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工艺(1) - PRINT.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7605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6.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电子工艺(1) - PRIN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微电子工艺(1) - PRIN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微电子工艺(1) - PRIN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微电子工艺(1) - PRIN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微电子工艺(1) - PRIN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电子工艺(1) - PRIN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电子工艺(1) - PRINT.(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微 电电 子子 工工 艺艺 0绪论、1硅衬底 1 1.1.引言引言 2.2.微电子工艺发展历程微电子工艺发展历程 3.3.微电子工艺特点与用途微电子工艺特点与用途 4.4.本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 2 早在1830年,科学家已于实验室展开 对半导体的研究。 1874年,电报机、电话和无线电相继 发明等早期电子仪器亦造就了一项新兴 的工业电子业的诞生。 3 分立元件阶段(19051959) 真空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 集成电路阶段(1959) SSI、MSI、LSI、VLSI、ULSI、ASIC 4 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 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 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

2、消耗、高精度、高稳 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微电子工艺,是指用半导体材料制作微电 子产品的方法、原理、技术。 不同产品的制作工艺不同,但可将制作工 艺分解为多个基本相同的小单元(工序) ,称为单项工艺。 不同产品的制作就是将单项工艺按需要顺 序排列组合来实现的。 5 目的、 方法 6 前工序 后工序 7 举例 n+ n p n+ eb c 返回 超净 环境、操作者、工艺三方面的超净,如超净 室,ULSI在100级超净室制作,超净台达10级。 超纯 指所用材料方面,如衬底材料,功能性电子 材料、水、气,工艺材料等; Si、Ge单晶纯度达11个9。 高技术含量 设备先进,技术先进。 高精度 光刻图

3、形的最小线条尺寸在深亚微米量级 ,制备的介质薄膜厚度也在纳米量级,而精度更在 上述尺度之上。 大批量,低成本 图形转移技术使之得以实现。 8 超净室结构和运行原理示意图 10 11 返回 制作微电子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 微机电系统 (microelectromechanicol System, MEMS)的所依托的微加工技术 纳米技术,如光刻图形复制转移工艺, MBE等 12 集成电路(IC)将发展成为系统芯片(SoC)- SoC是一个通过IP设计复用达到高生产率的软/ 硬件协同设计过程 微电子技术与其它领域相结合将产生新的产业和 新的学科,例如MEMS、DNA芯片等-其核心 是将电子信息系统中

4、的信息获取、信息执行与信 息处理等主要功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上,而完成信 息处理处理功能。 13 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返回 重点介绍单项工艺-原理、主要方法,及 其所依托的基础科学。 简单介绍典型产品的工艺流程,芯片的封 装、测试,以及新工艺、新技术、工艺技 术的发展趋势。 14 15 第一单元 硅衬底 1 单晶硅 结构 2 硅锭及 圆片制备 3 外延 基本单项 工艺 第二单元 氧化与掺 杂 第三单元 薄膜制备 第四单元 光刻技术 4 氧化5 扩散 6 离子 注入 7 CVD8 PVD9 光刻 10 现代光 刻技术 11 刻蚀 第五单元 工艺集成和 测试封装 12 金属化 与多层互连 13 工艺 集

5、成 14 测试 封装 课程 内容 框架图 王蔚 等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 艺(修订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关旭东 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北京大 学出版 2003 Stephen A. C.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与 工程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工艺多媒体教学 课件 2001 16 第一单元 硅 衬 底 第1章 单晶硅特性 第2章 硅片的制备 第3章 外延 17 1.1 硅晶体的结构特点 1.2 硅晶体缺陷 1.3 硅晶体中杂质 18 硅是微电子工业中应 用最广泛的半导体材 料,占整个电子材料 的95左右,人们对 它的研究最为深入, 工艺也最成熟,在集 成电路中基本上都是

