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1790730 上传时间:2017-09-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来自哪里 ?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需求。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顿的唯物主义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P29 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4.物质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客观实在性5.简述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P31/P41 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能动作

2、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何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7.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 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

3、在的统一性,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 人类实践活动,意识指导,但仍是以物力改物力。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8.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9.简述矛盾的

4、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10.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引起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 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11.什么是度?把握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

5、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使事物朝着对的方向发展,避免变成他物。12.简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知道意义,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1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怎样?? 实践产生了认识?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辩证关系: 实

6、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1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 : 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各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认识辩证关系: 1 对立性: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直接性是其突出特点。其逻辑进程为感性个别上升为感性抽象。而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抽象性和间接性是其特点。其逻辑进程为理性抽象上升为理性具体。 2 同一性: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15. 简述

7、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内容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能动的飞跃。16.简述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发展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17.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1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21 真理的绝对性指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22 真理的相对性指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 , 有限性。2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是辩证转换的。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8、标准?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2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P85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的价值和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

9、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1.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主要分歧有哪些 ?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2.简述自然环境及其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 必要的条件, 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23.简述人口因素及其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物质生活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认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4.为什么说

10、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社会生活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5. 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2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应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社会意识

11、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补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a)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 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 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多方面发生了变革。b)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自身体现为生产力,且作用于其他诸因素 3 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 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 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 即管理是

12、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 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28.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和市生产力发展时, 他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做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9.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

13、设施。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而这的矛盾运动30. 如何理解阶级的涵义 ?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阶级, 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他们在一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划分标准: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31.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 ” 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

14、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32.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动力 3.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科学技术33. 如何认识人的本质 ?人不仅作为 “类 ” 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而且在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34. 简述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创造历史的主要表现 。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15、从量上来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表现: A.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B.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5.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表现在相互排斥,统一性表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36.如何理解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关系?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及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

16、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能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37.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本质:一般等价物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38.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9.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P153 c)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d)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e)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40.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1.资本的本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