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电信号与动作电位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89154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7.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 电信号与动作电位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第3章 电信号与动作电位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第3章 电信号与动作电位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第3章 电信号与动作电位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第3章 电信号与动作电位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章 电信号与动作电位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 电信号与动作电位资料(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膜主要对K+通透 细胞内外K+势能差 K+经通道易化扩散 扩散出的K+形成阻 碍K+继续扩散的电 场力 K+的浓度差动力和 电场力阻力平衡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影响RP因素: 胞内、外的K+: K+o与 K+ i的差值决定EK, K+o EK 膜对K+、Na+通透性: K+的通透性,则RP,更趋向于EK Na+-K+泵的活动水平 Resting Potential 第三章 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概述 第二节 局部电位 第三节 动作电位 第四节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 第五节 神经元的兴奋性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概述 一、神经电信号的概念及其类

2、型 二、神经电信号的产生机制 三、神经元膜电学特性与电信号的传导 四、神经信息的编码方式 一、神经电信号的概念及其类型 1、概念:指神经元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所发 生的膜电位变化。 静息电位变化 2、类型: 按静息电位变化的表现和传播分 局部变化:局部电位-等级性、局限性 (感受器、突触后膜、运动终板) 传播性变化:动作电位-不衰减、可传播 按神经信号相对于静息电位的变化方向分 去极化:神经元膜极化状态的减弱(激活) 超极化:神经元膜极化状态的增强(抑制) 二、神经电信号的产生机制 * 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或离子通道的活动 三、神经元膜电学特性与电信号的传导 1、“电缆”: 细胞内外的盐溶液,细胞膜

3、的脂质 2、纤维细和离子通道 信号可能会失真或衰减 传导:电信号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播 局部电位:被动传导 距离加大,信号衰减 局限于产生部位附近 被动电位:被动和主动传导 不衰减 全幅式传导 3、膜电学特性对电信号传导的影响 四、神经信息的编码方式 发放频率 发放模式 第二节 局部电位 一、局部电位的概念和类型 二、局部电位的特性 一、局部电位的概念和类型 电紧张电位 随距刺激原点距离的增加而膜电位呈指 数衰减的电位变化称电紧张电位。 该电位是由膜的固有电学特性决定的,其产 生过程中没有离子通道的激活,也无膜电导的 改变。 1、概念 局部电位: 给予神经元膜去极化电刺激引起的电紧张电位及 少

4、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引起的阈电位 以下的去极化反应,代表了神经元膜的局部兴奋 性变化,又称为局部反应。 2、分类 (1)电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 电紧张电位=局部电位 (2)感受器电位:换能 (3)突触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 兴奋性突触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电位(IPSP) (4)效应器电位 (5)自发膜电位振荡(振荡电位) (6)局部电流引起的膜电位变化 振荡电位 起搏电位 二、局部电位的特性 1、等级性:非“全或无”,最基本特性 反应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2、在局部形成电紧张性扩布 3、可以总和: 空间总和 spatial summation 时间总和 tempo

5、ral summation 三、局部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不同类型的局部电位产生的机制不同 电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 电刺激产生的去极化电紧张电位,激 活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引 起进一步去极化反应。 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方式和G蛋白偶联 受体系统 突触电位和效应器电位:去极化和超极化 自发膜电位振荡:目前尚不明了 第三节 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征 二、动作电位的过程和成分 三、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动作电位: 是神经元兴奋和活动的标志,是神经 信息编码的基本单元,在极为复杂的神经 系统中,是信息赖以产生、编码、传输、 加工和整合的载体。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征 (一)

6、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1、概念: 在RP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 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迅 速的、短暂的波动。 实质:是膜电位在RP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扩布、 快速的倒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本质表现。 2、特征 “全或无” 现象 全幅式传导型(不衰减性传导) 不可叠加性 (二) AP实验现象: 去极化 (depolarizing phase ) 反极化(超射) (overshoot ) 复极化 (repolarizing phase ) 超极化 Hyperpolazing phase (三) 动作电位的演变过程: Methods of R

7、econding Action Potentials 三、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三、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一)锋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1、锋电位产生的条件 (1)神经元的RP是锋电位产生的基础 (2)细胞外钠离子浓度远大于细胞内钠离子浓度 (3)刺激引起钠离子通道的大量开放。 2、锋电位产生 ENa是Na+平衡电位 (1)去极化相 细胞受刺激 少量钠通道开放 静息电位增加到阈电位水平 大量钠通道开放 细胞外Na+快速、大量内流 细胞内电位急剧 上升 锋电位的上升支(Na+内流) Na+内流 与K+外流达到平衡(锋电位顶点-超射值) 锋电位顶点的膜电位水平,主要由ENa决定: 1、记录值和计算

