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与行为.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63376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心理与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个体心理与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个体心理与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个体心理与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个体心理与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体心理与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体心理与行为.(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心理与行为 一、个体行为规律一、个体行为规律 n n (一)行为的基本模式(一)行为的基本模式 n 刺激心理加工行为为 n 刺激(输输入)思维维加工系统统(输输出)行为为 n人的行为可以看成是个体特征和环境特 征的函数 : nB=PE nB是人的行为,P是个体特征,E是环境 特征 (二)需要(二)需要 n 1、需要的功能 n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 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 n 结论:人缺乏什么就会追求什么 2、需要的特征 n 第一,反复性 n 第二,社会制约性 n 第三,独特性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成就的需求 自尊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有从低到高, 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这样一个先后不同的层次。 n为手纸斗争了18年 n公务猫有了伙食费 4、双因素理论 n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 年提出来的,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n双因素理论模式 保健因素 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 满意 没有满意 n(1)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 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 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 职工的积极性。 n(2)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 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 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 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

3、效率。 图 马斯洛和赫茨伯格激励理论的比较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艰巨的富有挑战意义 的工作 成就、工 作的进展、职责 提升 赏识 地位 人际关系 监督的性质、工作 条件、职业保障 薪金 个人生活 激励 因素 保健 因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动机 n 1、动机的概念 n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 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n2、动机的功能: n (1)激活的功能 n (2)指向的功能 n (3)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n3、动机

4、的种类 n(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n 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 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n 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 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n(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n 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 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n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 的动机。 n(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n 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 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 n 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则处于辅助 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 动机。 n n 砝码实验:砝码实验: 出于何种出于何种 动动动动机机 无特定 动机 为表现 自

5、己的 最高能 力 为达到研 究某个社 会性任务 平均持平均持续续续续 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100单位150单 位 200单位 二、影响行为的心理因素二、影响行为的心理因素 n n (一)态度和价值观(一)态度和价值观 n1、态度 n 态度是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人物、情 境或事件作出赞成或否定反应的一种倾 向。 n态度反应分成三类: n 第一类是认知反应(反映人对客体的 思想、信念及知识); n 第二类是情感反应(对客体的评价和 情感); n 第三类是意向反应(指向客体的行为 意向、趋势和行动) n n 2 2、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n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

6、 善恶和重要性的主观评价。 (二)知觉(二)知觉 n 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印象的综合和 解释。知觉的对象是人和物。 n 引起知觉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引起知觉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n 1、客观因素 n(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n(2)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n(3)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 “ “缪勒莱耶错觉缪勒莱耶错觉” ” n大小恒常错觉 奇怪的三角形 黑线完全是笔 直而平行的, 放射线会歪曲 人对线条和形 状的感知。 这种经典幻 觉由19世纪德 国心理学家艾 沃德黑林首先 发现。 此图属于“黑 林错觉”。这种 错觉的具体原 理尚在研究中 。 黑线完全是笔直而平行的,周围看上 去杂乱的短线会

7、歪曲人对线条和形状 的感知。 这种错觉的具体原理尚在研究中。 策尔纳幻觉 交叉处是否有黑点在闪烁?仔细看看,其实它并不存在。 这个新发现的错觉叫做Grid火花错觉。它与Hermann栅格错觉相似,但错觉效 果更强。 Hermann栅格是由侧抑制引起的,但Grid火花错觉要复杂得多。在这种错觉中 ,眼球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在视觉研究领域有相关的文章,但它本质的原因仍 没有被充分了解。 左边的方块显得更深一些,实际上 它们是一样的。 下面是它们的灰度变化曲线图。 相信此图能使大家更好的理解侧 抑制。 这些圆都在旋转吗?其实它们都没有动。 我们的眼睛在观察时,视觉系统为了防止视 觉疲劳,眼球会以一定

