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五章气体吸收详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82726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3.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原理第五章气体吸收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气体吸收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气体吸收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气体吸收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气体吸收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第五章气体吸收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第五章气体吸收详解(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气液相平衡 第五章 气体吸收 第一节 概述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第四节 吸收塔的计算 第五节 填料塔 1 第一节 概述 一、吸收操作的应用 二、吸收过程与设备 三、吸收过程分类 四、吸收剂的选择 2 一、气体操作的应用 (1)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 (2)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或精制气体。 (3)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 (4)工业废气的治理。 吸收的依据 混合物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3 二、吸收过程与设备 4 吸收与解吸流程 含苯煤气 脱苯煤气 洗油 苯 水 过热蒸汽 加热器 冷却器 5 (1)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2)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3)等温吸收和非等

2、温吸收 (4)高浓度吸收和低浓度吸收 (1)溶解度大; 三、吸收过程的分类 四、吸收剂的选择 6 (2)选择性高; (3)再生容易; (4)挥发性小; (5)粘度低; (6)化学稳定性高; (7)腐蚀性低; (8)无毒、无害、价廉等。 选择原则:经济、合理。 7 第二节 气液相平衡 一、 平衡溶解度 二、 亨利定律 三、 气液相平衡关系在吸收中的应用 8 一、平衡溶解度 平衡状态:一定压力和温度,一定量的吸收 剂与混合气体充分接触,气相 中的溶质 向溶剂中转移,长期充分接 触后,液相 中溶质组分的浓度不再增加,此时,气 液两相达到平衡。 饱和浓度: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 9 平衡分压:平衡

3、时气相中溶质的分压。 平衡状态的因素 FC2=32+2=3 当压力不太高、温度一定时 p*A =f1( x ) y*=f2(x) p*A =f3( cA ) 10 氨在水中的溶解度 11 20下SO2在水中的溶解度 12 几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3 讨论: (2)温度、y一定,总压增加,在同一溶剂中 ,溶质的溶解度x随之增加,有利于吸收 。 (1)总压、y一定,温度下降,在同一溶剂中 ,溶质的溶解度x随之增加,有利于吸收 。 (3)相同的总压及摩尔分率, cO2 cCO2 cSO2 x或 A由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过程 平衡状态 A由液相向气相传质,解吸过程 吸收过程: 21 (二)指明过

4、程进行的极限 过程极限:相平衡。 y P y x A B C x y* y* y 22 (1)逆流吸收,塔高无限, V,y2 V,y1 L,x2 L,x1 (2)逆流吸收,塔高无限, (三)确定过程的推动力 (1)吸收过程推动力的表达式 y - y*或x* -x或 23 (2)在xy图上 A P y y* x x* 24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一、 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六、 两相间的双模理论 四、 分子扩散系数 七、 总传质速率方程 二、 等摩尔逆向扩散 三、 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扩散 五、 单相内对流传质 25 吸收过程: (1)A由气相主体到相界面,气相内传递; (2)A在相界面上

5、溶解,溶解过程; (3)A自相界面到液相主体,液相内传递。 单相内传递方式:分子扩散;对流扩散 。 一、 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26 分子扩散: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 在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 该组分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 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 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 面积扩散的物质量,J表示, kmol/(m2s)。 菲克定律:温度、总压一定,组分A在扩散方向上任一 点处的扩散通量与该处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27 JA组分A扩散速率(扩散通量), kmol/(m2s); 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3)/m; DAB组分A

6、在B组分中的扩散系数,m2/s。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 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28 理想气体: = 分子扩散两种形式:等摩尔逆向扩散,组分A通过 静止组分B的扩散。 29 JA JB T P pA2 pB2 T P pA1 pB1 12 二、等摩尔逆向扩散 30 等摩尔逆向扩散:任一截面处两个组分的扩散速率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压一定 = 31 JA=JB DAB=DBA=D 等分子反向扩散传质速率方程 传质速率定义:任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 单位时间 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量,记作N, kmol/(m2 s) 。 NA= 气相: 32 NA= 液相: 讨论 1) 33

7、 2)组分的浓度与扩散距离z成直线关系。 3)等分子反方向扩散发生在蒸馏过程中。 p pB1 pA1 pA2 pB2 扩散距离z 0 z p 三、 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扩散 34 1 2 JA JB NMcA/c NMcB/c NM NA (1)整体移动:因溶质扩散 到界面溶解于溶剂中,造 成界面与主体的微小压差, 使得混合物向界面处的流 动。 (2)整体移动的特点: 1)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 2)A、B在整体移动中方向相同,流动速度正比于摩尔 分率。 35 微分式 36 在气相扩散 积分式 积分式 37 积分式液相: (4)讨论 1)组分A的浓度与扩散距离z为指数关系 2) 、

