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要背内容.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7751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要背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心理学要背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心理学要背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心理学要背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心理学要背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要背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要背内容.(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注意的概念: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 性集中。 (2)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与之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 (3)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实例分析 )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 的应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应用 (一)教学内容力求新颖颖、丰富。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维维持在单调贫单调贫 乏的内容上 的时间时间 是短暂暂的,而新颖颖、丰富的内容却能保持相当 长长久的注意。 (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样、富于变变化。 (三

2、)善于组织组织 学生注意,妥善处处理偶发发事件。 (四)安排好教学环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注意的规律表明:个体注意的目的、任务越清楚,学习意志 就越坚强,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越能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 和干扰,有意注意就越集中。 (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对课前预习、课堂纪律、 课后作业、实际操作的要求,既要严格也要适当,应是学生力 所能及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要求太高,学生易失去信心; 要求太低,学生又不会重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注意的集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3、 (四)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五)利用间接兴趣。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 常转化交替的。这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使注意能长时 间地保持集中。 教学中,学生如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产生疲 劳和注意的涣散,从而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但学生也 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 是有趣和吸引人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 完成好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 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 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

4、的心理过程。 四、感觉、知觉和观察 (一)感觉 1.什么叫感觉 2.感觉的分类 3.感觉的规律性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适应(特别了解视觉中的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对比等 (二)知觉 1.什么叫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 体的综合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异同) 2.知觉的分类 3.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要理解 4.错觉 观察 定义: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 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又叫“思维的知觉” ,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观察的重要意义,调动学

5、生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了解观察能力高低的几条标准:客观性;全面性; 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 每次观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观察之前要学习有关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 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对观察活动全程进行自我监控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把相似的数字和文字加以混淆。例如把6 看成9,b和d不分,把“折”写成“析”,“己”写成“已”等等。请 解释这是什么原因,并提出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 这主要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觉事物不精确造成的。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不精确、分析综合能力水平低的 特点,讲到两个近似的数字和文字的时候,应该间隔一段时间 ,避免相互干扰,要特别指出它们的异同,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

6、)感知、观察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教学) 1,直观教学 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以便更好地抽象概括,上升 到理性认识,并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 直观、现代化教学手段) 2.运用知觉选择性的规律提高知觉效率 差异律 教学中,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 ,否则教学内容难于被学生感知。 活动律 通过活动性教具(如电影、电视等)进行教学,使教材成为活动 对象,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理解。 组合律 视觉刺激中距离上接近或形态相似的部分,听觉刺激中时距 接近的各部分,都比较容易成为一组知觉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板书、绘 制教学挂图时,要注意拉开距离或用不

7、同形状和颜色表示不同的对象。 3.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社会知觉偏差:第一印象也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刻板 印象;近因效应)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 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 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 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 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对比规律:红白形成 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 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 来看,即

8、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 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也称回忆)三 个环节构成。 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 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 ,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四)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 1.感觉记忆(0.25-2秒钟之间):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 象鲜明;信息原始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组块); 意识清晰;操作性强 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保持时间很长 (五)记忆的基本规律 1.识记的规律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影响识记的因 素) 2.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的

9、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 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 先 快 后 慢 暂时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一时不能重现和再认,但在适当条 件下还可以恢复。 永久遗忘:不经过重新学习,记忆过的内容便不能恢复。 影响遗忘的因素: a.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指学习的内容达到初步掌握时仍不停止 ,而是继续进行学习达到完全巩固的程度。当过度学习达到 150 时,记忆效果最好); b.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识记材料符合主体需要动机,能激起主 体强烈情绪,在主体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不易遗 忘。反之,遗忘得快。) c.记忆内容的不同性质(动作记忆保持最长久,遗忘最慢;形象性 记忆材料也容易保持较长的时

10、间;言词材料忘的较快。) d.识记材料的数量(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的遗 忘也越多。) e.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f.齐加尼克效应 德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发现,回忆未完成的工作比回忆已完成的 工作更容易。 防止不应有的遗忘,使学过的知识在记忆中长久保持的最有效 办法就是复习。有效合理的复习应做到: 第一,及时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在尚未大 量遗忘前及时复习。 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复习获得良好 效果的条件。它可以连续进行,即集中复习,也可以有一定时 间间隔进行,即分配复习。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 中复习,尤其是较难的材料。 第三,尝试重现与反

11、复识记相结合。复习时单纯重复阅读效果 并不太好,应该在识记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 回忆,当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 ,错误也少。 第四,多样化复习。复习形式单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 ,不利于学习者把学习材料很好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运 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 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 结合起来;复习把所学材料加以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等 。 3.重现的规律 再认与重现的不同(再认是低水平的回忆) 影响回忆效果的基本因素: 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一般来说,信息储存的组织状况越好,越 是按一定的规

12、则有序排列,也就越容易回忆,其效果就越好。) ; 联想线索(凭借联想也有助于回忆); 干扰的影响(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 的干扰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 先学习材料的干扰称倒摄抑制。) 主体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回忆;不良 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回忆的效果) (六)记忆的策略 1.识记的策略 有目的识记先理解后识记识记与操作相结合保持良 好的情绪 2.复习的策略(参照上面相关内容) 3.提取的策略-记忆术 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自编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 (八)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1.识记的特

13、点 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转化 2.保持的特点 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 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 逐渐使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 3.回忆的特点 从不会搜索和追忆向开始会搜索和追忆发展 从不会评价自己的回忆向学会自我评价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 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 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 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 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 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 十”的做法

14、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 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分析题 数学考试的时间快要结束了,小王还剩下最后一道题没做 。因为题中的一个公式他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来,平时他觉得这 个公式很熟悉,可今天他想啊想,越想越急,直到考试结束的 铃声响了,还没有想出来,只好沮丧地交了卷。走出考场不久 ,这个公式就在他的头脑中出现了,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考场上想不出平时熟悉的学习内容而考后却能想起,这是 暂时性遗忘现象。它是由于外界较强刺激或自身情绪的干扰而 引起的抑制,使原先识记的东西不能立即回忆出来,但一旦抑 制消除,记忆仍可恢复。 六、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的概念(与感觉、知觉的

15、不同)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二)思维的分类 1.根据解决问题的不同性质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理论 思维(也称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分: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3.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集中思维(聚合思维)、发散 思维(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展开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律分:逻辑思维(分 析思维)、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三)思维的过程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 过程。这个过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 、概括、具体化等思维操作方法,对事物和信息进行 加工的过程。 (五)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相结合 的产物 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灵感状态 3.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较强的思 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 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积极性(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 学生注意掌握知识的过程,传授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思维方 法和发明创造的方法,有计划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