8、值接近; 2、降低Na+o可降低锋电位的幅度,降低程度与计 算值基本一致; 3、河豚毒素(TTX)特异阻断Na+通道。 复极化相 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水平 钠通道失活关闭,钾通道激活开放 Na+停止 内流、K+快速外流 细胞内电位下降,恢复 到负电位水平 锋电位的下降支。 (K+外流) 3、锋电位的动力学特点 (1)上升支:电压门控Na+通道的激活与膜去极 化是正反馈过程; (2)下降支:膜电位复极化与K+通道开放是负反 馈过程。 (二) 后电位的离子机制 1、 去极化后电位: 复极化相大量K+外流,延缓了复极化的过程 Ca2+内流 2、 超极化后电位: K+继续外流 生电性钠泵作用 刺激

9、后,膜对Na+通透 膜内外Na+势能贮备 Na+经通道易化扩散 扩散的Na+抵消膜内 负电位,形成正电位 直至正电位增加到足以 对抗由浓度差所致的 Na+内流 Action Potential: AP的超射值等于Na+平衡电位(+50+70mV) Na+通道 去极化 激活 失活 恢复 Action Potential:升支 Na+通道激活开放,Na+内流形成AP上升支 Action Potential: 降支 K+通道激活开放,K+外流形成AP下降支 K+通道 关闭 激活 小结AP的形成的离子基础: 升支:Na+内流; 降支:K+外流; 静息水平: Na+- K+ 泵活动,离子恢复静息 时的分

10、布状态; 负后电位(后去极化,after depolarization):复极 时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阻碍了K+外流; 正后电位(后超极化,after hyperpolarization):生 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四、动作电位的电压钳分析 1、电压钳技术 主要是通过保持细胞 跨膜电位不变,并迅速控制 其数值,以观察在不同膜电 位条件下膜电流变化,分析 离子跨膜移动的情况。 (一)动作电流记录 2、动作电流的记录 细胞膜的特点: 1)离子通道的电压依赖性 膜电阻(Rm)或其倒数膜电导(gm)受膜 电位的影响;膜电导的改变,又会影响离子电 流,进而影响膜电位; 2)跨膜离子电流无法直接进行测量。

11、 开始的内向电流 随后的外向电流 宏膜电流 (二)动作电流的离子成分 检测方法:离子置换法、逆向电位法、药理学方法 成分: 起始部分为Na+电流,快速、短暂、自行失 活的内向电流(TTX) 迟后部分为K+电流:滞后、长时、不失活的 外向电流(TEA) (三)动作电流的膜电位依赖性 Na+电导(gNa) 驱动力Vm-ENa Na+电流: K+电流: K+电导(gK) 驱动力Vm-EK I ion=gion(Vm-Eion) Hodgkin和Huxley在枪乌贼巨大神经轴突细胞内实现细 胞内电记录,获1963年Nobel奖。 (四)动作电流的离子电导分析 离子电导 是反映膜对某一离子通透性大小的电

12、学指标。 gion = I ion /(Vm-Eion) 实际上:在动作电位的不同时间处于不同膜电 位水平,gNa和gK都在变化。 理论上: Gm变化的机制是离子通道的活动 动作电位期间gm的变化用电压钳(voltage clamp, 固定膜电位,测量膜电流)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 动作电位期间,膜gNa首先增加,随即又衰减,在其衰 减的同时gK增大。 膜片钳(patch clamp):钳制一小片膜,记录单 个通道离子电流的技术。 用膜片钳技术研究的结果说明:膜电导变 化的实质是实质是膜上离子通道随机开放 和关闭的总和效应 第四节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一、阈电位 1.概念:是触发再生性动作电位

13、的临界膜电位水平 。即使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值 。 阈电位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膜电位上升速率达到50V/s 2、阈电位与兴奋性 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电 位的差值呈反变关系,即差值愈大,细胞愈不容 易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愈低;差值愈小,细胞 愈容易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愈高。 gK=gNa 3、阈电位与离子电导的关系 二、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必要和充分条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前电位现象 三、动作电位的发放形式 u位相型 在锋电位发放过程中有间歇性静息期的放 电模式,又称间歇型放电。 u紧张型 指锋电位的发放持续、规则的一种放电模 式,又称持

14、续型、规则型放电。 1、发放形式 2、电流强度与发放频率的关系 传导传导 :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 。 传递传递 :动作电位是在两个细胞之间进行传播 。 传播 :在神经元任一部位产生的动作电位,在 神经网络上的扩散过程 。 1、概念 四、 动作电位的传播与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 已产生AP的部位,与邻近的静息部位之间 ,存在电位差,进而形成在膜内侧由已兴奋部位 指向静息部位,而在膜外侧则由静息部位指向已 兴奋部位的局部电流环路。 钾外流钠内流 产生的动作电位能沿神经元轴突进行传导。 局部去极化,使邻近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钠离 子内流,邻近局部去极化,去极化又引起邻近的电压 门控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就这样依次向前推进 。平均速度为120米/秒。 2、动作电位传导的特征: 动作电位传导具有双向性 传导速度取决于膜的被动电学特性 1) AP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