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8135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 1概述 公路运输是最基本的运输方式,随着汽车工业 的发展,公路运输的能力不断提高。汽车客运的方 式同铁路客运不尽相同。铁路客运一次输送量大, 而每一次相隔的时间较长,旅客在站内停留的时间 较长。而汽车则是分散运输,每辆汽车的载客量不 大,车辆在相隔较短的时间内陆续发出,旅客陆续 集中在站内,一般在站内停留的时间也较短,所以 汽车客运站的候车面积不会很大,但流线通畅、空 间组织明确简单。 1.1 汽车客运站的转变 1、汽车客运站规模依据的转变 从日旅客发送量、候车厅面积大小到有效发车位 有效发车位:是指全天候、有秩序的能组织旅客上车 的发车位。它是能长期稳定地反映汽车客运站的

2、建 筑规模的唯一标志。 2、封闭型向公用型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汽车客运站基本属封闭的模式管理,即站、车 队合一,同属一个管理单位。现在转变成公用型站场的管理模 式:首先基建投资就不是单一的,经营的内容多样化,在融吃 、住、行、娱乐、商业等于一体。 3、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 4、单层向多层的转变 由于城市用地的紧张, 从平面到空间的扩展。 2.1.2 汽车客运站的规模 1、统计概念 2、行政概念 3、基建概念 1.3 汽车客运站的选址 1、符合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 2、与城市交通系统联系密切,地点适中,方便旅客集 散和换乘。 与铁路客站或港口近些,方便旅客换乘 3、远近期结合。 4、有必要的水

3、源、电源、消防、疏散及排污条件。 5、站址靠近江、河、湖、海或水库时,站区最低室外 地坪设计标高应根据当地有关部门规定的最高水位 计算 6、站址不应选在低洼积水地段、有山洪、断层、滑坡 、流沙、沼泽地段和泥石流扇积区 2 总平面设计 当站级、规模、选址等确定后,总平面设计关系到今后建成运营是 否合理,管理是否方便的关键。总平面设计一般可从外部环境和内 部功能两方面 着手分析。有关示意图如下: 车队保 修 站 场 行 政 生产辅 助 驻站单位 客运 停车场 站台 候车厅 行 包 装 卸 行包 房 司助休息 调度 小件寄存 站务 售票室 停车场维 修 司助休息 站台 二次二次候候车车母母婴婴候候车

4、车 候车厅 邮政 公安 医务 小卖部 计算机室 联联运室运室 站务 调度室 广播室 小件寄存 值班站长 售票室 售票厅 问 讯 票 据 行 包 装 卸 行 包 提 取 验验 票票 补补 票票 行 包 托 运 2.1 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汽车客运站属城市大型公共建筑,为陆路交通门户,城市 规划部门对布点、选址、立面体型和建筑实际控制线都有一定 的要求。 总平面设计中与城市规划直接发生关系的,还有进出的车 道。一、二级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设置。为了避免与城市交 通有过多的交叉。一般出站口安排在次干道上右转弯上路好些 。当停车场停车数不超过50辆时,可设一条通道。进出站口地 宽度不得小于4米。 2

5、.2布置紧凑、节约用地, 合理利用地形, 2.3 分区明确,使用方便,流线简捷,避免各种不同流线 的交叉。 l分区内容包括站前广场、客运、站场(包括车队)和生产辅助。 l客运部分不允许客流在站场、生产辅助等区域串流。到站的旅客 应有组织地按最简捷的路线离开站台、站房。 l站场的主要内容是停车场、调度车道、回车道、进出站引道,广 义地也可包括有效发车位。 l站前广场必须明确划分车流、客流路线,停车区域、活动区域及 服务区域,在满足使用地条件下应注意节约用地。 2.4 合理布置绿化 站前广场地绿化既美化环境,又可隔离各活动区域。 2.5 处理好站场排水 做好竖向设计,处理好排水。排水坡度可略大于民

6、用建筑设计通则 所规定地最小坡度。有效发车位范围内的排水设计应坡向站场 ,坡度不小于5%。 3 站房设计 3.1 候车厅 1、候车形式:一、二、三级站为大面积候车,多通道检票。 2、候车厅面积。 l 候车厅面积=旅客日折算量X相应系数X1.1(人均使用面积) ( 偏大 ) l 候车厅面积计算参数: 有效发车位:是完成日旅客发送量的基本计算依据,站级规模的基础设 施; 车载人数 :按普通客车每辆满载为45人计; 候车系数 :(按1.11.2 计) 候车厅使用面积指标为1.1平米/人 。 l最大候车人数=有效发车位X45X(1.11.2) l候车厅面积=最大候车人数X1.10平米/人 3、候车厅的

7、功能关系 候车厅与旅客关系密切,是站务功能的主要环节,是影响车站立 面造型、剖面空间、结构选型、设备效率和建筑造价等方面的 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3.2 售票处 1、售票厅: l面积是以售票窗口作为计算单位的。售票窗口的数量按每120 人一个设置 l售票厅的列队长度如下所示: 2、售票室 l高差处理:将售票室地坪抬高300350mm l局部照明 l语音传导 l窗口构造 3.3 行包业务 行包业务一般由托取厅、行包房和行包装卸廊组成 1、行包房的设置及其流线 l三、四级站行包房可合并设于站房一侧 l一、二级站行包房的托运处和提取处按旅客进出站流线可分设 于站房两端 l托运处和提取处按旅客流线分设,

