业和商品经济的研究成果,历举 海外贸易、

6、国内商业、 白银资本等 等史料,说明工商业高度发达是明 朝的一个特点,是中国资本主义萌 芽的第二次大发展(第一次在宋 代)。 接着就着力揭示一种现象: 明代士绅、 皇族、 官员普遍地参与 到了商业中来(这个普遍两字就是 一种夸张)。 明朝不是重农抑商,而 是重农不抑商(我也有类似的看 法,但实际是说官商勾结,他十分 反感后一点,结果也给顺便批了几 句)。 反面的论证,重点驳斥明朝横 征暴敛的旧说,转向了财政赋税问 题的讨论。 他的结论是明朝政府 的赋税收入过低。 理由:第一,明朝 农业的税率是5%-10%,在世界上也 是低的;一、 二百年来农业税“原 额” 始终不动,在人口、 耕地、 农产 增

7、加的情况下,这个比例又打了折 扣。 再利用政府赋税征收始终不 到全额的众多史料,说明农业方面 逃税、 漏税严重,所以政府税收的 实际收入还要低许多。 第二,也是 他的一个重点,商业税更低。 商业 税率仅2%-4%,总数不到农业税的 1/7,而且其中至少90%以上的商税 都给偷漏掉了,这方面的情况比农 业更严重。 这样,他的“高论”就 来了:传统上都说明朝在中国历史 上专制程度最高,对人民管制最严 厉,每个百姓都生活在政府的高压 统治之下,剥削程度最严重,横征暴 敛达到极致。 然而他现在的研究 完全可以颠覆这种传统认识。 明代 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税收最低,对人 民的管制最宽纵、 最无力的一个 王朝

8、。 明代的问题不是政府收的 税太多,而是政府收的税太低;不 是政府对社会控制得太严密,而恰 恰是政府对社会控制得太无力。 不得不承认,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 震撼力,在网上得许多喝彩, 也把我 们的一些专家奚落了一番(尽管好 多材料来自他们的论著)。 到这里,杜氏已经完成了题目 前半部分的论证,用大力气推翻前 人的 “传统观点” ,为自己立论扫清 道路。 后一半是他的正题(从字数 说不过是全文的1/5),希望通过大 乱达到大治的目的。 他的正论颇有 惊世骇俗的风味,明灭亡的原因完 全不是大家已经说的那样,什么专 制、 腐败,而是缘于“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超前发展” 。 网上争论虽然多数出于业余 作

9、者,但并非与我们的专业无 关,相反却可以对专业研究 从侧面起到提醒或激励的作 用。 我想卖一关子,先不说下去,穿 插几句 “说书人 ” 的感想与评论。 我读后的感觉,杜氏议论的 最大特点,是善于把一件件事、 一 个个人物、 一个个现象按自己立 论的逻辑串连起来,正反摆弄,驳 辩能力强,也有思辨的色彩。 他的 文字浅显易读(但略显粗糙,不简 练)。现在有些专业论文叙述极 详、考据也细,但很像顾颉刚当年说的, 缺 新学术读书会沙龙。 特别观察 13 社会观察 是没有思想,读者不知道他做这个 题目是想给人什么启示。 杜氏则不 同,他是太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他在许多事情上的驳辩,泄露了我 们现有研究

10、的不足。 小的如为袁 崇焕鸣冤抱屈,但袁杀毛文龙,杜 氏不认可。 我从当年对满洲情况了 解最深、 与袁毛都有交往的当事人 文集与书信里,也说明袁氏此举不 明智,为袁翻案在这点上过了头。 大的方面,莫过于至今还没有一部 有份量、 完整的明代财政史,比不 上唐、 宋。 对明代财政赋税方面的 情况,我们不完全清楚,毛估估的 居多,论点不乏自相矛盾,留下的空 白很多。 杜氏钻的就是这个大窟 窿,由此恣肆汪洋地发挥出一番新 见,恐怕是明史界没有料到的。 因 此,网上争论虽然多数出于业余作 者,但并非与我们的专业无关,相反 却可以对专业研究从侧面起到提 醒或者激励的作用。 提醒之一,单一的微观研究也 会有

11、负面效应。 没有疑问,疏离陈 旧空洞的宏观大话题,向微观领域 深入,是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 在逻辑,但是历史宏观、 通感的必 要性不会因此而消失,只是隐退到 幕后,不在而在。 理想的是微观研 究背后要保持宏观的关怀,至少不 要丢了宏观的意识。 现在专业细 琐化有越来越强的趋势。 我们应 该平心静气地看到,微观研究的 成果,未必都一定能直接通向宏观 历史认识的升华。 相反,因为其描 述课题的局部与片面,说不清楚与 全局的关联,如果还加上作者对自 己结论的过分夸张溺爱,给通观 方面造成一定的疑惑乃至混乱也 很难避免。 例如,在“反欧洲中心 主义” 思潮的鼓动下,关于明代海 外贸易材料的发掘,比前

