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煤矿避难硐室验收汇报资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7658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元煤矿避难硐室验收汇报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元煤矿避难硐室验收汇报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元煤矿避难硐室验收汇报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元煤矿避难硐室验收汇报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元煤矿避难硐室验收汇报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元煤矿避难硐室验收汇报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元煤矿避难硐室验收汇报资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鄂托克旗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建元一矿 紧急避险系统验收汇报材料 二一二年八月三十日 一、概述: 建元一矿煤矿井下六大系统中除紧急避险系统没验收外,其余已经全部 验收合格。目前矿井永久性紧急避难硐室已经建设安装完毕,矿已经自验收 完毕。 此设计有内蒙古煤炭设计院设计,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 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 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 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 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

2、总煤装201215号),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 定在井下设置100人永久避难硐室。 紧急避险设施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 通讯、照明、动力供应、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条 件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h。现已具备使用条件。设备、安装有深圳市中兴 昆腾有限公司完成。设备符合国家煤矿安全规程要求,三证齐全(防爆证,MA 证,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 避难硐室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 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 二、井永久性紧急避难硐室避难硐矿井介绍: 硐室采用直墙半圆拱断面,C30混凝土支护,支护材料采用阻燃、抗静电、 耐

3、高温、耐腐蚀,顶板和墙壁的颜色为蓝墙白顶。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不小 于0.2米。 、避难硐室容量 根据矿井采掘布置情况,避难硐室服务区域主要是: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 面的生产作业人员和辅助生产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经统计,避难硐室额定总 容量(Q)按100人符合要求。 2、过渡室 过渡室宽度取4.0m,防护密闭门(设观察窗)门墙和密闭门门墙间距2.5m ,过渡室净面积约为6.0m2,满足其过渡室净面积应不小于3.0m2的要求。 3、生存室 生存室宽度按4.0m考虑,生存室长度取32.0m,硐室总面积为128m2。扣除 生存内设备装备(不含座椅)占用面积,有效使用面积约为116m2,人均有效 使用

4、面积约为1.2m2,满足避难人员不低于1.0m2/人有效使用面积的要求。 避险设施的结构 l 基本结构要求:air lock 宽度: 2.0m 净高: 2.00m(永久) 1.85m(临时) 有效面积: 1.0m2/人 (永久) 0.9m2 /人 (临时) 额定人数:20100人(永久) 10 40人 (临时) 生存室过渡室 净面积:3.0m2 (永久) 2.0m2 (临时) 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 喷淋装置 防护密 闭门 密闭 门 避难硐室 强度0.3MPa,气密性100Pa 避难硐室的构成 三、避险硐室安装设备功能介绍: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和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5、 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 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 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h。 硐室构成硐室构成 3 3 7 7 5 5 6 6 1 1 供氧系统 空气阻隔系统 其他附属系统 空气调 节系统 2 2 4 4 净化系统 密闭系统 监控 系统 8 8 通讯系统 建元一矿避难硐室系统组成 (一)压风和气幕喷淋设施 压风管进入避难硐室后的分支通过球阀(常开式)、气动机械阀和多孔管、 喷淋管相连,提供高压气流。当压风管路未损坏时,打开密闭门,气动机械阀自 动启动,提供稳定气流形成空气气幕和喷淋

6、。当压风管损坏时,可由压缩空气瓶 提供气源。 (二)、供氧系统和有害气体去除及降温除湿设施 供氧量不低于0.5升/分钟人,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不低于0.5升/分钟人, 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 下,温度不高于35,湿度不大于85%。 (三)环境监测 在避难硐室额定保护时间内,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氧气含 量应在18.5%23.0%之间,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0%,甲烷浓度 不大于1.0%,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温度不高于35, 湿度不大于85%,并保证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不低于100Pa的正压 状态。 安装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

7、测或监测仪器,在突发紧急情况下 人员避险时,能够对避险设施过渡室内的氧气、一氧化碳,生存室 内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温度、湿度和避险设施外 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进行检测或监测。 生存室和过渡室外安装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传感 器,生存室内一套,两个过渡室外各一套,共三套可上传的传感器 。除此以外,每个过渡室内都安装一套氧气和一氧化碳二合一便携 式传感器,每个气瓶硐室配备一个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二氧化碳气 体浓度监测,生存室配备便携式矿用四合一气体检测仪一台。 (四)供电照明 为确保避难硐室内照明,监控及其它设备的电源,从中央变电硐室引一趟供 电电缆,通过穿管预埋进