6、使用硅材料。 19 硅四面体结构 键角:10928 20 性性质质质质SiSiGeGeGaAsGaAs 禁带宽 度(eV)1.120.671.43 禁带类 型间接间接直接 晶格电子迁移率( cm2/Vs) 135039008600 晶格空穴迁移率( cm2/Vs) 4801900250 本征载流子浓度 (cm-3) 1.4510102.410189.0106 本征电阻率( cm) 2.310547108 锗应用的最早,现只有一些分立器件采用; GaAs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化合物半导体,主要 是中等集成度的高速IC,及超过GHz的模拟IC 使用,以及光电器件 从电学特性看硅并无多少优势,但在其它方面

7、 有许多优越性能。 21 原料充分; 硅晶体表面易于生长稳定的氧化层,这对于保 护硅表面器件或电路的结构、性质很重要; 重量轻,密度只有2.33g/cm3; 热学特性好,线热膨胀系数小,2.5*10-6/ , 热导率高,1.50W/cm; 单晶圆片的缺陷少,直径大,工艺性能好; 机械性能良好。 22 晶格常数: =5.4305 原子密度: 8/a3=5*1022 cm-3 原子半径: rSi=3a/8=1.17 空间利用率: 24 硅的几种常用晶向的原子分布图 晶格中原子可看作是处在一系列方向相同的 平行直线系上,这种直线系称为晶列。标记 晶列方向用晶向指数, 记为m1m2m3 。 用表示等价

8、的晶向. 1/a 1.41/a 1.15/a 1、晶向 c a b 110 111 100 001 立方晶格的晶向指数 100 110 a 111 R=m1x+m2y+m3z 2 2、晶面、晶面 晶体中所有原子看作处于彼此平行的平面系上,这种平面系叫晶面。 用晶面指数(h1h2 h3)标记。如(100)晶面(又称密勒指数)。等价晶 面表示为100 立方晶系的100晶向和(100)面是垂直的。 25 立方晶系 的几种主 要晶面 26 硅常用晶面上原子分布 Si面密度: (100) 2/a2 (110) 2.83/a2 (111) 2.3/a2 27 在111晶向是立方密积,(111)面是密排面

9、硅单晶由两套面心立方结构套构而 成,有双层密排面AABBCC 双层密排面:原子距离最近,结合 最为牢固,能量最低,腐蚀困难, 容易暴露在表面,在晶体生长中有 表面成为111晶面的趋势。 两层双层密排面之间:原子距离最 远,结合脆弱,晶格缺陷容易在这 里形成和扩展,在外力作用下,很 容易沿着111晶面劈裂,这种易劈 裂的晶面称为晶体的解理面。 28 (111)面为解理面,即为天然易破裂面。实际 上由硅片破裂形状也能判断出硅面的晶向。 (100)面与(111)面相交成矩形,(100)面硅片 破裂时裂纹是呈矩形的; (111)面和其它(111)面相交呈三角形,因此( 111)面硅片破裂时裂纹也是呈三

10、角形,呈60角。 硅晶体不同晶面、晶向性质有所差异,因此,微 电子工艺是基于不同产品特性,采用不同晶面的 硅片作为衬底材料。 29 微电子工艺的主要特点? 硅成为IC最主要的衬底材料的原因? 在微电子工艺中常采用的硅晶向(面)? 硅的双层密排面是指哪个面?它的结构特点及 主要特性? 30 1 在高度完整的单晶硅片中,实际也存在缺 陷。有: 零维-点缺陷、 一维-线缺陷、 二、三维-面缺陷和体缺陷 晶体缺陷对微电子工艺有多方面的影响。 31 本征缺陷 空位 A,A+、A - 、A 2- 自间(填)隙原子B 弗伦克尔缺陷 肖特基缺陷 杂质缺陷 替位杂质C 填隙杂质D 32 杂质缺陷是非本征点缺陷,

11、是指硅晶体 中的外来原子。 填隙杂质应尽量避免,它破坏了晶格的完 整性,引起点阵的畸变,但对半导体晶体的 电学性质影响不大; 替位杂质通常是有意掺入的杂质。例如, 硅晶体中掺入、族替位杂质,目的是调 节硅晶体的电导率;掺入贵金属Au等,目 的是在硅晶体中添加载流子复合中心,缩短 载流子寿命。 33 线缺陷最常见的就是 位错。位错附近,原 子排列偏离了严格的 周期性,相对位置发 生了错乱。 位错可看成由滑移形 成,滑移后两部分晶 体重新吻合。在交界 处形成位错。用滑移 矢量表征滑移量大小 和方向。 34 1 2 3 B A 缺陷附近共价键被 压缩1、拉长2、悬 挂3,存在应力 位错主要有刃位错和

