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肾脏的排泄.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6586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5.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肾脏的排泄.(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概 述 第五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第四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六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八节 排尿活动 排泄: 是指机体将体内 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 进入机体内环境的 异物,经一定的排 泄途径排出体外的 过程。 机体的排泄途径: 概 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二、肾脏的主要功能 (一)泌尿功能 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 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 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细胞生成素 3.羟化的维生素D3

2、 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节机 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 医学全在线网站 三、尿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尿量 正常:10002000ml/d左右,平均1500ml ; 多尿:2500ml /d 长期、持续; 少尿:100ml500ml /d ; 无尿:100ml /d 。 (二)尿的理化特性 比重一般介于1.0151.025之间。 渗透压:501200mOsm /血浆300mOsm 尿的浓缩:高渗尿(高于血浆渗透压) 尿的稀释:低渗尿(低于血浆渗透压) pH值:5.07.0/血浆7.357.45 (三)尿的化学成分 含水约95%97,固体物只占3%5 。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

3、液循环特点 一、肾脏的功能结构特点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人的两肾约有两百多万个肾单位。每个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一)肾单位 肾 小 体 肾小球 肾小囊 肾 小 管 近端小管 髓袢细段 远端小管 髓袢升支细 段 髓袢升支粗 段 远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 段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细 段 两类肾单 位和肾血管 的示意图 处于肾皮质不 同部位的肾单位 和肾血管的结构 显著不同 (二)两种肾单位比较 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 数 量 多 (85-90%) 小A口径 少 (10-15%) 体 积较大 较小 A入 A出 21 A入 A出 A出后的 毛细血

4、管 髓袢长度 分布于皮质部 的肾小管周围 形成U形 的直小血管 肾素含量 短长 多 少 (三)球旁器 入球小动脉的球旁细胞、远曲小管的致密斑和间质细胞 组成 肾小球和球旁器结构示意图 球旁器 球旁细胞 致密斑 间质细胞 肾素 交感神经 1.球旁细胞 球旁细胞为入球小动脉中层的肌上皮样细胞,能 合成和分泌肾素。该细胞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 兴奋促进肾素分泌。 同时是一种较为敏感的牵张感受器,能感受血管容 量和压力的变化。当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血压降低时, 可促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 2.致密斑 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当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小 管液流量减少时,致密斑将感受的信息传递给球旁细 胞,使球旁

5、细胞的肾素分泌增加。 (一)肾脏血液供应特点 1.血液供应丰富但分布不匀 二、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肾脏皮质 94左右 肾脏外髓 5%6 肾脏内髓 1 约为1200ml/min, 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肾脏血管 2.血液流经两次小动脉和两套毛细血管网 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滤过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滤过。 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自身调节 现象: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10.724.0kPa/ 80 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 相对稳定。 机制:肌源学说 (Q = P/R) 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受牵张刺激而

6、改变 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维持正常的泌尿机能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 RPF:肾血浆流量 GFR:肾小球滤过率 2.神经和体液调节(应急)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体液调节 NE、E、VAP、Ang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 尿生成的三个环节 :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分泌作用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 体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 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 透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 似。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球的

7、滤过是指血 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 时,血浆中的部分成分 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 形成原尿的过程。 * 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一)滤过率(GFR) 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也就是每分钟生 成原尿125ml,由此推算每天生成原尿为180 L。 (二)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滤过分数。 可用下式表示:滤过分数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已知滤过率为125ml/min,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 则滤过分数为: 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25/66010019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2.67+1.33) =2.0kPa(15mmH

8、g )0 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4.67+1.33) = 0kPa(0mmHg) 0 无滤液生成 一、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二、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肾 小囊上皮细胞所组成。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有大量的圆形小孔,称为 窗孔,直径为50100nm。 2.基膜层:厚约300nm,是由水合凝胶所构成的微纤 维网,其上有48nm的多角形网孔。 3.肾小囊上皮细胞层:足突之间的裂隙称为裂孔, 裂孔上有一层滤过裂孔膜,膜上有直径414nm的孔 。 电学屏障作用:肾小球滤过膜的各层表面都

9、覆盖有 带负电荷的唾液蛋白层,能阻止带负电荷的较大分子 通过,该现象称电学屏障作用。 滤过屏障滤过膜 外层 中层 内层 水分子 阳离子 葡萄糖 小分子阴 离子 白蛋白 蛋白质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电学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1.机械屏障决定了溶 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 透性不同: 滤过膜的通透性 2.0nm自由通过 半径 2.04.2nm部分通过 4.2nm不能通过 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 带正电荷的溶质易 通过;中性溶质次之 ;负电荷溶质难以通 过。 肾炎时带负电荷的 唾液蛋白减少或消失 ,血浆蛋白滤出,出 现蛋白尿。 2.电学屏障决定了 溶质分子

10、所带电荷的不 同,通透性不同: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2.滤过面积 1.滤过膜通透性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机械屏障作用少尿 电学屏障作用蛋白尿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 = 1.5m2 滤过面积肾小球滤过率尿量 (二)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肾小球 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 渗透压 囊内压 有效 滤过压滤过率GFR尿量 =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 (三)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 由图可见:沿着 毛细血管全长,随 着水和溶质的滤出 ,胶体渗透压逐渐 升高有效滤过 压随

11、之下降(=0时 称滤过平衡)滤过 平衡的位置决定着 毛细血管滤过的长 度。 影响因素滤过滤过 率的变变化 滤过滤过 膜 滤过滤过 膜的孔径滤过滤过 率(血尿) 滤过滤过 膜带负电带负电 荷滤过滤过 率(蛋白尿) 滤过滤过 膜面积积滤过滤过 率(肾肾炎) 有效滤过压滤过压 毛细细血管血压压滤过滤过 率(大失血) 血浆浆胶体渗透压压滤过滤过 率(快速大量输输液 ) 囊内压压滤过滤过 率(结结石、肿肿瘤) 肾肾小球血浆浆流量滤过滤过 率(中毒性休克) 小结: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分 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肾小管腔的过程。 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

12、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特点和方式 血浆肾小球、肾小囊超滤液(原尿)180L 肾小管小管液 肾小管、集合管后 终尿 1.5L (一)、选择性重吸收 全部被重吸收(100%):葡萄糖、氨基 酸; 大部分被重吸收(99%):水、电解质 如 Na、l、HCO3 等; 小部分被重吸收:尿素; 完全不被重吸收:肌酐、尿酸。 *各段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的差异 近曲小管: 其重吸收能力大,重吸 收物质种类多,是肾小 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其重吸收分别受到血管 升压素和醛固酮的调节。 *重吸收的有限性 血浆、原尿和终尿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13、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0.3 微量 - 葡萄糖 1 1 极微量 -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00 100.0 氨 0.001 0.001 0.4 400.0 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 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为100%); 肌酐、氨 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由肾小管分泌)。 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 =125ml/min60 24=180L/d 终尿量 =12L/d (重吸收) 医学全在线网站 (二)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重吸收: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重吸收: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离子泵、 协同转运 肾小管的重吸收 过程是以细胞内液为 中介的两次跨膜转运 二、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Na+的重吸收 99%被重吸收,以维持细胞外液中a+的浓 度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近端小管: 泵-漏模式 实际重吸收量 主动重吸收量 回漏量 近曲小管Na+重吸收的泵-漏模式: 细胞间隙内Na+渗透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