8、入避难硐室,向避难硐室供电。在避难硐室内巷道顶板 安装八盏照明灯(其中每个过渡室或气瓶室各一盏),安装一台与的照明综保控 制照明。同时在避难硐室内配备不少于额定人数50%的一体式矿灯和应急照明荧 光棒,确保避难硐室供电照明的可靠性。 (五)人员生存保障 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自救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工具箱 、灭火器等辅助设施。配备的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千焦/天人,饮用水不少于1.5升/天人。 避难硐室饮用矿泉水的规格为每瓶550mL,共 1500瓶。 避难硐室内配备120个ZYX45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其额定保护时间为45min。 (六)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在避难硐

9、室内部布置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温度等传感器,在避难硐室外部 布置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传感器,在紧急状态下对避难硐室内外的环境参数进 行实时监测。 避难硐室内设置二台监控分站,监控分站配备监控分站后备电源。监控分站信号电缆及电 源电缆通过预埋穿管引入避难硐室内。在供电系统不能保证供电的情况下,使用监控分站后备 电源。分站信号及电源电缆在进入硐室前20m范围内,采用套钢管预埋方式敷设。 (七)人员定位系统 在避难硐室入口和硐室出口各设1个读卡器,供在紧急状态下监测进入避难硐室的人数。 避难硐室内设置一台读卡分站,读卡分站配备分站后备电源。读卡分站信号电缆通过预埋 穿管引入避

10、难硐室内。读卡分站电源取自就近的变电硐室引入避难硐室内,在供电系统不能保 证供电的情况下,使用读卡分站后备电源。 分站信号及电源电缆在进入硐室前20m范围内,采用套管预埋方式敷设。 (八)压风自救系统 压风管路通过预埋引入避难硐室内并设置供气阀门,接入硐室的压风管路加 装减压阀、消音器、过滤器和控制阀,在紧急状态下为遇险人员供给足够氧气。 要求出风口压力为0.10.3MPa,连续噪音不大于70dB,供风量不低于 0.3m3/min人。 压风管路在进入硐室前20m范围内,采用预埋方式敷设。 (九)供水施救系统 避难硐室水管通过预埋敷设的无缝钢管接入,接入硐室的供水管路设置专用接 头和供水阀门,在

11、紧急状态下为遇险人员供水,必要时为输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 。 供水管路在进入硐室前20m范围内,采用预埋方式敷设。 (十)通信联络系统 避难硐室通信线路通过预埋接入,接入硐室的电话必须直通矿调度室,在紧 急状态下供遇险人员通信联络用。 接入硐室的通信电缆在进入硐室前20m范围内,采用套钢管预埋方式敷设。 四、应急预案与演练 矿安监部已经对入井人员正确使用紧急避险设施进行安全培训,确保入井人 员熟悉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掌握紧急避险设施的使用方法,具备安全避险基本知 识。 矿技术部根据矿井的灾害特点,制定了事故应急预案,并近期进行演练以确 保其有效性。 五、维护与管理制度齐全: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维护

12、和管理遵照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 定和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规范 、标准的有关规定。 (1)紧急避险设施的配套设备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安全标志全部取得煤 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2)矿井已经建立紧急避险管理机构,配备避险系统专职人员,对紧急避 险设施配套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 (3)紧急避险设施和避灾线路有清晰、醒目的标识。在井下通往避难硐室 的入口处设“避难硐室”的显示标志。紧急避险设施内悬挂或张贴简明、易懂的使 用说明,指导避险人员正确使用。储存的食品、水、药品等应始终处于保质期 内,外包装明确标示保质日期和下次更换时间。 (4)矿井设置专人定期对紧急避险设施及配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每 天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1次巡检。每10天对设备电源进行1次检查和测试。 每月对高压气瓶进行1次余量检查及系统调试,气瓶内压力低于额定压力的95 时,应及时更换。每3年对高压气瓶进行1次强制性检测,每年对压力表进行1次 强制性检验。每年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1次系统性的性能测试,包括气密性、 电源、供氧、有害气体处理等。 谢 谢! 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