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7896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一轮复习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一轮复习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一轮复习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一轮复习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讲解(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一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强化审答集训真题练出高分 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渠道) 化学能 化学能 热能 呼吸散失呼吸散失 用于生长、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发育、繁殖 遗体、遗体、 残枝败叶残枝败叶 分解者分解者 初级消费者摄食初级消费者摄食 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示意图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示意图 太阳太阳 生产者固定生产者固定 的太阳能的太阳能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强化审答集训真题练出高分 2过程图解 呼吸作用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第一、单向流动第一、单向流动: 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 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必须源

2、源不断地 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第二、逐级递减第二、逐级递减, , 传递效率为传递效率为10102020. 逐级递减的原因: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 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u每个营养级同化能量= 下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呼吸消 耗能量+分解者释放能量+未被利 用能量 例题: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螳螂则 专以象粪为食。若一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 化的能量为107千焦,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 螳螂体内的约为( ) A 106千焦 B 3106千焦 C 106千焦 3106千焦 D 0千焦 D 能量流动的计算: 获得最多-20%;消耗最少-链最短 获得最少- 10% ;消耗最大-链最长 顺食物链:

3、至少10%,至多20% 逆食物链:至多10%,至少20% A B C D 若D要增加1KG,至 少需要A多少? 例1: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 浮 游动物 鱼 水鸟。如果水鸟要全部依靠鱼来 增加体重,那么水鸟每增加1千克,至少需要消耗 浮游植物为( ) A 25千克 B 125千克 C 100千克 D 1000千克 B 例2:如果 一个人的食物中有1/2来自绿色植物, 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那么该人 每增加4千克体重至少要消耗植物( )千 克。 160 四、生态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能量逐级递减 生物量金字塔 生物个体数随营 养级的升高而逐 级递减 生物数量金字塔 生物

4、量(有机物总 量)沿食物链逐级 递减 浮 游 植 物 浮游动物 小 鱼 海洋生态系统 树 昆虫 小鸟 海洋生态系统:生产者(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易被吃; 另外:许多昆虫生活在一棵大树上,数量金字塔会出现倒置。 五、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五、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1 1、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例如:秸秆的多级利用、桑基鱼塘例如:秸秆的多级利用、桑基鱼塘 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 为65%75%的青绿 饲料经切碎后,在密 闭缺氧的条件下,通 过厌氧乳酸菌的发酵 作用,抑制各种杂菌 的繁殖,而得到的一 种粗饲料。青贮饲料 气味酸香、

5、柔软多汁 、适口性好、营养丰 富、利于长期保存是 家畜优良饲料来源。 桑基鱼塘体现 系统学和工程学 原理 2 2、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 最有益的部分。最有益的部分。 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 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 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 。 思考:锄去农田中的杂草,修去树木的侧枝, 目的是什么? 水稻 家禽,家畜 沼气池 (含微生物) 食用菌 人 饲料

6、粪肥 菌渣等 粪便 粪便 沼渣 沼渣沼液作肥料 秸秆 燃料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强化审答集训真题练出高分 化学元素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全球性 CO2 含碳 有机 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物质循环 回扣基础 突破考点强化审答集训真题练出高分 (2)图解 呼吸作用 化学燃料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进入生物群落碳进入生物群落 碳出入生物碳出入生物 化能合成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群落的途径群落的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碳出生物群落碳出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燃烧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光合作用、化能合

7、成作用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CO2有机物 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 图1:A 生产者, B 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图2 :A 生产者,B 初级消费者,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 次级消费 者,E 分解者 图3: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三级消费者,C分解者,D 次级消费 者,E生产者,F初级消费者 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实验十八 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B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 小于 不变蓝 产生砖红色沉淀 变蓝 不变色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 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

8、 解淀粉 续表 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温度、磁力等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化学信息 生物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 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 行为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特 定的信息。 营养信息 食物和养分的供给状况也是一种信息。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海豚的回声定位与 声纳 物理信息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 下图示莴苣种子萌发率与光的波长的关系,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明,在600-690nm红光区下,种子发芽率 , 这表明红光这种光波信号 对种子萌发有 ,但是当种子一旦进入720-78

9、0nm远红 光区,萌发便受到 。 (2)光作为信息对同一植物的种子的萌发作用有 性。 (3)阳光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因素之一, 它发出的 信息对各类生物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1)最高 促进作用 抑制 (2)两重 (3)物理 蛇的热感受器与导弹(红外线感受器) 物理信息 鸟迁徙行为中对方向的判断 (太阳) 物理信息 鸽子喙部发现感应磁场器官 识途靠地磁导航 物理信息 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表达了警告、 威胁的意思;红三叶草花的色彩和 形状就是传递给当地土蜂和其它昆 虫的信息。因此植物表面有刺, 是通过刺的性状等物理信息 来对害虫动物等带来威胁信息, 是物理信息。 求偶行为 发光发光 萤火虫发出 的萤

10、光是一种求偶 信号,以此与异性 取得联系。 行为信息 化学化学 信息信息 凤眼莲根部的分泌物凤眼莲根部的分泌物 可以明显地抑制由于水体可以明显地抑制由于水体 富营养化而大量繁殖的藻富营养化而大量繁殖的藻 类的生长。类的生长。 引诱引诱- -昆虫学家就发现,一只雄昆虫学家就发现,一只雄 飞蛾能够接收到几公里外雌飞蛾飞蛾能够接收到几公里外雌飞蛾 发出的某种信号,从而赶去相会发出的某种信号,从而赶去相会 。它们敏锐的触角能捕捉空气中。它们敏锐的触角能捕捉空气中 不足不足1/31/3盎司的信息素(一种无盎司的信息素(一种无 色无味的特殊化学物质)。色无味的特殊化学物质)。 求偶行为 鸣叫鸣叫 以嘹亮的

11、鸣声呼 唤配偶的动物较多,其 中有些只是简单的鸣叫 ,如蝉类。有些鸟类则 伴有炫耀歌喉或滔滔不 绝地“表白”。 极乐鸟求偶炫耀 行为信息 求偶行为 炫耀炫耀 这种行为多见于水鸟。 如雄鸭子经常在雌鸭面前脉脉含 情,不时用喙梳理羽毛,并涂擦 脂肪,使羽毛平伏光洁,以炫耀 自己的美丽姿态。有些鸟则只梳 理色彩鲜明或者色彩别致的地方 。最进步的是鸳鸯,它只象征性 地用喙触碰一下翅翼上一根特别 大的橙色羽毛。鹑鸡类雄性凭着 花丽的外表、雄健的气魄,常在 雌性面前展翅、度步、开屏等, 以炫耀自己的健美。有些鸣禽则 以歌舞的方式进行炫耀,从而取 得配偶。 行为信息 送礼或献食方式的求偶 加拿大北极鹅鹅的求

12、爱爱雄性北极雀的求爱 化学信息 民间谚语说“黄鼠狼给鸡拜 年没安好心”,实际上 黄鼬很少以鸡为食。 黄鼬 -小型的食肉动物 ,体内具有臭腺,可以 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 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 用。主要以啮齿类动物 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 型哺乳动物。 三、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若无信息传递,蝙蝠能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完成 取食、飞行吗?莴苣、茄、烟草种子能萌发吗? 2、信息传递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什么关系? 3、若无信息传递,植物都能开花吗?某些昆虫雌雄 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吗?信息传递在种群繁衍过程 中起什么作用? 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