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2013.11.0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8655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园区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2013.11.01).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产业园区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2013.11.01).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产业园区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2013.11.01).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产业园区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2013.11.01).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产业园区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2013.11.01).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园区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2013.11.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园区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2013.11.01).(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园区 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四川省经信委 黄朝阳 2013年11月7日 成都 内容提要 四川工业发展的阶段任务决定产业园 区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产业园区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任务 提升产业园区管理运行水平 一、四川工业发展的阶段任务决定产业园区 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适应国内 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 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 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 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 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 优势。 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2、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驱动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四化同步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 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同步发展。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 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 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 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3、,强 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 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 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 设施和基础产业。 现代产业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 传统产业 现代服务业 产业园区是现代工业、现代制造业的载体, 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依托。产业园区自然成为产 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点区域。 我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阶段的基本估价: 起步发展阶段 1991年2004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6年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前 加快发展阶段 2006年2012年,全省召开两次产业园 区工作会;省政府出台加快工业园区发展 指导意见(2007年)和印发产业园区产业 发

4、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年) 转型升级阶段 2013年全省推进产业园区发展大会 现阶段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任务 新阶段发展产业园区,要把握产业发 展的特点和趋势,纳入全省实施“三大发展 战略”的总体部署进行统筹规划,走出一条 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路子。 王东明书记在全省推进产业园区发展大会上讲话 三 大 发 展 战 略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构建全省竞相发展新格局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 工业强省产业兴省 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 建设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 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构

5、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工 业 强 省 产 业 兴 省 核心: 提高 发展 质量 和效益 在加快发展中 转方式 坚持在扩大总量中 调结构 路 径 新阶段 推进 产业 园区 发展 重大 意义 抓园区就是抓工业、强产业 抓园区就是抓转型、调结构 抓园区就是抓引进、促开放 抓园区就是抓投资、稳增长 坚持多点多极支撑 建设区域重点园区 坚持“两化”互动发展 建设产城一体园区 坚持科技引领发展 建设创新驱动园区 坚持集群集聚发展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 坚持循环节约发展 建设绿色低碳园区 新阶段产业 园区建设 客观上要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要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构建具 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

6、产业体系作出贡献。 以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变工业 经济发展方式。 集中集群集约式现代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有利于促 进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降低企业成本,拉长产业链条, 增强整体竞争力。 从今年工业经济运行看,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紧迫 工业增速连续两年下台阶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 工业投资个位数增长,发展后劲堪忧 新增长点不多,招商引资力度减弱 面临有效市场需求不足和国内外市场 “双重挤压” 二、产业园区结构优化的重点任务 坚持在扩大总量规模中调整优化结构 坚持增量优化和存量提升并举 坚持以主导产业培育和特色园区建设为重点 坚持以优势产业链构建完善和价值链提升、 创新链培育为抓手 坚持以集

7、聚集约集群为方向,推进产业低碳绿色 循环发展 坚持统筹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协调发展 (一)坚持在扩大总量规模中调整优化结 构(增量优化和存量提升并举) 坚持在扩大增量中调优结构、在加快发展中转 变方式,大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以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完善和延伸整合为 抓手,培育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 2012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800.5亿元,其 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26.5亿元。 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868.6亿元,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80.7亿元。 四川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经验 集聚集约 结构优化 创新驱动 开放合作 绿色低碳 集

8、聚集约 2012年,全省工业在园区的集中度达到66%,比2007年提 高21个百分点。建成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2个 、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7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51 个。培育产业集群140个,其中百亿产业集群22个。 结构优化 四川工业品国内市场整体占有率达到3.5%,比2007年提 高0.3个百分点。 2012年,“7+3”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 提高到79%;装备制造、饮料食品产业销售产值跨上5000亿 元台阶,能源电力、油气化工产业销售产值突破3000亿元 ,钒钛钢铁、电子信息产业超过2000亿元,汽车制造产业 突破1000亿元。 2012年,战略性

