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二节.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7270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5.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二节.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二节.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二节.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二节.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二节.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二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二节.(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2) 第八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 8.2.2城市道路系统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2.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在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道外,大部分城市的道 路按三级划分,规划指标如下: p 主干道(城市性干道):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 性公共场所。主要货运路线,红线宽 度为30-45m。 p 次干道 (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 度 为25-40m。 p 支路(街坊道路):

2、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为 12-15m。 8.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 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 城市道路系统分为: 主要道路:城市干道和交通性的道路组成。 功能:解决城市中各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和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 联系。 辅助道路:城市生活性道路系统。 功能:解决城市中各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 8.2.3 城市道路系统组织统组织 及道路和横断面的确定 p 道路宽度及横断面的确定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 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3、。 机动车道的宽度=所需要的车道数*一条车道所需要的宽度。 城市道路网中平均一条车道的最大通行能力 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 一块板: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 适用于:道路红线较 窄(一般在40m以下)、非机动车不多、设四条车道 已能满足交通量需要的情况下。 二块板: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 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 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 车道。 适用于:道路红线,宽度较大(一般在40m以上)、机动车辆 多(需要4条 机动车道)、行车速度快以及非机动车多的主干道 一块板 两块板 三块板 四块板 8.3 城

4、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 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条件与,综合利用共同发展 (2) 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城市经济技术要求。 (3) 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 (4) 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使城市与各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 。 1.中建站的选择 中间站:它是一种客货合一的车站,多采用横列式布置,一般都设在小城镇。 2.客运站的位置选择 a.客运站的位置: 中、小城市,可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区边缘。 b.客运站的数量: 一般城市设一个客运站。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分设两个或

5、者两个以上客运站。 8.3.1 铁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ab 8.3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3. 货运站的位置选择 (1)货运站应分别设于服务区内。 (2)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紧密配合,应有城市货运干道联系。 (3)货运站应与市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 a.引入线平行城市干道 b.引入线与城市干道交叉 8.3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p 港址选择 港址选择的工作包含两层含义: 1.在大范围(区域、流域甚至全国)内,为满足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而作的战略性布置 港口位置的布点。 2.在城市范围内,对港区具体用地位置的确定。 从港口角度出发应考虑的因素: (1)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浪、

6、潮汐、地质、地貌等情况 (2)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 (3)经济性分析: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 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必须综合考虑。 从城市角度出发应考虑的因素: (1)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单位的关系协调。 (2)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 (3)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 (4)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 8.3.2 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8.3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p 港口与工业的布局关系 港口建设与工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工业技术革新与布局的调整出现了工业港,岛港与内港是两种典型的布置 。 岛港: 布置形式

7、:以外围为港区,内部是工业(以及生活居住等其他设施),即港区包 围工业的方式。 a.日本横滨的大黑岛属于此例(图a) 内港: 布置形式:是以外部的工业用地包围中心的挖入式港池,形成了工业包围港区 的方式。 b.日本鹿岛为典型实例(图b) 8.3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p 站场的位置选择 公路车站: 称为长途汽车站,按其使用性质不同,可分为客运站、货运站、技术站、混合站 ;按其车站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分为终点站、中间站、区段站。 a 客运站: 在中小城市,铁路交能量不大时还可以将长途汽车站与铁路车站结合布置。 在大城市,可以采用分路线方向在城市中心区边缘设 两个或几个客运站,货运 站与技术站

8、也可分开设置。 b货运站: 若系供应城市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则布置在市中心区边缘。 c.技术站: 单独设置在市区外围靠近公路线附近. 8.3.3 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8.4 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p 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原则 (1)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 (2)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直接方便。 (3)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密切联系。 (4)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 对外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 主要特征与城市的关系 铁 路 大量成批货物,中长距离的重要方式 货站最好在城区外

9、围,需较大仓储用地,交通运输量大 客站 在城区中,但铁路线对城市有分割作用;大城市中, 应安排在中心区的边缘,中、小城市最好能采用与城 区相切而过。 港 口 水运适于长距离运输,尤其是体积大的商 品 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存在干扰和制约。 机 场 空运适于长距离客运,货运体积小、重量 轻的贵重物品,速度快,运费高 机场对城市干扰大,需要远离城市,航线也要避免穿越城区, 但机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又要密切,交通便捷。 公 路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联系面广客运 宜布置在城区,与铁路站、港口接近,形成客流的换 乘中心 货运 宜布置在城市边缘,与仓库区结合,有较好的内外交 通通达条件,形成流通中心 表:对外

