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文化-陈贞如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6869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行文化-陈贞如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十三行文化-陈贞如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十三行文化-陈贞如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十三行文化-陈贞如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十三行文化-陈贞如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三行文化-陈贞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行文化-陈贞如(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三行文化 陳貞如老師 十三行遺址 年代:距今1800500年前 位置:淡水河口南岸,觀音山前 緣 之河口沖積平原上 居民:十三行人從一些證據看來 , 很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 的祖先。 命 名 1.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的命名大多採用發現 地的最小地名,而十三行遺址之得名,就是因 為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 十三行莊。 2.相傳在清朝時,這裡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商港,有 多達十三家行郊在此經商,所以大家就將這裡 稱做十三行。 3.也有學者主張十三行應是原住民地名漢語音 譯的結果。 發現經過 十三行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 處的南岸,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 確認發現史

2、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 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 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 的遺物。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 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鐵器時代, 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遺址特色 1.十三行遺址為臺灣北部平埔族凱達蘭族祖先的遺 留,為北部十三行文化的典型遺址,也是此一文化 類型在臺北盆地周圍地區,唯一僅存代表性遺址。 2.是了解這段期間居住在十三行地區人類之生計、技 術、聚落形態,經濟貿易和社會結構等方面的重要 研究資料和證據 3.由其下限年代,可以和漢人早期開拓臺灣的年代銜 接,其文化內容提供瞭解臺灣早期漢番關係的重要 資料。

3、搶救十三行文化運動 十三行遺址位於八里坌市地重劃區內,且為八里污 水處理廠施工現址。前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考古學組進行發掘,先後兩次發掘一百六十一平 方公尺發現陶器、石器、金屬器、玻璃製品、骨製 品、生態遺留,墓葬、建築遺留等文化資料,可見 遺址所保存之史前文化遺存相當豐富。 遺址上部分地區正進行污水處理廠相關工程,該工 程進度屬行政院列管事項,為免該遺址地下埋存之 文化資產受工程破壞,宣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78年10月21日昭開協商十三行遺址發掘維護事宜會 議,協商結論事項由中研究院搶救發掘,並於該工 程全面開工時進行工程中之監測,視發現情形隨時 挖掘,其發掘資料並做適當整理和保

4、存。 六座蛋形消化槽 十三行出土文物 陶器 玻璃器 青銅器 金屬器 珠飾 錢幣 金箔 十三行人的日常生活 食 十三行人稻米為主食,除了種稻外,他們也到山裏 打獵,到淡水河邊捕捉魚蝦或採集貝類(吃完貝肉 後,他們多會將貝殼丟棄在同一個地方,形成考古 學家所稱的貝塚), 充分利用了河海口及山 林的豐富資源。 衣 我們在十三行遺址上發現了史前人用來織布的陶紡 輪,由此可知十三行人應會利用簡單的工具來做衣 服, 但因為這些衣服埋在地下太久而腐爛,所以 沒有辦法知道它的顏色或樣式。 不過臺灣原住民 多穿著沒有領子、袖子及扣子,由兩塊布縫製而成 的衣服, 或許十三行人的衣服也是一樣呢。 住 十三行人住在由

5、木頭架高的屋子,藉以避免潮濕, 並防止野獸的侵襲,學者通稱此為干欄屋, 臺 灣大部份原住民的部落都有類似的建築。 行 十三行人和臺灣島內、大陸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 應都有相當密切的往來,所以我們才會在遺址上發 現這麼多樣的文物,如外來的陶器、青銅器、漢人 錢幣、琉璃珠等。 再根據十三行人骨的分析,他們 似乎常划槳,或許他們常在河海上來去呢。 習俗 從墓葬看來,十三行人的埋葬方式多是側身 屈肢葬,且頭朝向西南方,面朝西北,並以 陶器、珠飾、金屬器等陪葬。另外,出土人 骨的研究也顯示了十三行人很可能和臺灣原 住民一樣, 喜歡嚼拾檳榔、煙草,並常蹲在 地上聊天、吃飯。 工藝 十三行人的工藝相當發達,

6、他們不僅會煉鐵 ,用鐵製作各類生活用品,並拿來和其他族 群交換物品。 參考資料 http:/tour.tpc.gov.tw/TourInfo/Temple/Temple.asp?QTPID=8 http:/www.sshm.tpc.gov.tw/web66/_file/2163/cb/SG23139/D.html 請珍惜文化資源 人面陶罐 Earthenware vessel with human face 這件單把、折肩、圈足人面陶罐是十三行遺 址(1800500年前)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之 一。質地為紅褐色夾砂陶,其口緣、足部的 表面均勻散佈圈印、櫛點等裝飾圖樣,而最 特別的是陶罐腹部生動的

7、人面造型:微突的 眉脊、狹長的雙眼、微張的嘴角、再配上臉 頰旁立起的雙耳,充分顯示了史前居民精湛 的製陶技術與豐沛的創造力。人面陶罐為墓 葬出土文物,推測可能為宗教用途,日常生 活中並不使用。 人形陶偶 Earthenware in human shape 這件人形陶偶,雖已殘缺 ,但是顯示了一 個女性上半身的裝飾,可能包括文身與耳部 鑽孔。胸前突出的乳房,凸顯女性 的特徵。 頸部至胸部刻畫出整套項飾。其腰部很細, 繫有腰帶。面部完整的五官、尖下巴,右手 舉起與耳齊高,背部肌肉刻畫明顯。耳垂特 大且穿孔,推測史前十三行人有穿耳洞的習 俗。頭部後方以泥條塑成盤裹狀,可能與文 獻所載北部原住民纏頭