9、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总产值增长22%, 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11.8%。 今年前三季度: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油气化工、汽车制造等 七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75%。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3%,拉动规模以上工 业增长1.3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6%, 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21.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 省的比重达到6.7%,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优化带来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改善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用电量产出提 升,每千瓦时电量带动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到8.4元

10、,比2011年提高0.8元/千瓦时。 创新驱动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4户,总量居全国第七 开放合作 实施招商引资和重大产业发展相结合,成功引进富士康、 仁宝、纬创、德州仪器、一汽大众、沃尔沃等知名企业落户, 助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产业的崛起。 四川省工业开放合作重大产业销售产值变化图 绿色低碳 “十一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2.03%, 以年均13.3%的能耗增长支撑年均22.4%的工业增长。 2011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78%。 2012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28%。 2013年 1-9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2012年,全省工业实现增加

11、值10800亿元,是2007年 的2.8倍,总量列全国第8位,比2007年上升2位。 2012年全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42.7亿 元,是2007年的3.3倍。 2012年四川工业化率提高到45.3%,比2007年提升 8.5个百分点,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 19.3:44.2:36.5调整为13.8:52.8:33.4。 工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支撑了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迈 上2万亿元台阶,2012年达到2.38万亿元,进入全国经济大 省行列。 (二)坚持以主导产业培育和特色园区 建设为重点 坚持以优势产业链构建完善和价值链提 升、创新链培育为抓手。 产业园区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三

12、个方面: 企业组织结构 产品结构 技术结构 坚持“产业企业产品”主线 强化特色产业建设 产业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导性、带动性,风险高 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 传统产业 改造升级。区分资源性工业、 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工业 现代服务业 重点是生产服务业 现代物流:降低物流成本 技术研发、成果转化 工业设计 企业培育 做大做强 龙头企业、重点企业 做专、做精、做特 中小配套企业 孵化培育 小型微型企业 推动创业就业 产品培育 抓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 我省重点打造100个战略性新产品 抓市场拓展 “双重挤压”下更加注重产销衔接 抓名优特新产品培育 实施品牌战略 技术创新 工业设计营销模式创新 案例:浙

13、江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三名工程”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近年来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不够快,产业布 局散、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企业研发能力弱等制约。 “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宗 庆后、鲁冠球、李书福等一批浙江企业家凭着“四千精神”闯荡世界,以他 们为代表的浙商群体成为了浙江经济最响亮的品牌。如今,这个群体也 面临着“后继乏力”的困境。 针对低、小、散的问题,浙江省提出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传统 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 2013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着力建设“三 名工程”,即建名企、出名品、育名家。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专利和标准化战略,继续推进开 发

14、区品牌建设,推动商标品牌战略,加强企业商号保护,打 造并推广应用“浙江制造精品”,提升浙江工业产品质量和品 牌价值。 研究制订并实施加快培育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 高新型和产业联盟主导型等“五型企业”的政策意见。 开展龙头骨干企业考核评价和动态调整工作,支持龙头 骨干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做大做 强。 案例: 整合科技创新品牌包装,工业设计溢价利润 某汽车品牌从1999年在广州投产,到2008年,该品牌共 进行了8代改款,每次更改都使价格在下跌之后旋即又回升6 万-7万元。“该品牌所进行的创新,并不是发明创造,而只是 对车灯、引擎盖、车尾,或是对内室、导航系统进行局部的

15、调整,通过工业设计,让消费者感受到时尚的冲击,让他们 愿意掏更多的钱来购买新款汽车。” 一辆宝马汽车的成本不过10多万元,售价却高达上百万 元;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钟表,但产值仅占一成,而瑞士钟 表产量只占全球3%,销售额却占40%;作为芭比娃娃的主产地 ,中国仅分享到3.5%的收益,利如纸薄这是为什么? 坚定不移推进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完善 我省多数产业链属于龙头带动型,应按照发挥 比较优势的原则,确立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优势环 节和地位,突出产业链的构建完善和整合延伸, 提升优势产业组织水平。 依托重点企业的供应链,推进关联配套型企业引进。 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新一轮的“精干主体、分离辅助” 。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竞争 合作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