8、漂流因子,无因次 38 漂流因子意义:其大小反映了整体移动对传质速率的影 响程度,其值为总体流动使传质速率较单纯分子扩 散增大的倍数。 漂流因子的影响因素: 浓度高,漂流因数大,总体流动的影响大。 低浓度时,漂流因数近似等于1,总体流动的影响小。 3)单向扩散体现在吸收过程中。 39 扩散系数的意义:单位浓度梯度下的扩散通量,反映 某组分在一定介质中的扩散能力,是物质特性常 数之一;D,m2/s。 D的影响因素:A、B、T、P、浓度 D的来源:查手册;半经验公式;测定 四、分子扩散系数 40 (1)气相中的D 范围:10-510-4m2/s 经验公式 (2)液相中的D 范围:10-1010-9

9、m2/s 41 五、 单相内的对流传质 涡流扩散:流体作湍流运动时,若流体内部 存在浓度梯度,流体质点便会靠 质点的无规则运动,相互碰撞和 混合,组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 向传递,这种现象称为涡流扩散。 42 涡流扩散速率,kmol/(m2s); 涡流扩散系数,m2/s。 注意:涡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不同,不是物性 常数,其值与流体流动状态及所处的位置有 关 。 总扩散通量: 43 T TW tW t 热流体冷流体 pAG pAi cAi cAL 气相液相 zTztzGzL E (一)单相内对流传质的有效膜模型 单相内对流传质过程 44 1)靠近相界面处层流内层:传质机理仅为分 子扩散,溶质

10、A的浓度梯度较大,pA随z的 变化较陡。 2)湍流主体:涡流扩散远远大于分子扩散, 溶质浓度均一化,pA随z的变化近似为水 平线。 3)过渡区:分子扩散+涡流扩散,pA随z的 变化逐渐平缓。 45 有效膜模型 单相对流传质的传质阻力全部集中在一层虚 拟的膜层内,膜层内的传质形式仅为分子扩散 。 (二)气相传质速率方程 有效膜厚zG由层流内层浓度梯度线延长线与流 体主体浓度线相交于一点E,则厚度zG为E到相界 面的垂直距离。 46 以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分系数, kmol/(m2skPa)。 =传质系数吸收的推动力 47 气相对流传质速率方程有以下几种形式: 以气相摩尔分率表示推动力的气膜

11、传 质分系数,kmol/(m2s); 各气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带入上式 与比较 48 液相传质速率方程有以下几种形式: (二)液相传质速率方程 49 kL以液相组成摩尔浓度表示推动力的液膜 对流传质分系数,kmol/(m2skmol/m3); 以液相组成摩尔分率表示推动力的液膜 对流传质分系数,kmol/(m2s); 各液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注意: 对流传质系数=f (操作条件、流动状态、物性) 50 六、 两相间传质的双模理论 相际对流传质三大模型:双膜模型 溶质渗透模型 表面更新模型 (一)双膜理论 pAG pAi cAi cAL 气相液相 zGzL E 51 双膜模型的基本论

12、点(假设) (1)气液两相存在一个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存 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A以分子扩 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 (2)相界面处两相达平衡,无扩散阻力。 (3)有效膜以外主体中,充分湍动,溶质主要以 涡流扩散的形式传质。 双膜模型也称为双膜阻力模型 52 (一)气相传质速率方程 以气相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总传质 系数,kmol/(m2skPa); 以气相摩尔分率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 总传质系数,kmol/(m2s); 以气相摩尔比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 总传质系数,kmol/(m2s); 七、总传质速率方程 53 (二)液相总传质速率方程 以液相浓度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 质系数,k

13、mol/m2skmol/m3); 以液相摩尔分率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 总传质系数,kmol/(m2s); 以液相摩尔比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 总传质系数,kmol/(m2s); 54 根据双膜理论 (三)总传质系数与单相传质分系数之间的关系 系统服从亨利定律或平衡关系在计算范围为直线 55 (四)总传质系数之间的关系 56 (五)传质速率的控制 相间传质总阻力 = 液相(膜)阻力 +气相(膜)阻力 注意:传质系数、传质阻力 与推动力一一对应。 1.传质阻力 57 2.传质速率的控制步骤 (1)气膜控制 气膜控制: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气相,此吸收过程 为气相阻力控制(气膜控制)。 H 较大易溶气体 气膜控制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