12、有较大的 进步。 虽然许多人回避争论,只是 就事论事,但从宏观上要求,这种 海外贸易在全部社会经济中究竟 占多少份量,对明代社会各界的作 用有多少是正面的,有多少是负面 的,海外贸易的财富积聚有多少,到 哪儿去了?在一篇专文中要求全面 照顾到是苛刻了,但宏观意识的有 无,往往无形中会影响作者局部立 论时的谨慎周全与否。 把一、 二百 年里找得到的海外贸易活动的材 料排列起来,声势壮观,但假若考 虑到一年、 十年里能有多少?走私 船的风险和损失有多大?死难的、 亏本的、 被勒索走的有多少, 下结 论就不能不有所保留,不要说得太 满。 我曾经不客气地说过,弗兰克 有许多失实的判断。 这种失实的判

13、断,中国学者也有责任。 他的论据 材料大多来自极力想证明中国有资 本主义萌芽的成果,当初谁也想不 到会在弗氏手里,这个“萌芽”变 得比原始大树还粗壮、 还先进。 现在杜氏的成果再一次教训了我 们。 杜氏深受弗兰克的影响。 他的 论证风格,简直就是弗氏风格的中 国版。 但两人的思想取向却完全不 同,到后面就可以见分晓。 提醒之二,怎么正确处理史 料?史学必须凭史料说话,在史学 界是一条铁的定律。 但是,我们也 会遇到这种困惑,找到一些能支 持某个论点的材料,不是就能顺 利地解决问题。 用举例的方法建 立论点,还是比较容易。 困难就在 于:假如你的立论具有较宽广的时 空性,例如某朝几百年、 例如某

14、一 区域、 甚至还是全国性的,材料能 不能有相应的时空覆盖面,能不能 有反映各个侧面的多种材料做旁 证,材料特别是数据有没有连续 性,有没有相悖、 差异、 偏离的情 况存在,这种时候,对史料的要求 就十分高。 理想的情况很少,时代 越古越难。 这时候下论断宁愿保 留得多一点,某种存疑、 悬挂,都是 必要的。 要不得的是,明明有与之 相反的材料,因为不利于既定的立 论,置之一边。 前辈说的辨伪、 参 证、 比勘,既是史料工夫,也是史学 的必备要素。 杜氏这方面的毛病 突出。 现在已经有网友对杜氏作品 里的这类问题在作清理,题名为 杜车别明朝灭亡原因硬伤举证 。 我在读网上明清史争论时,神 经最受

15、刺激,心里很不好受的,就 是1949年以来,发展到“文革” 登 峰造极的,那种两极对立、 非此 即彼、 黑白分明绝对化的思维方 式,不知什么缘故,不仅没有断 根,而且劣根基因的遗传能力特 强。 上面说的史料处理态度,从深 我在读网上明清史争论时,神经最受刺激,心里很不好受的,就 是1949年以来,发展到 “文革” 登峰造极的,那种两极对立、 非此 即彼、 黑白分明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不知什么缘故,不仅没有断 根,而且劣根基因的遗传能力特强。 乏自己的见解, 说尖锐点 14社会观察 网络草根与学术江湖 处说,不纯粹是史料问题,更多地反 映一种思维习惯。 为了证明自己正 确,喜欢把事情说得绝对划一,

16、粗 暴排斥可能有的任何不同方向的 判断,不承认有交叉、 重叠、 渗透与 互动的复杂情景,也缺乏尊重前人 成果的敬畏心,缺乏异中求同的那 种学术智慧追求。 说实话,要想寻 找一种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或者想 寻找到维护它合理性的理由,材料 有的是,用举例的方法最轻便,但 也最靠不住。 为什么不可以试着 转换几种角度,多搜索寻找一些材 料,看看这种制度的存在遇到的难 题、 内在的陷阱以及产生的各种不 同后果呢?把多方面的材料综合成 一种能呈现复杂性的情景,不是比 单一的情景,更接近历史生活的真 实一些?这种情况往往到做翻案文 章时更容易恶性发作。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杜氏在 经过一系列激辩之后,要我们接受 的“思想” 是什么?杜文第四章的 标题是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和宋朝明朝的灭亡” 。 他从追溯汉 唐政治制度开始,特别垂青于宋代 政治制度的变迁,最后对宋明政治 制度以及灭亡原因作了比较。 支持 他的核心论点来自于钱穆: “唐、 宋、 明三代的政治实权,实际都已 操在平民社会知识分子手里。 ” 钱氏指的是科举制的影响。 这里 说明立论不严谨,副作用很大,名 家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