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三网融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8509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信三网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国电信三网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国电信三网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国电信三网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国电信三网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电信三网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信三网融合.(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网融合篇 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思考 主讲:韦乐平 n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学技 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信 息通信网络委员会主任和光通信委 员会副主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科 技委员会主任。 n研究领域广泛,涉及传送网,接 入网,NGN/NGI、网络发展策略 和战略。已发表100余篇论文和8 本著作。 Wei:3/12/2010Wei:3/12/2010 3 3 韦乐平韦乐平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思考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思考 Wei:3/12/2010Wei:3/12/2010 4 4 内容内容 v三网的特征、问题和趋势 v三网融合的内涵及其辨析 v美国三网融合的沿革

2、、竞争态势及其启示 v我国三网融合的实施目标 v电信和广电双方的利弊得失 v三网融合的业务形态 v视频业务的特点及其对网络的要求 v信息业务的价值及其启示 v三网融合的挑战 v三网融合成功的关键与建议 Wei:2005-5-13Wei:2005-5-13 5 5 融合和综合的涵义 v融合(converge)的涵义: Moving objects come towards each other and meet at a point 运动的物体互相靠近并向一点汇合 v综合(integrate)的涵义: Combine something in such way that it becomes f

3、ully a part of something else 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 v融合是对综合的反思:融合是演进式发展, 而综合是革命性发展。电信界从热衷于综合 (ISDN/B-ISDN)转向了融合( NGN ) Wei:2005-5-13Wei:2005-5-13 6 6 vv第一个层面:各种技术层面上的融合第一个层面:各种技术层面上的融合 涉及技术架构、协议、接口、软硬件、中间件等涉及技术架构、协议、接口、软硬件、中间件等 vv第二个层面:电信网自身各个层面的融合第二个层面:电信网自身各个层面的融合 水平水平:核心网,城域网,接入网,驻地网:核心网,城域网,接入网,驻地

4、网 垂直垂直:传送网,承载网,业务网,支撑网:传送网,承载网,业务网,支撑网 vv第三个层面:第三个层面:移动与固网的融合移动与固网的融合(4 4个阶段)个阶段) vv第四个层面:第四个层面:网络与网络与ITIT的融合的融合(实时融合业务)(实时融合业务) vv第五个层面:第五个层面:三网融合,三业融合三网融合,三业融合 至少涵盖八个方面的融合:行业、监管、市场、至少涵盖八个方面的融合:行业、监管、市场、 技术、业务、网络、终端、支撑系统技术、业务、网络、终端、支撑系统 vv第六个层面:第六个层面: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物联网物联网) 融合的大视野融合的大视野 Wei:

5、2005-5-13Wei:2005-5-13 7 7 电信网的特征、问题和趋势电信网的特征、问题和趋势(1)(1) v概况:2008年全球电信业收入$1.6万亿,约是电 视业的5倍(我国$1200,是电视业6倍,有线电 视网络的24倍)。电话用户53.7亿(我国9.8亿) ,宽带接入用户4亿(我国8343万),IPTV用户 1960万(我国244万) v优势: 网络优势:高质量、高可靠、广覆盖、严密管 理;端到端可用性98%,节点可用性99.99%;长期 积累的大型双向网络的设计和运营经验; 庞大的用户基础;简单方便的终端使用; 严密的标准体系:技术/建设/运维三套体系 Wei:2005-5-

6、13Wei:2005-5-13 8 8 资金和专业人才优势 丰富的计费功能和增值业务模式; 市场化运作和竞争经验;强势的品牌效应。 v劣势: 网络劣势:传统电话网体系架构封闭,垂直一 体化,业务与网络捆绑,业务开发耗时费力;庞 大的铜缆接入网,维护运营成本高,带宽有限( 30Mhz),价值与日递减;复杂的网络过设计( over-engineering)(架构、性能、管理)做法付 出了高昂的CAPEX/OPEX代价。例如化巨资开发的 电路交换机3000个功能实际只用了不到30个 电信网的特征、问题和趋势电信网的特征、问题和趋势(2)(2) Wei:2005-5-13Wei:2005-5-13 9

7、 9 v市场风险: 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监管的、盈利固话业务 已衰退,固话收入和用户数已经持续下滑3年 非成本为基础的话音管制价格的未来? 商业模式危机:传统“单纯前向收费”的商业 模式已经失效,而IP的盈利商务模式还不清楚, 视频业务的盈利模式也不清楚。 缺乏经营IP业务和视频业务的经验 v正在实施战略转型,包括网络转型(NGN),业务 转型(信息服务和娱乐业),商业模式摸索, IPTV业务是目前最重要的切入点和种子业务 电信网的特征、问题和趋势电信网的特征、问题和趋势(3)(3) Wei:2005-5-13Wei:2005-5-131010 v概况:2008全球电视业收入约$3500亿(我

8、国 $214亿,有线电视$51亿),有线电视用户近5亿 (我国1.64亿),DTV用户超4380万,双向化改造 覆盖家庭2400万,占54%,宽带接入近300万 v优势: 信息源和优质频率资源优势(我国48958M) 。掌控节目集成权,优质频谱的巨大潜在价值; 长期积累的大型广播型网络的设计运营经验; 同轴电缆的可用接入带宽宽(至少2GHz,实际已 使用900MHz,目前68个频道,每频道40Mb/s) 国家的政策倾斜和可能的资金人才支持 有线电视网特征、问题和趋势有线电视网特征、问题和趋势(1)(1) Wei:2005-5-13Wei:2005-5-131111 v劣势: 整体实力较弱。无法