8、的频率快速移动。 因此,在这幅图中,我们就会产生错觉。 当你使劲盯着某一点看时,这种错觉会消失或减弱。这是因为我们强制眼球的快速移动 停止或减弱。 此错觉的具体原理尚在研究中。 深度错觉 2、主观因素 n n (1 1)选择性)选择性 n 人们的兴趣不同,兴趣差异往往决定 着知觉的选择性。 背景错觉 n n (2 2)需要)需要 n 人们因要求不同,会对客观事物产生 不同的知觉 。 n n (3 3)成见)成见 n 由于存在特殊的愿望或偏见,人们容 易对客观事物产生歪曲的现象。 n n (4 4)思想方法的错误思想方法的错误 n 错误的思想方法是导致错误的重要根 源 。 (三)个体差异(三)个

9、体差异 n1、气质 n 气质是不以活动内容和目的为转移的 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n 气质是个体生来就有的,具有明显的 天赋性。 气质类型: n胆汁质:这类人的高级神经类型属于强而不平 衡型,思想和行为发生快,剧烈,为人直率, 精力充沛,情绪易于冲动,暴躁,心境变化剧 烈,说话象连珠炮似的,大嗓门,连走路都像 一阵风似的,也叫不可遏制型。 n多血质:这类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捷,喜 欢与人交往,常常是集体中活跃气氛的人,注 意力易转移,志趣容易改变,这类人的高级神 经类型属于强而平衡型,且灵活性较高,故又 叫活泼型。 n粘液质:粘液质的人安静内敛,沉默寡言,反 应缓慢,情绪不易外露

10、,语调平缓,善于忍耐 ,注意力稳定难于转移,这类人的高级神经类 型属于弱而平衡型,又叫安静型。 n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思想和行为发生都比较弱 而敏感,善于观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枝末节 ,情感体验深刻持久,多愁善感,不善交际。 这类人的高级神经类型属于弱而不平衡型,又 叫抑制型。 不同气质类型适合的工作 n 胆汁质:这种人适合于做刺激性大而 富于挑战的工作,如导游、节目主持人 、推销员、演员、模特等。胆汁质的人 不适合做整天坐在办公室或不走动的工 作。 n 多血质:职业选择较广泛,如新闻工 作、外事工作、服务人员、咨询员等。 多血质的人不适合做细致单调、环境过 于安静的工作。 n 粘液质:这种类型

11、的人适合做管理人员、办 公室文员、会计、出纳、播音员等。粘液质的 人不适合做富于变化和挑战性大的工作。 n 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人适合做保管员、化验 员、排版员、保育员、研究人员等。抑郁质的 人不适合做需与各色人物打交道、变化多端、 大量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工作。 n n 2 2、性格、性格 n 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 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 征。 n 性格表现既包括行为的方式又包括实 践方式的方式和思维、意志、情感等心 理活动的方式 。 功能 心态态 代 表 个 性 特 点 思维 外倾科学家 沉溺于研究自然,缺乏鲜 明个性、似有冷漠与傲慢 内倾 哲学家希望别人理解其存在,渴

12、望离群索居以便沉溺与玄想 ,易受压抑而导致精神变 态 情感外倾女性表现为多愁善感,卖弄风 情 内倾女性沉默寡言、难以捉摸 感觉外倾男性热衷于积累经验,但不过 分认真,实事求是看待生 活,但情感比较浅薄 内倾沉溺于自己的主观感觉之 中,思想和情感都较贫乏 。 直觉外倾女性异想天开,喜怒无常、缺乏 恒心 内倾艺术家往往被看作不可思议的人 ,自认为是不被理解的天 才,不易与他人沟通 n性格的特征: n1、性格矛盾具有完整性和矛盾性 n2、性格结构的确定性 n3、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n4、性格结构具有表层和深层的特征 n 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影响性 格的表现形式 n 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 速度和动态 n 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 质 n3、兴趣 n 是一个人努力趋向某种客体所表现出 的积极的个性倾向。 n80年后 n4、智力 n 智力(或称为智能)是指在人的认识 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n 智商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 指标,是表示心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