12、螺位 错: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垂 直称刃位错;位错线与滑 移矢量平行,称为螺位错 。 硅晶体的双层密排面间原 子价键密度最小,结合最 弱,滑移常沿111面发生 ,位错线也就常在111晶 面之间。该面称为滑移面 。 35 36 攀移 滑移 面缺陷主要是 由于原子堆积 排列次序发生 错乱,称为堆 垛层错,简称 层错。 体缺陷是杂质 在晶体中沉积 形成;晶体中 的空隙也是一 种体缺陷。 37 缺陷是存在应力的标志,微电子工艺过程中能够 诱导缺陷的应力主要有三种: 存在大的温度梯度,发生非均匀膨胀,在晶体内形成 热塑性应力,诱生位错; 晶体中存在高浓度的替位杂质,而这些杂质和硅原子 大小不同,形成内部应力

13、诱生缺陷; 硅晶体表面受到机械外力,如表面划伤、或受到轰击 (离子,射线等),外力向晶体中传递,诱生缺陷。 结团现象 高浓度低维缺陷倾向于集聚,形成更 高维缺陷,释放能量。 38 缺陷在器件的有源区影应响其性能,必 须设法使之减少。 单晶生长时的工艺控制; 非本征吸杂,在无源区引入应变或损伤区来 吸杂; 本征吸杂,氧是硅片内固有的杂质,硅中氧 沉淀,氧有吸杂作用,是一种本征吸杂。 39 1 半导体材料多以掺杂混合物状态出现 ,杂质有故意掺入的和无意掺入的。 故意掺入Si中的杂质,如、V族具 有电活性的杂质,或Au等能改变硅晶 体的某种特性的杂质。 无意掺入Si中的杂质有氧,碳等。 40 间隙式

14、杂质 主要是族元素,有:Na、K、Li、H等 ,它们通常无电活性,在硅中以间隙方式扩散,扩散速 率快。 替位式杂质 主要是和族元素,具有电活性,在硅 中有较高的固浓度。以替位方式扩散为主,也存在间隙- 替位式扩散,扩散速率慢,称为慢扩散杂质。 间隙替位式杂质 大多数过渡元素:Au、Fe、Cu、 Pt、Ni、Ag等。都以间隙-替位方式扩散,约比替位扩 散快五六个数量级,最终位于间隙和替位这两种位置, 位于间隙的杂质无电活性,位于替位的杂质具有电活性 。 41 、V族电活性 杂质主要有:硼 、磷、砷,锑等 浅能级杂质 金等杂质在室温 时难以电离,多 数无电活性,是 复合中心,具有 降低硅中载流子

15、寿命的作用,是 深能级杂质 42 束缚电子 自由电子 P+P 施主电离能 空穴 BB受主电离能 43 不同类型杂质对导电 能力相互抵消的现象 叫杂质补偿。 硅中同时存在磷和硼 ,若磷的浓度高于硼 ,那么这就是N型硅 。 不过导带中的电子浓 度并不等于磷杂质浓 度,因为电离的电子 首先要填充受主,余 下的才能发送到导带 。 一种元素B(溶质)引入到另一种元素A(溶剂 )晶体中时,在达到一定浓度之前,不会有 新相产生,仍保持原A晶体结构,这样的晶 体称为固溶体。 一定温度,杂质在晶体中具有最大平衡浓 度,这一平衡浓度就称为该杂质B在晶体A 中的固溶度。 45 固溶体主要可分为两类: 替位式固溶体和间隙式固溶体。 Si中、V族杂质形成替位式有限固溶体。 替位式固溶体溶剂和溶质应满足必要条件 : 原子半径相差小于15,称“有利几何因素” r :Si :1.17, B :0.89, P :1.10 ; 原子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