8、但集中在一端 2、行包房与售票、候车空间的关系 3、行包流线 4、行包业务用房面积 l行包托运处面积=托运厅面积+托运行包房面积+行包库房面积 l托运厅面积=20平米/托运单元X托运单元数 l行包房面积=20平米/托运单元X托运单元数 l行包库面积=0.5平米/件X旅客最大候车人数X0.2件/人次+15平 米 托运单元数:一级站23个,二级站2个,三、四级站1个 l行包提取处面积按行包托运处面积的40%计算 l行包装卸廊面积为行包装卸廊之最小宽度3.60MX有效发车位中 距X有效发车位数 5、行包装卸廊 6、托运口及提升设施 4 站台、有效发车位 4.1 站台 l汽车客运站必须设置站台,站台是

9、组织、输送旅客 上车的必要通道,它保证旅客在发车区有安全感。 l站台应在总平面设计时与候车、调度车道整体布置 ;站台应伸向每一个有限发车位;站台净宽不应小 于2.5米。 1、站台平面:站台平面一般与候车厅及停车场内的调度车道有 关 l一字式 l锯齿式 l弧形扇面 l分列式 一字式站台 l一字式站台一般 是候车厅、站台 、调度车道三者 处于平行状态, 适合矩形基地。 l一字式站台构造 简单功能通顺, 是一般设计汽车 站台的首选方案 。其缺点是当有 效发车位较多时 ,平面将被拉成 较长带形。 锯齿式站台 l锯齿式站台是一字 式站台的变形。出 车方便,调车通道 相对可略狭一些。 l每一个有效发车位

10、有一三角地带可供 旅客暂时逗留,以 免旅客停留在长向 通道而影响交通。 l采取锯齿形处理也 可改变汽车站背立 面单调的局面。 弧形扇面式站台 l弧形扇面式 站台造型美 观大方,视 角开阔,进 出车方便。 l缺点是调度 、站务不易 掌握整个站 台动态,一 般需设监控 设施。调车 通道面积较 大,行包装 卸廊相应的 也应做成扇 面形。 分列式站台 l分列式站台垂直于 候车厅布置,要求 基地长宽大致相当 ,大大缩短站台长 度,站台两侧均为 有效发车位,可按 营运线路走向划分 成两个发车区。 l分列式站台不影响 候车厅靠站台一侧 的采光,而且其宽 度可以适当加宽, 以便旅客通行。 l分列式站台由于与

11、候车厅垂直,对检 票口的设置不利, 客流量大时,应注 意解决检票口数量 问题。 2、站台柱网、柱距 l柱距按车宽和旅客活动空间的需要,不应小于3.9米,可取倍数 7.8米,最大可取12米。位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底部的站台,柱间 净宽不应小于3.5米。 l站台柱网与候车厅外墙或外墙面的壁柱外突部位间的净宽不应 小于2.5米。 3、站台雨棚 雨棚长度:应使车门置于雨棚垂直投影区内。 雨棚构造: l支承雨棚 :单柱支承 双柱支承 l 悬挑雨棚:一般结构体系应与候车厅、行包装卸廊一起整体考 虑,不设支承柱,整个有效发车区域内场地宽敞,进出车方便 ,可用板式悬挑,也可用筒壳、网架等结构形式。 l位于车位装卸

12、作业区的站台雨棚,净高不应低于5米 l站台雨棚下不应设悬挂型等灯具 2. 4.2 有效发车位 1、有效发车位必须设有站台 2、有效发车位可设行包装卸廊 3、有效发车位必须设置雨棚 4、有效发车位与站台之高差不应小于0.15米,且应有适 当坡度,一般不应小于0.5%,坡向站场 5 停车场 停车场是汽车站占地最大的一部分,一般占地约为整 个站场的70%80%。 5.1 停车区设计 1、将不同车型分类组合,避免参差不齐,增加停车区面积 2、注意客车投影面积的实际情况,车宽约为2.5米,车长在814米之 间,其投影面积在2035平米之间。 3、停车方式:垂直、30、 45、 60、多种方式混合等 2.

13、 5.2 停车场设施 1、洗车设施 2、安全检修台 2. 5.3停车场的安全和疏散 1、在场车辆的安全通道和疏散口,一、二级站不应少 于二个,当停车数不超过50辆时可设一个疏散口,出入 口之间的距离须大于15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出入口距人行天桥、地道和桥梁应大于50米。 2、场内停车应按组停放,每组数量不宜超过50辆,车 辆停放的横向净距不应小于0.80米,组与组之间防火间距 不应小于6米. 3、发车位和停车区前的出车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2米 4、停车场的进、出站通道,单车道净宽不应小于4米, 双车道净宽不应小于6米。 5、通向洗车设施及检修台前的通道应保持不小于10的 直道。 6 附

14、属建筑 附属建筑一般包括维修车间、锅炉房、变、配电及发电机房等。 7 防火、疏散 7.1 防火 1、一、二、三级站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四级站不应低于三级 2、装饰材料的选择要注意防火的要求 3、候车厅体积超过5000立方米时,应设室内消防给水设施。 7.2 疏散 1、候车厅内安全出口不得少于两个,每个安全出口的 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 2、候车厅安全出口必须直接通向室外,室外通道净宽 不得小于3米。 3、候车厅安全出口净宽不得小于1.40米;太平门应向疏 散方向开启,如设踏步应距门线1.40米处起步,如设坡 道,坡度不得大于1/12,并应有防滑措施。 4、候车厅内带有导向栏杆的的进站口均不得作为安全 出口计算。 5、楼层设候车厅时,疏散楼梯不得小于两个,疏散梯 应直接通向室外,室外通道净宽不得小于3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