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两宋: 内省 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89098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两宋: 内省 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七章 两宋: 内省 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七章 两宋: 内省 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七章 两宋: 内省 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七章 两宋: 内省 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两宋: 内省 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两宋: 内省 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资料(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文化史的断代:中唐以后至明中叶为近古文化 远古至秦汉时期的文化:上古文化 秦汉至唐中叶的文化:中古文化 唐中叶至明中叶:近古文化 唐中叶以后,汉唐文化的雄浑气象不复现,雅文化层面走 向精致内敛,俗文化开始热闹繁华。 魏晋南北朝 春秋战国时期 唐中叶 n到宋末中国历史上三次文化大转折: 百家争鸣,原典创制,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形 成。 儒释道多元文化并存、胡汉互动、中印文化互 融。 由雄浑转向内省,雅俗并进,文化发展达到另 一种极致。 唐宋文化有内在的联系。唐宋文化有内在的联系。 如宋人在唐诗的基础上把宋词和宋诗推向了另一个如宋人在唐诗的基础上把宋词和宋诗推向了另一个 高峰。在唐代散文的基础上又把

2、散文创作向前推进高峰。在唐代散文的基础上又把散文创作向前推进 一步。一步。 但从整体上来看,唐宋文化属于不同的类型。但从整体上来看,唐宋文化属于不同的类型。 第七章第七章 两宋:两宋: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粗放、外倾、色调浓烈的开放型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粗放、外倾、色调浓烈的开放型 文化,表现出一种外向、粗犷、瑰丽、豪华的特色。文化,表现出一种外向、粗犷、瑰丽、豪华的特色。 唐诗无体不备,无不入诗;唐诗无体不备,无不入诗; 唐代三教并行,各种哲学宗教兼容并包;唐代三教并行,各种哲学宗教兼容并包; 唐文化气势雄壮。唐文化气势雄壮。 宋型文化是

3、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 化类型,表现出一种内省、精致、雅致的特色。化类型,表现出一种内省、精致、雅致的特色。 宋诗讲求哲理,以理入诗;宋诗讲求哲理,以理入诗; 宋代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宋代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 宋代瓷器、书法、绘画脱略繁丽丰腴,尚朴澹、宋代瓷器、书法、绘画脱略繁丽丰腴,尚朴澹、 重意态。重意态。 宋文化精致细腻。宋文化精致细腻。 一、唐中叶到两宋的社会文化背景 唐中叶到宋代的这一转变有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1)从土地制度看: 租庸调制被两税制取代; 均田制瓦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 ; 租佃关系取代了均田制下百

4、姓与庄田主之间的庇护关 系。 “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 畔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贫富悬绝,乃至于斯。” 陆贽:翰苑集卷22 中书奏议六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 n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国家放弃抑制土地兼并 的努力,土地兼并严重,“富者兼地数万 亩,贫者无容之居。” 租庸调制特点两税制特点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 有庸。” (2)从商品经济来看,货币经济发展; 坊市制度瓦解; 商业和城市发展; 钱币取代布帛,成为唯一的一般等价物 。 清明上河图反映宋代商业的繁荣 坊市制度 宋代,“坊市制度”崩溃,市场化程度加深,出现所谓“商业革命

5、” 。 政治上:削弱武人势力、强化中 央集权。 文化教育上:强化科举、广纳贤 才;尊师重道,优礼儒士。 政策言论上:优容文士、广开言 路、纵论时政。 n边疆压力下的纳贡支出、庞大的军队供给和官僚俸禄等 导致国力空虚、积贫积弱。于是,宋王朝只能采取“守内 虚外”、以文治国的方略,精心构筑自己的内部世界。 两宋时期的社会氛围 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 今者五事。如百年内无内乱;四 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 百年未尝诛杀大臣;至诚以待夷 狄。如此大抵以忠厚廉耻为之纲 纪,故能如此。盖睿主开基,规 模自别。 河南程氏遗书 伊川先生语一 唐中叶后,中国社会加速变化。宋 朝初年,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

6、的飞速 增长,人口南移的频率和速度加快,长江 流域像北方的黄河流域一样,终于成为中 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科举制度开始主宰 士族的生活,儒学得到复兴。尽管种种迹 象显示出勃勃生机,但宋朝再也未能象汉 唐那样称霸东亚。对于强大的邻居,宋朝 不能视之为藩臣,而要考虑如何阻止他们 的入侵。 剑桥插图中国史 宋文化是以宋理学为奠基石的。宋文化是以宋理学为奠基石的。 两宋(北宋、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张载、两宋(北宋、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张载、 程颢、程颐、朱熹等。创始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程颢、程颐、朱熹等。创始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 朱熹,在理论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朱熹,在理论上作出