10、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与城市的关系 8.4 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p 城市客运交通组织 2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是一种具有许多优点的交通工具,最佳活动范围在34km。 3步行交通 城市步行道路系统应该是连续的,它是由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和地道、步 行林荫道和步行街等所组成的完整系统。城市中步行人流主要的集散地点是市中心区、 对外交通车站与公交换乘枢纽和居住区内。 8.4.3 城市客货运交通综合组织 第九章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9.1 城市工程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城市工程系统 水资源与给排水系统 能源系统 交通系统 通信系统 环境系统 防灾系统 9.1 城市工程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9.1.2 城市给水规

11、划 城市给水工程,按其工作过程可分三个组成部分:取水工程、净水工程 、输配水工程,组成给水系统。 p 给水管网规划 城市用水经过净化后,还要通过安装大口径的疏水干管和敷设配水管网、将 水输配道各用水地区。疏水管道不宜少于两条。 树枝状管网: 利弊:管道总长度较短,管道某一处发生故障,容易发生断水; 环状官网: 利弊:与树枝状相反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对象 p 生活污水系统 p 工业废水系统 p 雨水系统 排水工程的组成及系统 p 排水工程包括污水处理厂及排水管道系统 p 排水体制包括分流制和合流制。 p 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有四种:截流布置、扇形布置、分区布置和分散布置 9.2.1 城市排水与防治

12、污染规划 9.2 城市工程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9.5 城市防灾规划 9.5.1 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防灾规划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消防)规划、城市减 轻灾害规划及城市人民防空规划。 生命线系统指在灾害发生时人民生命安全及生存环境的工程项目。 防灾规划的重点是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措施,即指那些维持市民生活的电 力、煤气、自来水供应等系统。包括四大网络: (1)海陆空交通运输系统; (2)水供应系统; (3)能源供给系统; (4)信息情报系统。 9.5 城市防灾规划 9.5.2 城市防洪规划 p 确定城市防洪标准: 重要城镇、工业中心、大城市按100年一遇的洪水位来定,并以 200年一遇特大值校核

13、。 一般城镇按2050年一遇洪水标准考虑 p 防洪措施: 1.以蓄为主的防洪措施,有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控制泾流及流沙 ,还有建水库蓄洪及滞洪。 2. 以排为主的防洪措施,有修筑堤防,整治河道等。 3.处于河道上游、中游的城市,多采用以蓄为主的防洪措施。处于下 游的城市,多采用以排为主的防洪措施。 9.6.5管线工程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 1、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 2、与总平面、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进行; 3、管线敷设方式的比较和择优; 4、管道内的介质具有毒性和可燃、易燃、易爆性质是应严禁穿越与其无 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装置和储罐区等; 5、管线布置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

14、6、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的条件下节约用地; 7、减少管线与铁路、道路及其他干线的交叉; 8、充分利用地形,避免自然灾害; 9、分期建设时,干线布置应全面规划,近期集中,近远期结合; 10、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管线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 11、避让原则(重点掌握) 12、管线共沟敷设应符合规定(掌握) 9.6 城市管线工程综合 第十章 居住区规划 10.2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10.2.1 居住区的组组成 3. 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p 住宅用地 p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p 道路用地 p 公共绿地 用 地面积积(公顷顷 ) 所占比例( %) 人均面积积( 平方米/人 ) 一、居住区

15、用地(R)100 1住宅用地(R01)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4公共绿绿地(R04) 二、其他用地(E)- 居住区规规划总总用地- 10.2.2 居住区的规模 人口和用地两个指标。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指标 3.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p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 居住区居住小区 p 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 居住区住宅组团 p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 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 10.3.3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 住宅类型的选择 p 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 低层住宅:1-3层 多层住宅:3-8层(低于24米) 高层住宅:8层以上(超过24米) 10.3.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局 1. 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 p 指标制定由国家统一制定但可根据各省市情况不同有一定的灵 活性。 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面积和建筑面积 3.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1) 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 q 便于居民使用,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 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