9、与国外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相比(2005年美国有线电视公司收入665亿美元) ,也无法与国内电信业相比; 体制落后(政企合一、网台合一),产权复杂 (6000个主体),条块分离,整合困难; 公益性部门,过份依赖国家和行政权利,无市 场化意识、观念、经验和渠道; 视频业务盈利能力弱,赢利模式单一。收入主 要依靠广播和电视广告,占5090。 整合资金缺口巨大:资产重组网络改造3000亿 有线电视网特征、问题和趋势有线电视网特征、问题和趋势(2)(2) Wei:2005-5-13Wei:2005-5-131212 有线电视网特征、问题和趋势有线电视网特征、问题和趋势(3)(3) v劣势: 缺乏统一的、

10、严格的标准和网络规范;网络分 散,独立建设;质量较差,可靠性较低;缺乏运 营双向通信业务的经验、资金和人才 v正在实施整体改制转型 网络部分正在实施企业化改制,年底一省一网 利用国家政策和行政力量加速推广DTV,占据视 频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同时大打高速高清牌 推进网络双向化改造,实施网络革新(NGB), 进行业务拓展(增值业务),商业模式摸索 试图继续依靠监管权和安全性压制竞争对手 Wei:2005-5-13Wei:2005-5-131313 v概况:2008全球互联网网民15.4亿(我国网民 2.98亿)。我国互联网产业规模1500亿元。耗资 费力的承载网依托电信或广电,着重在开放盈利 的

11、互联网应用上 v优势: 网络架构简单、扁平化;基于分组网,适于IP 业务;成本基于带宽,非距离与时间 TCP-IP是唯一可为三大网共同接受的通信协议 技术和业务创新能力强,开发门槛低,周期短 成本低(commodity),价格下降快,摩尔定律 简单的计费功能 互联网的特征、问题和趋势(1) Wei:2005-5-13Wei:2005-5-131414 v劣势: 标准松散:重协议,轻性能,缺业务层标准 网络可控可管可信可扩能力缺失 可靠性较差,端到端可用性25%,节点99.9% 路由不定,网络行为不定,实时业务质量无法 确保(靠轻载和软QoS) 网络安全性和信息安全性差 重短期行为,基础设施更新

12、太快(3-5年) 擅长企事业网,缺乏大型电话网和业务的经验 终端复杂,昂贵 业务和应用层互联互通性差(例如IP Phone) 互联网的特征、问题和趋势(2) Wei:2005-5-13Wei:2005-5-131515 多数ISP的实力不足,规模不够 v商业模式难持续: “接入收费业务免费”的商业模式能否长久 ? 流量增长快于用户数和收入增长能否长久? v趋势1:苹果和Google等IT厂家正向传输和内容 集成领域扩展:直接建网,例如Google 的网络 已承载全球7%流量;开发服务平台,通过控制软 件中间件,旁路运营商的网络控制;进入娱乐业 领域,创造新的商务模式(苹果iPoD/iphone

13、 在线音乐购买系统iTunes: 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v趋势2:P2P应用的主流化(BT,迅雷,电驴.) 互联网的特征、问题和趋势(3) Wei:3/12/2010Wei:3/12/20101616 条条道路通罗马 vv电信业电信业:遵循语音语音数据语音数据:遵循语音语音数据语音数据 视频,实现视频,实现Triple PlayTriple Play。IPTVIPTV、移动视频、移动视频 和手机电视是实现其三网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和手机电视是实现其三网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vv广电业广电业:遵循广播视频广播视频数据广:遵循广播视频广播视频数据广 播视频数据语音,实现播视频数据语音,实现Triple Pl

14、ayTriple Play。数字。数字 电视和手机电视是其重要切入点电视和手机电视是其重要切入点 vv两者尽管技术手段和途径不同,但最终都将能两者尽管技术手段和途径不同,但最终都将能 提供以三种业务捆绑为标志的三网融合业务提供以三种业务捆绑为标志的三网融合业务 vv互联网互联网:统一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公共通信:统一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公共通信 协议和信息传输平台协议和信息传输平台, ,技术上最坚实的融合基础技术上最坚实的融合基础 Wei:3/12/2010Wei:3/12/20101717 三网融合的出处? v三网融合的来源不明: 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学术界、标准化组织 ,还是产业界都没有这

15、一术语。只有“融合 (convergence)”或“三重业务捆绑( triple play)”两个词,前者不单指三网融 合。后者倒是比较准确的道出了所谓三网融 合的实质 v三网融合是一个业务融合大趋势,不是一个 技术术语,也不存在严格的定义 v按照ITU定义,所谓三网都属于通信范畴,只 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独立发展起来,又由于技术 的进步,有可能,也需要将三者实现融合 Wei:3/12/2010Wei:3/12/20101818 v通俗定义: 三网融合主要指业务应用层面的融合。表现为技 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互联互通;物理资源上 实现共享;业务应用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都趋 向全业务和采用统一的IP通信协议;最终将导致 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上的融合。至于各自的 基础网本身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竞争的需要将会 长期共存、竞争和发展。而业务应用层的融合将 不会受限于基础网而迅速发展,各类公司都会通 过不同的途径向全业务方向演进 三网融合的通俗定义 Wei:3/12/2010Wei:3/12/20101919 v由于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寄生性网,不对底层做 任何规范,可以依托在任何基础网之上,因此, 互联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 经基本实现,现有有线电视网与电信网都能提供 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 v所谓三网融合的关键是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的融 合,即两网融合问题,而两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