7、重大贡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 二、理学的构建二、理学的构建 “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 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关于政治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 关捩(le)点之人物也。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 “开辟唐代中叶文化学术思想变化的杰出人物是韩愈 ,继承发展韩愈思想的为其学侣李翱。”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三论 理学,又叫新儒学、道学、宋学。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 为宋代诸儒所建构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 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是 因

8、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但却自学或不自觉地将 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渗全,使之具有不同于 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之所以称为道学,是因为宋代理学诸 子自诩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以”明道 “为学问之追求。之所以称为宋学,是因为清代乾嘉时期考据 之学极盛,这班考据家们心仪汉儒,认为理学徒有空疏之名 ,遂有“汉学”、“宋学”之分野。 理学究其本质,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 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大体上, 理学的构架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 集大成时期。 周敦颐与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 周敦颐(1017-1073

9、),字茂叔,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今 湖南省道县)人,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 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 ,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 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 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周敦颐的思辨兴趣在于宇宙发生论,从而铸定了理学诞生初期 的哲学性格。传说他曾设计宇宙演化过程的太极图,并对 之进行诠释,名太极图说。他指出: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 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他在通书中申言,自己所谓的“无欲”与道家和禅宗所谓 的“无为”和

10、“无心”是一样的,指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 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重 要的是,周敦颐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的修身哲学,借 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这一认识路径成为后来理学诸子坚守 的哲学方向。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字尧夫,谥号康 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 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仁宗嘉祐 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 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 、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他在皇极经世:中写道: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

11、之 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 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 而地之用尽矣。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 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 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这就是邵雍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并配有六十四卦圆图方 位图,以提示万物演化的规律和宇宙秘密。 邵雍开启了后来理学家关于“天理”、“人欲相对立的门径,影 响可谓深远。 继周敦颐、邵雍之后,张载、程颢、程颐真正奠定了理学的 坚实基础。此五人号称北宋五子,是理学发展的关键人物。 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

12、 、程颐的表叔。字子厚,祖籍大梁(今开封),徙家凤翔郿 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 (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 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熙宁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书 。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 归,十二月乙亥卒于道,年五十八。赐谥明公。 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横渠易说、 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明嘉靖间吕柟编有张子 钞释,清乾隆间刊有张子全书,后世编为张载集 。 因张载是陕西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张载也是在 “易传”的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不过他更为强 调“气”,认为太极就是气。 张载关于“心统性情”、

13、“天地之生”、“德性所 知”等伦理学问题的思索,都成为后来理学家们关 切的重大问题。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 人。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 颐(1033年1107),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二人都 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 称为“二程”。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 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 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 入二程集中。 程颢、程颐居住在洛阳,此一学派故被称之为“洛学”。二 程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们提出了“天理”这一理学核心观念。 这一观念显然来自于易传的哲学启迪,并参照了张载的“

14、气”以及邵雍的各式卦图。经过融铸之后,二程将“理”置于宇 宙本体的位置,认为理是永恒不灭的存在。 理学发展到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到朱熹时,理学才最终 完成了理论架构,并在认识论上达到了顶峰。人们习惯于将 理学的主流称之为程朱学派,凸显了朱熹对二程思想的传承 以及由此导致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卓然地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 翁。谥文,又称朱文公。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 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 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 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

15、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绍兴 十八年中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 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其著 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 四书,有朱文公文集。 朱熹从二程那里承续了“理”的概念,并将它诠释得更为明确 。朱熹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语类中。更重要的是,朱 熹将“理”推绎为政治哲学。 在朱熹的努力下,一个以伦常秩序为哲学本位的新儒家体系 得以最终建立,该体系吸收了释道的宇宙发生论及个体修炼 说,孔孟学说被重新诠释并又一次获得了理论权威的神圣地 位。从文化史的长时段看,自秦汉以来多元并存的思想意识 形态经过反复整合,终于进入创造性转换的新阶段。朱熹也 因理学的创造性建构而成为儒学“道统”的旗帜和“礼教”圣人 。 朱熹一生致力于宣扬理学,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又朱熹一生致力于宣扬理学,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又 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其价值在于总结了先前儒家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其价值在于总结了先前儒家 学者的贡献,使得儒家学说更便于统治者操作利用。学者的贡献,使得儒家学说更便于统治者操作利用。 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 重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