8、巾的習俗有關。此件 人形陶偶,似乎可顯示十三行人的身體與服 飾形制。 拍印陶罐 Impressed Pot 十三行遺址的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中,陶器是數量最龐 大的一批標本。其中,完整或可復原的陶器約126個, 破碎的陶片佔最大宗,估計約超過八十萬件。從這些破 碎的陶片中,經過考古家的抽絲剝繭,科學的分析與推 論,透露出史前十三行文化人的生活點滴與文化內涵。 十三行遺址出土主流的紅褐色夾砂陶片,依據施紋方式 的不同,主要分為素面、拍印文系統、及壓印、刻劃、 刺點、劙劃、捺點等。一般而言,紋飾多施於器物腹部 及延伸的底部,大部分皆通體施紋,亦見紋飾呈環帶狀 分布。十三行遺址出土大量帶有幾何形紋飾的

9、陶片,其 與曾經流行於大陸東南沿海的一支史前文化-幾何印文 陶文化之間的關係值得進一步探討。 雕花陶罐 Earthenware vessel 鼓腹凹底的陶罐,表面刻畫雕鏤幾何花紋 ,於口緣與腹部上部,各有連續的帶狀幾何 形文飾,極為精緻,為臺灣史前文化僅見。 小豬陶偶 Earthenware in animal shape-pig 此件豬頭的陶塑,鼻子特大且上翻,鼻孔 朝前,兩耳招風,頸部密佈壓印的圓圈文 ,推測上下顎可能各有四枚牙齒外露。此 件陶偶雖然頸部以下殘缺 ,以很精確的表 現出豬的外部特徵。 玻璃環 Glass bangles 十三行遺址出土的玻璃環,大多為半透明 的淺藍至淺綠色,部

10、分表面光滑,顯示有很 好的製造技術。大多為墓葬的陪葬品,出土 位置分佈於頭部附近及陪葬陶罐內等。根據 其他原住民相關的記載,推測玻璃環可能戴 於上臂。 玻璃玦 Glass earrings 玦即是耳環,圓形帶缺 口。十三行遺址出 土的玻璃玦,大多為半透明的淺藍至淺綠 色,表面光滑,顯示有很好的製造技術。 大都為陪葬品,可能來自於大陸東南沿海 或東南亞地區,而非本地製 。 青銅刀柄 Bronze knife Handle 這是一件青銅製的人形刀柄,刀身部分為鐵 製,已鏽蝕。倒梨狀人面,表情誇大,大眼 、露齒,眉、鼻、唇、耳皆具。可見刻畫的 頸飾、腰飾、褲飾與帽飾,雙手上舉著似鳥 頭。台灣史前遺址

11、較少出土青銅器,推測應 非十三行人製造的,係與外地交易而來。 青銅刀柄 Bronze knife Handle 此件青銅刀柄,刀身可能為鐵器,已鏽蝕 。底端為人面的造型,大眼且呈重圈狀、寬 嘴、高額、突下巴,面部五官甚為突出。兩 側紋飾對稱,與頭頂平行的脊部似為一排動 物文樣。 駱駝銅牌 Bronze Plague 十三行遺址出土為數不少的各式青銅器, 為台灣史前遺址所少見。根據考古學者的研 究,這些青銅器為十三行人與台灣島外民族 貿易而來。此件青銅牌,外形為長方形一端 弧狀,背面有五個丁扣。正面紋飾隱約可見 似有一人騎在駱駝上,駱駝踩在雲上,可能 作為裝飾使用。 青銅鈴鐺 Bronze Be

12、ll 從十三行遺址出土鈴鐺的數量而言,鈴鐺 在十三行文化中有一定的地位。形制多為球 型,外表裝飾弦紋與乳丁紋的組合。銅鈴皆 有裂口且大致為波浪文,但未出土銅舌,因 此無法確定十三行遺址的銅鈴帶有銅舌。在 出土情形上,大多出土與文化層,並與珠飾 有一定的伴隨關係,因此可能最為十三行人 日常生活的中的裝飾品。 鐵器 Iron 十三行遺址以製造鐵器 聞名,但出土之鐵器大 多鏽蝕,而器型不明, 但隱約可知鐵器為十三 行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工 具,可能用來作武器、 箭頭、刀身等。 珠飾 Glass Beads 十三行遺址出土大量的珠飾,大多出土於 墓葬區,可能為陪葬品。十三行遺址的珠 飾大都為玻璃質地,其製

13、作技術達一定的 水準,且均為成品,未發現任何製造過程 所遺留的產物,推測其可能為外來品。 十三行出土各朝代錢幣 Coins found(from Hang, Tang, Sung Dynasty) 十三行遺址發現中國從漢代至宋元時代的 銅錢,說明史前十三行遺址的居民和漢人 已有交易活動 。不過,這些錢幣上都多鑽 一個小孔,推測當時可能是作為裝飾用, 非用來作貨幣。 金箔 Gold ornament 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金飾大多為陪葬品,形 制以圓形金片最多,也有少量方形及管形 。此件金箔外形薄,圓形有折邊,外緣為 數道同心圓與放射線的組合,推測其原來 可能為包覆於一圓形的器物上,作為裝飾 。 干欄式建築 十三行墓葬特色 依出土的姿勢與方向,人骨的姿式可分為九 大類型;而其中十三行址最值得討論的便是 屈肢葬在此之前,臺灣史前遺址中從無屈肢 葬的葬式出現。而屈肢葬郤是臺灣先住民主 要的埋葬方式。 陪葬的飾品中有陶器、玻璃環、玻璃珠飾等 為較常見。由此等精美飾物的形制來看,有 推測有可能是來自東南亞地區,確切來源還 有待進一步研究。 側身屈肢葬 陪葬陶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